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山西到河南横跨华北平原,巍巍太行八百里,一叶一石皆入画

太行山,素以雄,奇,险,幽,灵而闻名四方。自然和人文景观精彩纷呈,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美学艺术家,旅游达人纷至沓来,并一致赞不绝口,意犹未尽。

在我小时候知道有个大山叫“太行山”,唱着《我们在太行山上》走进对她的憧憬和敬仰。我并不知道她的风景如画,也不知道这里有壮观的“晒秋”和“挂壁”,从课本和课外读物上,心中扎下对她深深烙印:太行的坚强,太行的骨气,太行的悲壮!是屹立在中华大地的神山!

之前,我看了不少关于太行山的有关历史,人文的资料,也向朋友咨询行程典故,心中对太行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动。太行山是凝固在中华大地千古难眠的梦,承载的是宇宙天穹间造化的魂魄,孕育着中华文明古国古往今来伟大壮丽的史诗!

女娲曾在这里练石补过天,拯救过天塌地陷人间百姓,千古传为佳话。所以,人们又称太行山叫“女娲山”。

玉帝和玉母 在此静静俯视着人间兴盛衰败,掌管着人世的吉凶祸福,因而人们又叫你“王母山”。

神猴孙悟空以为来到太行山已飞出天外,上天的一切清规戒律都奈何不了他。孙猴子那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曾在此有过片刻的悠闲安宁,于是,人们又把太行神化为“五行山”。

以上故事,绝非我的创意,完全看资料介绍所用。但太行山古老美丽的传说让我心生阵阵涟漪,浮想联翩。这是上天保佑太行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生息,岁岁安然!

曹操在太行山写下《苦行寒》诗篇,正是他统一天下过程中坎坷凶险,艰难悲壮历史的写照。李白怀揣报国的梦想周游天下,在雪天的太行山写下著名的《行路难》,表明他面对眼前的绝路,雄心依然,报国志向未改的胸襟。

绵绵八百里巍巍太行山,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支撑着的是风骨和傲气!无数民族英雄和烈士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时代凯歌!

河南省太行山,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家乡,母亲鼓励他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忘母训,那四个字成了他终生尊奉的信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厥。”

这是太行山区“苇水村”的全景图。这个村山民都姓“岳”,据说岳姓村民系岳飞后裔三子岳霖的后裔,明代洪武四年奉旨大迁移时迁居此地。是否完全确实没有考证,但走近这个村子,那种灵秀,古朴,有股儒雅的风尚让我难以忘怀。时光荏苒,岁月的痕迹逐渐远去,但怀念的风土人情,最本真的生态气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美德,生活在这里的淳朴善良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这是我此行太行之旅,在去河北省涉县拍晒秋时在汽车上拍下的图片。这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所在地——涉县赤岸村。从1937年10月——1944年10月,以根据地一二九师 为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 共19777次,击毙日伪军十二万余人。八路军百团大战日军的娘子关……。抗日战争时期,太行人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愣是把日本侵略者堵在了太行山下,倭寇愣是没过了黄河、没进入陕西的岸边。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小时候,有一首迄今都不能忘却的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是太行山下一个真实的故事,1942年10月25日,13岁的王二小为了保护八路军机关和村里百姓,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此时,我在心里默唱着这首歌,眼角似乎有些湿润。

临来太行山之前,电视正在重播电视剧《太行山上》,我每天都在看,也许就要去太行山,内心的那种激情冲击透彻肺腑。此时,我久久凝视窗外太行大地,我不知道王二小牺牲的具体位置;当年烽烟四起,战火纷飞,英雄的太行人民和八路军浴血奋战的景象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曾经红旗飘飞处,战火烽烟里,血染大山中,今天都已经显得江山千里如画,风景这边独好!

雄伟壮观的太行山,西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大平原,从北向南绵延近千里,像一条巨龙卧伏在华北大地上,用宽厚的脊梁挑起中华民族的历史己任。

从远古走来,走过荒凉,走过悲壮,走过岁月的沧桑。如今,它又走进这个蓬勃繁盛的时代,走向太行山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太行山挂壁公路,是我此行心心念念想去拍摄的地方。太行山地势险要,当地山民祖辈隐居大山中,与世几乎隔绝的他们过着贫穷的生活。骨子里生就硬气,骨气的太行人,不向命运低头,不服输,没有路,自己开凿!

这是地处太行山的山西平顺县的井底村。它的周围被大山环绕,整个村子就像窝在一口井的底部。井底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没有通往外界的道路。

车在崎岖山路行驶,远远望见井底挂壁公路,一种惊叹感动油然而生。

井底村的村民们不甘心被困“井底”,合全村之力,800多个村民耗时14年,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

我们在挂壁公路的进口下车,徒步穿越这条让我们震撼的隧道。

井底村的挂壁公路,距离山顶和谷底都有100米的距离,相当于城市30多层楼的高度。

那14年,挂壁公路的修建,没有国家的投资,没有设计蓝图,没有施工机械,凭的是井底村人的智慧,勤劳,勇敢!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修建而成了这条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公路,不仅解决当地百姓的交通,更创造了世界公路史的奇迹。

这条挂壁公路,全长近1500米,有35个窗口,目光所及之处,壁立千仞。

我边走边看边拍,也想像当年他们是怎样一个开凿场面?走到有些可以跨出一步的窗口,看看下面的悬崖峭壁,说实在的,有点胆战心惊,腿肚子发软,但看到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

这是井底挂壁公路对面山上一尊“睡佛”,真的很像很像。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意念之中?当年井底村的村民也一定看到这尊大佛,它是躺在山顶,却是仰望苍天,仿佛苍穹之光时时刻刻保佑着井底村的一方平安。

这是洞里的一尊“立佛”,是我观察发现的,不知是村民开凿刻画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在我看来这是天意。立佛和对面的睡佛都是平安的象征,让人震撼之余又感心境开阔。

这是闻名遐迩的红旗渠。从小学课本上就熟知的红旗渠,跨过半个世纪,我才与它握手致敬!这条被称之为“人工长河”,“中国水长城”的工程,就连当年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来红旗渠参观后感叹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

此行太行山,我们没有走常规的红旗渠参观路线,而是转山翻岭追寻红旗渠的源头。这是山西省长治市的漳河,红旗渠的源头水就是从这里来的。

红旗渠的故事全国人民都是耳闻能详,一路走来,眼前仿佛再现当年感人景象。全县五十万人口,有三十多万人上山修过渠,劈山造渠不休不止, 昂扬的斗志,顽强的决心,建成长1500公里的幸福渠,至今令我们肃然起敬。——这是红旗渠中段的“九连环”引水渠,是他们智慧研究的劈山引水的创举。

左边是红旗渠,右边是漳水河,让“渠水不犯河水”,解决总干渠与浊水交叉矛盾的创举。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们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落日余晖下的红旗渠和漳水河,那么的委婉静谧。

你能相信这是红旗渠的源头吗?从这些管道引出漳河水,从山西开始进入河南的红旗渠。缓缓流动的河水,静静的述说着几十载的风霜雨雪,在无声的流淌中,在昼夜兼程中延续使命。

这是红旗渠第一个进水渠道。虽然在我们的眼里,它没有那么宏伟壮观,但它在我们心里是撑起一片天地的铮铮铁汉!

这是林县境内的红旗渠,是红旗渠的末端。

六十年过去了,红旗渠用一往情深濡染了万物,让一种精神在湿润的土地上滋长出一道举世瞩目的风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靠人民自己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不过时,奉献精神永远不能丢。我以一个时代劳动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没有路,开山凿路;没有水,劈山建渠;没有田,层层挖山!

群山连绵,逶迤起伏,座座山梁,梯田层层,这是太行山区人与自然抗争的美轮美奂的大地杰作。

太行山大峡谷,高山低谷,连绵不绝,田地稀少,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祖辈过着难以温饱的贫穷日子。是他们,太行山的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和最超人的顽强意志,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在太行山的脊梁上篆刻出最为旖旎的壮观画卷。

小小的村落,就夹杂在两山梯田之间。这里是观云海的绝佳之地。

太行山脉狭长幽深,孕育了许多奇特的生态景观。在太行山腹地,隐秘着一处世外桃源,这里的民居建在悬崖之上,瀑布之边。这个奇特的地理环境仅存于山西平顺县的虹霓村。

虹霓村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也十分美丽,可拍的人文素材很多,此行我们在虹霓村来去匆匆,如有机会我想在那里住上一夜,让自己放松心情,夜晚,枕着虹霓村瀑布的轰鸣声入睡。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郭亮村的传奇 ,在人世间广为流传,以开凿在绝壁悬崖上的挂壁公路而闻名于世。

郭亮村私家车和旅游车不能入内,坐着管理中心的大巴,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来到挂壁公路的入口 ,下车后步行通过挂壁公路到达郭亮村。

初次来到郭亮村,当我站在挂壁公路的进口,我的心真的为之一颤,一种兴奋不已的感觉翻滚涌动,郭亮村已不是一个传奇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再现。

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耳熟能详,祖祖辈辈挖山不止让儿时的我不可思议。而郭亮村,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已成事实,让我仰慕敬佩。

当年,这个在悬崖上的原始村落,仅仅靠着一道有720个台阶的“天梯”通往外界。为了能有一条与外面相通的路,13个郭亮村的汉子硬是以自身的人力,用铁锤,铁钎一点点凿出一条长近1300米的“挂壁公路”,向世人重现了“愚公移山”的不朽精神。

1972年——1977年,五年时间,郭亮人一寸一寸凿开了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门!

挂壁公路宽6米,高4米。34个透亮天窗的轮廓线十分优美,与绝壁长廊浑然天成。

静静的拍摄,默默的前行,思绪随着镜头所及之处飞扬。历史的沧桑与繁华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眼前这一切景象让我心生敬畏。

我一边走一边摩挲着两边的岩石,粗壮坚硬的肌理还留有当年郭亮人开山修路的铅印,向来往游人诉说远古的故事。

我从窗口探头向外张望,只见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

挂壁公路串起洞里洞外一处处高山美景 ,让我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个“一线天”天然生成,仰视观赏,让我有一种敬畏的心绪。

挂壁公路里的洞口据说作用很大,当年开凿时可以把凿下来的石块从窗口抛到山下,现在可以采光,聪明智慧的郭亮人!今天,我用这个石窗作相框,装进郭亮村秀丽多姿的魅影。

在这条时空隧道里,似乎我们的一双眼睛都觉得不够用了,1300米的挂壁公路里,有那么多的神奇瑰丽,想用手中的镜头把它们都拍回去。这是我们团里的影友,来自厦门的董老师夫妇,他们拍摄的背影真的让我迷恋。

电影《举起手来》,拍摄外景地就是在郭亮村的挂壁公路,影片中郭达赶着毛驴车走过一条悬崖峭壁的公路,看的时候感到心惊胆战。如今,我也坦然走过这条世界最险的公路,满满都是自豪。——想想不对呀,郭达的电影,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那时还没有挂壁公路呀?

穿过那条恍如隔世的时光隧道,我们来到久负盛名的郭亮村。这块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柱,被后人刻上“郭亮村”三个醒目红字,过路人都在此留影纪念,这是对郭亮村的致敬!

走进郭亮村,心里觉得很惬意。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中间一条笔直的石头铺就的马路延伸整个村子。马路两边都是近几年修建的店铺和农家客栈,给人第一印象干净,整洁。

有人说郭亮村现在商业气息太浓,也有人指责郭亮人丢了老传统。但我并非这么认为。老一辈郭亮人当年的奋斗为的就是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艰苦奋斗的初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想,我们到此游览参观,是寻找过往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拾那种催人奋发的精神。

我看到的是一个文明的郭亮村,一个美丽整洁的郭亮村。这里有浩然的太行风光,有优雅的山乡风韵,有古朴的民情习俗。引来无数摄影人,画家,美院的师生以及许多游客来这里居住,休闲养性,教学研讨。那么提供吃住行就是郭亮村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方向。

而且,郭亮人没有破坏自己古村落的面貌。那一片老房完好保存远处。

郭亮村看上去现在家家生活都很好,家门口都停有一辆小车,小货车居多,因为游客自驾车不能开进来,客家就用自己的车接送住在他家游客的行李。据说已有四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在郭亮村拍摄,大部分村民都当过群众演员,剧组在村民家食宿,对于村民来说是笔可观的收入。

日落之前,我们沿着村里的山路走到“三号”观景台,这是看挂壁公路全貌的最佳位置。

白天穿过郭亮洞,漫步洞里,并没有感觉紧张。此时,我看着对面的郭亮村挂壁公路,感慨万千,自言自语的说:我真的是从那里走来的吗?

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奇险的公路,郭亮人的壮举万古流芳。

等待日落的时候,我一个人继续向前走了好长一段路,想寻找一个更佳的角度看这条举世无双的挂壁公路。但一路沟壑纵横,丛林密集,视线都不够开阔,都不如三号观景台舒展。站在高坡上,拍到这张俯视的盘山公路,似乎有点航拍的气势。那一辆辆中巴车环绕其中,接送上,下山的游客。

仔细看,那一辆小车在郭亮洞好像俯冲而下,视觉上看着好是惊险。其实不然,洞内宽四米的路面足以安全行驶。

湛蓝的天空上,一轮弯月已在郭亮村徐徐升起。

落日余晖下,悬崖峭壁上的石块美丽极了。那一条条纹理像是天宫派的仙女,用千万根五彩丝带巧手织成。这个郭亮村,在我的眼里,更像是一个神仙隐居的世外桃源。

老师告诉我们,要在这里等候拍摄日落后的“金光穿洞”,我当时听了有点“发晕”,自己傻傻的想:郭亮洞这么长,洞里没有天窗呀,西边的阳光从哪里射进洞里呢?后来,我才恍然大悟,金光,不是日光,而是灯光。我真的是笨到家了。

我在寒风凛冽的山头上,一直等到郭亮洞里灯光亮起。殷红的灯光从挂壁公路的石缝里,石窗里折射出来,悬崖峭壁也染上亮亮的色彩。原本有点暗了的峡谷在光影的作用下如同华灯初上的石窟宫殿,霎时,冰冷的峡谷变得柔情而温馨。郭亮洞里那一串明亮的灯光,仿佛串起的是一个个光彩夺目的故事,从远古向我们走来,穿过时空的隧道,把一段千古绝唱的历史定格在这神秘的峡谷里。

太行之夜的星空,我真的不想错过。尽管这不是拍摄星空最佳的季节,我也没有找到观星拍摄的最好位置,但半夜三更,我和我的老朋友还是义无反顾,登上居住农家客栈的玻璃晒台,免为其难的拍个“郭亮星夜”。

善解人意,热情细微的客栈老板,不知我们半夜三更在楼顶看什么风景,也怕我们安全问题,特意来看看我们,并将有污染光的灯关掉。我拿出以往拍的星轨图片给他看,他也对“星星还能拍出一圈一圈”的饶有兴趣。——那一道好似流星划过的轨迹,其实是飞机飞过天空的痕迹。从郑州起飞的航班一架接一架,飞过太行山脉中原大地。

用100张慢门堆栈,总算拍成了一张太行山“历史的天空”。地球在转动,星星在移动,星转斗移,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不变的永远都是前行的轨迹!

天亮了,郭亮村一片寂静。我们来到村里老村落转转拍拍,一种留恋的感觉甚是强烈。

和煦的晨光照进这个农家小院,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映入眼帘:石房,石凳,石路,老人,柿子树……,不知怎么这个时候想起电影《举起手来》,好像找到“河南老家”的感觉。

十分遗憾,由于时间关系,也是初次来这里地形的不熟悉,竟然没能去看看那条有720个台阶的天梯,我一定再去郭亮村,补上这一缺憾。

天梯和郭亮洞相距咫尺,含义却是天壤之别。天梯代表过去的贫穷和苦难,郭亮洞代表现代人的智慧和文明。

离开郭亮村,还需步行回到进口,这是我求之不得的开心事。每一个人每一次经过这个郭亮洞心灵都是一次震撼。一个纯手工打造的绝壁长廊,在全球18条最奇特的公路里排名第三,被世界誉为“挂壁公路”。

回头再走郭亮同,我看的更加仔细,心里的感觉更为美好。

在我眼里这个山体,粗犷而冷峻,有一种刚正不阿的质朴美。

它的委婉曲线,似一幅凝重的画;它艳丽多彩的山体,似一首深邃的的诗;它狭长的石路,延伸出一个时代的故事!

在太行山这块热土上,革命前辈浴血奋战,流血牺牲,为老百姓打下一个当家做主人的和平天下;又一代人在一穷二白的贫瘠之地,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开创共和国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造福人类,造福于子孙后代。我们作为“后来的乘凉人”在时代的步伐中,又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走出郭亮洞,看到这一个画面让我难抑心动之情。我急忙按下镜头,把这个画面收藏在记忆卡里。我想此时站在那里的一排摄影人或游客,他们的心情亦和我一样。郭亮村不仅仅是一个风景宜人休闲养眼的世外桃源,更是一个荡涤心灵催人奋进的人生课堂。我想,明年我会带着我的家人,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不同寻常的氛围。

我们的车队,行驶在悬崖峭壁边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也许从天上看,我们就是行走在“太行天路”上。

一个险要的山口,山的那边立着这样一块巨石,我无法形容它象形何物,但心里顿觉人间的美好。面对群山万壑 ,行走山路也不敢大呼小叫,好像侧耳聆听亿万年的寂静之乐声,那耸立的山石也仿佛是一种固体的语言,不需要用声音去交流,而需要心灵的仰视!

太行九日,我们每天迎着朝阳,奔波在太行山的群山万壑之中。领队清秋老师不乏女性的优雅,她车里的这个可爱的小玩偶给我带来一股清流。有时,我们需要放慢行色匆匆的步履,花点时间去独处,去思考,去感受,去欣赏,这大概才是去“诗和远方”的初衷。

在南太行山绚丽落日余晖的目送下,我结束了太行山的“精神之旅。”千万年来,太行山以豪迈的气势,屹立在华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块土地上,有太行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战斗,英勇赴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老一辈改天换地,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正是太行山的这种风骨,这种精神,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感染着我们的后人,成为太行山闪光的,长久不衰的视觉内涵!

转载授权:苹果姐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南太行山(下):崖上村落的典型——郭亮
南太行郭亮村 ——挂壁公路
山西河南太行山红旗渠郭亮村长篇游记:春满太行山,红旗渠郭亮村自驾游
太行挂壁公路【转载】
雄奇险峻的郭亮村挂壁公路
这是中原地区最霸道的一条旅行风景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