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新强:谈明建本的鉴别

福建建阳地区盛产竹木纸张,北宋以来就是书籍出版中心,当地聚集大批以牟利为目的的印刷作坊,称书坊、书林,累世经营达五六百年,到明代末期方告衰落。这种资源集中、生产集中的业态造成了技术(熟练工匠)的集中和产品风格的统一,建本的特征在古代印刷史上是极为突出的,所以历代版本鉴定中对建本应该相对独立地观察和研究。建阳书坊众多,字号可以参看《书林清话》和《中国印刷史》。

因其自成体系,而较少受到外界风格变迁的扰动,历史地看建本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明建本也在其中。潘景郑、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立“书林”一目以统摄明代坊本,赵前《明代版刻图典》立“书坊刻本”一目追随之,都未能将自成一格的明建本独立出来,对初学者在实践中掌握明建本的鉴别眼力针对性不强。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把明建本放在明代版刻风气三大阶段中分别讲述,只不过为了凸显建本的特殊性而厕身每个阶段的最后面讲,已经有此立意。从鉴定角度,明建本可以独立出来专门讲一讲。

为了方便讲述,明建本也可以分作三期,但与明代外界的版刻风潮略有差别。第一期从洪武到成化;第二期从弘治到隆庆;万历以后为第三期。明末建本就彻底衰落了,入清以后则几乎不见。建本为什么衰落?我看有两面,一面是自己不长进,抱残守缺,不与时俱进,产品质量没提高;另一面是明代中后期以苏州、南京、徽州为代表的江南书坊崛起,北方还有北京,产品精美绝伦,把建本给比下去了。

明初建阳书坊持续繁荣,所刻之书甚多,品类丰富。现存的明初建本早已珍贵难得,有代表性的如《蜕庵诗》(图-1),《中国版刻图录》选列于洪武时期,应认为其刊刻很早,还带有元代建本的气象。洪武二十一年书林王宗玉刊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图-2)、明初缺名刻的《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图-3)和《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图-4)也是这类风格。宣德六年建阳书坊清江书堂刻的《广韵》(图-5)很有名,景泰三年书坊敬善堂刻了《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图-6) 。1967年在上海嘉定一座明墓中出土了成化年间永顺堂刊刻的“说唱词话”十六种附一种,后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定名《明成化说唱词话》(图-7) 。学术界因其中《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内封面残存“北京新刊”和“成化辛卯永顺堂刊”、“成化戊戌永顺堂刊”等牌记,定为成化北京永顺堂刻本。实际上这是成化建阳书坊刻本,贾二强发表《明成化本说唱词话刊于北京说献疑》,已证其误。所谓“北京新刊”者,元代建本就有“古杭新刊”、“大都新刊”,明代有“京兆慎独斋”等,都是托名射利行为。

图-1 明初建本《蜕庵诗》

图-2 洪武建阳书林王宗玉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图-3 明初建本《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图-4 明初建本《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

图-5 宣德建阳清江书堂刻本《广韵》

图-6 景泰三年善敬书堂刻本《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

图-7 《明成化说唱词话》

明初建本应该怎么判断?明初洪武、永乐时期的建本,还和元代后期建本很像,字体是颜体字的架子,比较圆活,起笔、顿笔处都刻意求圆,唯字体不如典型元建本挺拔,有些松散。到宣德以后至于成化,字体进一步变差,结构有些松散邋遢了,颜体字的味道变淡,而旧有的刀法、笔势还有保留。个人觉得此时建本开始向外界流行的赵体字靠拢,但又学得不像,如永顺堂刻的《说唱词话》。版式上,都是大黑口,双顺鱼尾,下鱼尾之下是叶次,紧接着一个短横接大黑口,建本自元代以来多如此。四周双边或左右双边,版心无刻工,无书耳,因为此时已经不流行蝴蝶装了。版面内部的装饰,如花鱼尾、标题双行、墨围等一如宋元建本。多牌记,有内封面,都起到装饰、宣传的作用。但传世明建本的牌记款识等有的被人为割去,以冒充宋元建本者,凡遇到卷末割纸留白的要多留神。纸张:明初建本还是用地产的竹纸,质量不好,发黄,有帘纹,但比元建本的帘纹还窄,说明抄纸的竹帘编织的更细密了。传世明初建本的品相一般不太好,版面多糊,应是当时多次印刷,以量求利吧。

明建本的第二阶段包括弘治到隆庆,这是建本最后辉煌的时期。此时建阳崛起了几个著名字号,如刘弘毅慎独斋、刘宗器安正堂、杨氏归仁斋等,刻书规模大,还比较精审。实际上此阶段也是江南地方家刻兴起,坊刻未大盛的时期,建阳书林还有生存空间。到万历以后南方坊刻大盛,建阳就衰落下去了。

现存明中期建本还是比较多的,甚至比明末建本要多。如弘治十四年刘氏庆源堂刻《论语集注大全》(图-8),十七年慎独斋刻《续资治通鉴纲目》(图-9),正德三年慎独斋刻《山堂先生群书考索》(图-10),正德六年杨氏清江书堂刻本《剪灯新话大全》(图-11),十三年慎独斋刻《史记详节》(图-12 ),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传大全》(图-13)和缺名刻的《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图-14)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到了嘉靖后期隆庆时期,建本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就是高度模仿外界的“嘉靖本”风格,有的还刻的比较好。如嘉靖三十八年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大明一统志》(图-15),缺名嘉靖间刻本《新刊仁斋直指遗方论》(图-16)和《麻沙新刊会通古今四书》(图-17)等,都是此类。

图-8 弘治十四年刻本《论语集注大全》

图-9 弘治十七年慎独斋刻本《续资治通鉴纲目》

图-10 正德慎独斋刻本《群书考索》

图-11 正德六年杨氏清江书堂刻本《剪灯新话大全》

图-12 正德十三年慎独斋刻本《史记详节》

图-13 嘉靖九年安正堂刻本《春秋集传大全》

图-14 明中期建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

图-15 嘉靖三十八年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大明一统志》

图-16 嘉靖间建本《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图-17 嘉靖建本《麻沙新刊会通古今四书》

这两种风格的明中期建本都比较好鉴别。前一种以慎独斋《山堂考索》、《文献通考》等为代表,即前人所谓“细字密行”,是明初以来建本字体的自然发展。具体表现在原来起笔处圆润的“蚕头”已经消失,刀工变得简略,起笔处刻画成了弯钩状,字的撇捺显得尖细而长,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字体的架子,进一步塌陷,似乎在模仿外间的馆阁体赵体字,但又很不得法,字不好看。后一种以杨氏归仁斋的《大明一统志》为代表,是典型的学“嘉靖本”方板字体的路子,学的还算不错,但仔细审视,建本这种模仿嘉靖本字体不够挺拔,显得松散无力,与典型嘉靖本相比神气稍差。

版式方面,大黑口,双鱼尾顺,版心卷次叶次与明初建本同,多四周双边,后期模仿嘉靖本的《麻沙新刊会通古今四书》是白口左右双边。版面上的装饰如花鱼尾、墨围、标题双行等如故。有牌记,有内封面,无刻工,和明初建本一致。慎独斋刻的一些书由于是给福建地方官代工,所以有官员作的序言。建阳书坊率先在卷首并列作者校刻责任者等的衔名,后来被隆庆、万历以后的外界本子所模仿并通行,成为明后期刊本的一个独特景观。除经史典籍之外,也刊刻传奇小说,说明建阳书坊还在努力寻找市场空间。纸张还是地产竹纸,不如同期外界使用的绵纸。装帧上通行线装。

明末建阳书坊主要集中在万历年间,总体上是衰落期。此阶段书坊已经不大刻印经史子集正经图书,为了生存反而大量刊刻章回演义、公案小说。有的书坊主人如余象斗(文台)兼通文墨,编书刻书一体,有“四游记”传世。此类通俗读物一般都有配图,多两截版上图下文,名叫“全像”、“京本”之类。例如万历元年陈氏积善堂刻的《刻京本三闾大夫楚辞》(图-18),余象斗文台堂刻的《新刊京本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图-19)、 《新刊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图-20)、《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图-21)等,万历二十八年刘龙田乔山堂刻的《新编图注伤寒活人指掌》(图-22),万历三十七年积善堂刻本《新刻京本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纲目》(图-23)等,以其内容看多是演义小说和老百姓日用读物,规格不高。但由于属于消费类读物,存世不多,现在已经是珍贵的文学史资料。

图-18 万历元年积善堂刻本《刻京本三闾大夫楚辞》

图-19 万历建阳余象斗刻本

《新刊京本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

图-20 万历建阳余象斗刻本《新刊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

图-21 万历余象斗刻本

《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

图-22 万历乔山堂刻本《新编图注伤寒活人指掌》

图-23 万历三十七年积善堂刻本

《新刻京本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纲目》

字体上看,万历以后建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传统。一种是学外界流行的“方体字”,应该是嘉靖后期学嘉靖本字体的自然发展,但学的更糟,松散粗率,比之同时期的万历方体字差甚。另一种是从明中期建本发展而来,学赵体馆阁体的,但也松散无力,结构上欠挺拔。书内插图版画一律很粗糙,构图线条均程式化,略具情节而已。版式上,还是黑口,双鱼尾;模仿方体字本的有白口单鱼尾。两截版或三截版,加刻评点文字在最上层,有牌记,有内封面,也有并列衔名。明末刻本有避讳,但建本避讳不严。纸张仍是竹纸,较差。明末建本总体上刊刻书品不佳,字体、插图都欠精工,竞争不过同期南京、杭州的书坊,趋于消亡。

该文原刊《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
刘理保:上海出土明永顺堂刻本为建阳刻本考辨
明代版刻述略(上)
源远流长的建阳刻书
盗版书猖獗?都是明代人玩剩下的!
塑民族之魂 熊大木有功于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