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乡-马鞍堰


毛开永
马鞍堰,这个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乡著名的“三马工程”(马鞍堰、马踪滩电站、马营坝电站)之首,被誉为“西乡的红旗渠”的大型水利工程,像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逶迤,莽莽苍苍,巍然横卧在巴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
如今,虽然时光流逝,岁月沧桑,马鞍堰已建成30多年了,渠坎崖畔已被古藤灌木、山花野草遮掩,柳暗花明,时隐时现,但她风韵犹存,雄姿依在。特别是当我走进马鞍堰,望着那缠绕在西乡南部山区悬崖陡坡上的堰渠和一渠奔腾不息的绿水,心里感到非常震憾,昔日西乡人民修建马鞍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那如火如荼、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峥嵘岁月又浮现在眼前。
据原西乡县政协主席罗兴志和县马鞍堰管理局副局长范洪祥等同志介绍及有关资料记载,马鞍堰从1958年冬开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跨越15个年头,除去中途停建了几年,实用9年时间。该堰西起西乡县左溪乡狮子村峡口河中游的大观音崖,沿着绵绵巴山北麓,穿山跨沟,由西向东,尾落堰口镇老堰沟,全长43.85公里,历经左溪、峡口、柳树、杨河、城关、堰口等6个乡镇(当时的贯山、杨河、堰口3个区的8个乡镇、47个村),惠及灌区近10万人民群众,创造了西乡的奇迹。
早在解放初期,刚刚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西乡人民,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他们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兴修水利,治理河山,兴修了许多塘、库、堰、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
但是,由于建国时间不长,基础差,底子薄,农业基础还薄弱,许多地方干旱缺水,农民群众还“靠天吃饭”。特别是牧马河南岸几个乡镇严重干旱缺水,仅有灌溉面积2万多亩,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对此,当时的西乡县委、县政府领导决心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改变西乡贫困面貌。并组织县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爬山涉水,堪测设计,并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于1958年冬决定修建马鞍堰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可实现牧马河南岸几个乡镇有效灌溉面积76800多亩,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将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状况,造福灌区近10万群众。
但该工程40多公里长的堰渠大多数要经过悬崖陡坡和山沟,困难非常大。加上当时正处艰苦创业时期,县上资金困难,白手起家,生产工具落后,主要靠人工开挖,其工程艰难程度更是难以想像。
可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西乡广大干部群众。许多干部群众说:“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给子孙后代谋幸福,我们甘愿奉献不怕苦!”随后,县委、县政府和各区、乡(公社)领导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集中冬春农闲时间,农民义务投工投劳,于当年7月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修建马鞍堰战斗。
后来,这项工程因国家暂时困难,于1960年4月停建下马。直到我国经济恢复好转后,并经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汉中专署同意,马鞍堰工程又于1968年10月第二次大规模上马了。
当时的西乡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伯玉等县上领导,在第二次马鞍堰上马后,在县上资金困难、国家投资少的情况下,积极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采用“冬春搞会战、常年不间断”等形式,组织灌区广大群众施工,大打一场修建马鞍堰的人民战争,争取用5年多时间建成马鞍堰。
接着,县上成立了马鞍堰工程修建指挥部,王志杰(县革委会副主任)任总指挥,张树成(原县委书记)、朱敬发(县工交局长)等领导任副总指挥,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实施方案,抽调了张顺安(马鞍堰修建指挥部生产技术组长)、申建辉、张培成、马义德、赵久敬、贾怀仁等一大批技术骨干,精心组织施工,严把技术质量关。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舆论,创办了《工地战报》。同时,灌区各受益乡镇(公社)、村(大队)层层落实责任,划段包干,并以民兵建制,组织广大群众参加修建马鞍堰大会战。
一时间,40多公里长的马鞍堰修建工地上,炮声隆隆,洋镐叮当,红旗招展,欢歌笑语,震憾了巍巍大巴山,成千上万的西乡儿女背上行李,带上工具,安营扎寨,吃住在工地,最多一天上劳达1万多人。他们以大寨人为榜样,开山劈石,挥锄舞锹,任劳任怨,日夜奋战,到处是一片热烈沸腾的景像。在那些艰苦难忘的日日夜夜里和近十个严冬酷署中,他们爬悬崖,攀峭壁,顶烈日,冒严寒,前仆后继,不畏艰险,一心扑在修建马鞍堰工地上,出现了许多轻伤不下火线、越是艰险越向前、一心修建马鞍堰等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全家老少齐上阵、新婚夫妇同修堰、干部群众共甘苦、你追我赶搞会战等动人场面。
特别在修建马鞍堰最艰险的“屋面崖”、“九方崖”、“老虎嘴”以及峡口南边峡谷里七八公里的悬崖峭壁等工程中,更是惊心动魄,感人至深。那“老虎嘴”、“九方崖”、“屋面崖”等工程,均在悬崖峭壁上,地势险恶,施工难度大,在此开山修堰,如同“虎口拔牙”、脚踩“鬼门关”。但承担这几段施工的灌区英雄儿女,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像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那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奋力拼搏,加快施工。同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展,他们还组织基干民兵、技术骨干、青年突击队、“铁姑娘班”冲锋陷阵,克难攻坚。他们身拴绳索,攀崖爬壁,像雄鹰在悬崖上展翅飞翔,打眼放炮,开山凿渠,硬是啃下了这一块块“硬骨头”。据统计,在这条西乡儿女用血汗修建的马鞍堰工程中,先后有23人牺牲、60多人受伤致残,西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尤其值得浓墨重彩的是,曾在1955年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批示的西乡县杨河镇(乡)杨河村(大队)党支部,在修建马鞍堰中,发扬光荣传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参加大会战,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战果。
在大会战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党的“九大”代表马家才,村长王选文,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建毓等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开山辟石,加班加点,顺利打通了马鞍堰“2号”、“5号”隧洞,完成了老湾河渡横及3000多米堰渠的修建任务,共移动土石方16万多方。还有当年给该村马鞍堰基建队工地伙食拉运蔬菜的村民李正华,每隔一日,就要从县城出发,用架子车拉着蔬菜徒步二、三十公里,送往马鞍山、黄连沟等工地,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十年如一日,从不叫苦叫累。
正是由于西乡广大人民特别是灌区干部群众前仆后继、艰苦奋战和无私奉献,从而加快了马鞍堰工程进展,终于在1973年3月正式建成通水。
建成后的马鞍堰全长43.85公里,共开通隧洞19座、长4.63公里;修建排洪桥43座,明涵107座、长3.69公里,渡槽32座、长656米,各类建筑物总计325座;修建支渠9条、长73.9公里,修建斗渠以下农渠400多条、长380多公里等。其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险、历时之漫长、修建人数之多,闻名于县内外,在全省也是少有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为此,中、省、市10多家媒体记者纷纷来县采访,刊登播发了许多通讯报道,陕西电视台还摄制了专题片,广泛宣传马鞍堰的典型事迹。一时间,马鞍堰是继毛主席批示的杨河村之后,西乡的又一张璀璨耀眼的名片。
马鞍堰的建成通水以及在这前后西乡建成的马踪滩电站、马营坝电站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不仅惠及了西乡广大人民群众,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奠定了农业增产丰收的坚实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西乡缺电缺水的状况,造福子孙后代,而且充分展示了西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业绩,描绘了一幅幅战天斗地、迅速改变西乡面貌的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历史不会忘记马鞍堰,西乡人民不会忘记当年在修建马鞍堰等水利水电工程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的刘伯玉、王志杰、张树成、朱敬发、宋芳梅、罗兴志、王守忠等县上领导和有功之臣以及张顺安等西乡水利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忘不了当年在修建马鞍堰中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广大干部群众和长眠在青山崖畔上的英雄儿女。马鞍堰是永远屹立在西乡人民心头上的一座丰碑!
现在,马鞍堰已经建成通水38年了。38年来,西乡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县上水利局、马鞍堰管理局等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配套工程,认真进行渠堰清淤管护,确保了马鞍堰绿水长流,促进了灌区粮食连年丰收,那一渠绿水向东流,一直润泽着牧马河南岸灌区广大人民群众。
今年,马鞍堰又被列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国家计划投资6000万元,分三年实施,项目现已正式启动。这些,将对进一步完善提高马鞍堰的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其灌溉效益、造福西乡人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预示着马鞍堰的又一个美好春天即将到来。  

                  (本文原载《西乡月报》2011年12月总第12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分钟看懂 都江堰
探秘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古代水利工程:雩娄灌区
地理科普---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五(疲秦阴谋反成万世之功——郑国渠)
郑国渠:阴谋与机遇并存的水利大工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