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解】玉石文玩的包浆和盘玉








想和微珠宝小编互动,免费鉴定请查看文章末尾处,加入【微珠宝】社区吧!






















“盘”这个字,在“盘玉”这个词中如何解释,俺是一直也没闹清楚的。翻了翻字典,顺便再百度一下,也没有找到相当吻合的解释。
能够说得过去的“盘”,一个是解释为“仔细查究”(比如盘查),也就是抱着块玉翻他个底朝天;一个是解释为“连接”(比如盘络),也就是和玉的连接。
这两个不太靠谱的解释,其实倒是印证了“盘玉”这个事情被玩玉者无限放大和神话了的功能,也同样从两个侧面揭示了“盘玉”的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要说盘玉,盘的过程倒是其次的,而是先要解释包浆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盘玉过程实际就是包浆的形成、以另一种方式复原的一个过程。



这个包浆的问题要讲一篇,仍然又臭又长哈~~~~~


仍然是专门画了图3,借以说明包浆的种类。为了解释方便和避免南北方的称谓差异,所以使用了从外至里Ⅰ、Ⅱ、Ⅲ层这样的提法~~~
【Ⅰ层包浆】,也就是我们说的
玉器表面之外的附着层。这一层附着物看着是和玉器本身连为一体,但是实际上达到一定的限定条件,这层包浆是可以脱落的。
这层包浆,其实古人的称呼非常贴切——皮壳。皮、壳是什么?一提起开心果大家就明白了。开心果白色部分为壳,绿色部分为皮。只要有足够的条件,皮和壳都是可以脱落的。
还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是理想状态下,使用长久的玻璃上面的污垢层,这层污垢并没有和玻璃产生实质性的关系,但是它的表现是透明且和玻璃一体的。
【Ⅱ层包浆】,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包浆”了,这个其实是一层在玉器表面层(而非表面外)形成的一层膜。这层膜的原理看过前几篇的朋友应该会很容易理解。由于外部细小分子的沁入,在表面形成的膜状层。
这一层古人称为包浆完全是切如其分的。如同我们炸东西经常需要上浆上糊(HU4),浆和糊(HU4)实际是和食物表层融为一体的。而这个结合并非全面的,只是食物表层,事物内部仍然是食物原材的部分。
【Ⅲ层包浆】,这一层是否能够称为包浆是一定会有争议的,俺说的其实是超越Ⅱ层,超越表面,完全进入玉身内部的外部细小分子进行的填充。既然是同一个过程,也产生一样的结果,那么称为包浆应该说是科学的。
这里简单的比喻就有点类似我们蒸鱼之前要腌一下,让酒精和盐进入鱼身的内部。

我们简单的说了三层包浆之后,顺道把三层包浆在鉴定的一点小运用说一说:
1) Ⅰ层包浆相对而言是较难仿制的,因为Ⅰ层包浆在微距下,呈现的是随机的凸起斑块状。我们现在的主要的仿制手法是胶类物质的涂抹,并且在胶质上再进行抛光;
2) 但是Ⅰ层包浆并非必须存在的,它跟使用的关系特别大,在越高档的玉器中就越少,在高古的葬器中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现,在玻璃光玉器中较难形成。Ⅰ层包浆的少见甚至缺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3) 上面这点涉及的还有“宝光”的问题,“宝光”的形成,是一个集合效应,但是最关键的是Ⅰ层包浆凸起斑块造成的光学效果差异。所以2)提到的情况,真老的东西宝光也完全可以不明显甚至缺失。
4) Ⅱ层包浆是最复杂也最可怕的一个点。因为Ⅱ层包浆和某些抛光过程几乎是一个原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关于抛光很全面的科学解释,因为分子受热是否改变排序结构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假设排除掉这个问题,那么使用兽皮这类物质抛光的原理,和盘玉的原理完全相同——同样是分子填充空隙,同样是快速减少内外沟通的一层膜。
5) 这无疑是最骗人的地方,玉版每天都能看到诸多油光滑亮的简单仿品,喊好的朋友还很多,俺把这类东西称为“甜腻”,如果抛光的材料不好,分子填充密度不足,就会产生灰蒙蒙的感觉。
6) 做得好的抛光仿品,实际是基本无法与天然形成的包浆区别的,毕竟原理基本一模一样,所以俺极其反感通过Ⅱ层包浆看新老的做法,但是这层包浆恰恰是诸多朋友喜欢的一个鉴定点。
7) Ⅲ层包浆我们听到不少朋友称为“玉熟”,这个说法起码是不科学的。这个说法最大的弊病,是会让“盘玉”这件事,和温度产生过于密切的正相关,也就会产生夏天盘玉效果大好等等谣言。温度确实会让玉的分子结构趋于活跃,相对更好的填充,但是“熟”和“不熟”的效果,其实是源于填充密度引起的光学效应,由于分子空隙被填充了,漫射程度降低了,所以玉就透了。
8) 那么Ⅲ层包浆是不可模仿的么?答案还是否定的。这个前几篇俺已经比较详细的说了个大概。
说了那么多,那么到底有什么是可信的呢?俺的答案也许有点无意义:

【没有任何单纯通过包浆进行的鉴定是可靠的】
不存在我们认可的包浆形式,并不代表东西不对,另一方面是存在一份厚如棉被的包浆,并不代表东西就能老到哪里去~~~~~
所以,俺在形容包浆的时候,喜欢用“清亮”这个词,因为“清亮”代表的是Ⅱ、Ⅲ层包浆的填充足够充分,这就意味着填充这个过程需要更加缓慢,也就更加接近于真品的状态,但这个也并非绝对的~~~~~
说到“清亮”,终于绕回我们要说的盘玉了,盘玉的最高境界通常被形容成【【清光大来】】(民国,刘大同,《古玉辨》),也就是要把三层包浆做到充分的填充,尽可能让三层包浆都达到通透的情况~~~~~
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盘玉的过程,在某个层面上,类似于【把马蹄碾成了马蹄粉,再把马蹄粉变成马蹄糕的过程】,并不神秘,也不优雅~~~~
总有人喜欢讨论玉该盘和不该盘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喜不喜欢马蹄糕~~~~
至于要靠盘玉来鉴定,就直接是荒谬了,无论是马蹄糕、马蹄粉还是马蹄,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配图专门选了一件明代辅弼,普通的小玩意儿,但是很切题~~~~~
几乎就没什么包浆,但是一样可以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好了,篇幅原因,暂时说到这~~~~
各种各样的盘玉方法的优劣,和诸多事关盘玉的误区和谣言,只能留待(下)集再说了~~~~

花了整整一篇去介绍包浆的形态,其实并非为了说包浆,目的还是为了要说“盘玉”~~~~
上集说到盘玉的最高境界通常被形容成【清光大来】(
民国,刘大同,《古玉辨》),所谓清光,大概的意思就是有光泽的透明感。要追求透明感,鸡骨白那篇已经说过,透明是源于分子之间的疏密。空隙越密,东西就越透明,空隙越疏,透明感就越差。
那么很明显的是,我们盘玩
玉器,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的填充分子空隙。
上集把填充分子空隙这一过程分成了Ⅰ、Ⅱ、Ⅲ层,盘玉的理论程序就很容易得出了。仍然是画了图3,为了便于理解,俺把盘玉的理论状态比喻成建房子:
Ⅲ层包浆的填充就是砌砖;
Ⅱ层包浆的填充就是封顶;
Ⅰ层包浆的填充就是在顶上盖瓦、铺油毡什么的。
我们就沿着这个线索,反思一下古籍中的文盘、武盘、意盘这三种宏观的盘玉方法。
【文盘】,大概的意思就是佩戴,没事就拿来把玩。文盘和其余两种盘玩方法主要的区别是让古玉有一个恒温的过程,并且能够持续的接触人气。
文盘一向是最受人推崇的盘玉方法,这个绝对是有道理的,这个过程的时间拖得比较长,所以玉器有机会完成Ⅲ-Ⅱ-Ⅰ这个逐层填充的过程。
但最为关键的是,人的汗液蒸汽(是汗液蒸汽,而不是汗液)中含有极微量的有机分子,这些有机分子的体量非常小,正好适合(通过所谓土门)进入极细小的玉分子内部。
为什么说夏天盘玉好过冬天呢?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夏天更容易出汗。冬天若是裹着大棉被盘玉,效果其实也是和夏天差不多的~~~~
【武盘】,武盘的方法有非常多,下面再从操作层面上慢慢分析。但是武盘的核心是不变的,就是在较短时间内,让玉器保持长期受热的状态,使用各种物质持续摩擦玉器表面,产生一种类似抛光的过程。
现在的玩玉者,多浮躁,各种各样的盘玉秘籍,基本都是属于武盘这个范围的。但是,武盘也是最容易盘坏的。并不是说玉受到了什么损坏,而是快速的外部分子(比如丝绸、猪毛等)填充,目的就变成了快速填充Ⅱ层包浆。填充之后形成的膜有可能会阻碍Ⅲ层包浆的形成。使玉身的空隙没有机会填充,盘出来的玉,就容易出现表面很亮,但是玉料内部泛着一种“乌”感或者“混沌”感。
如果玉身比较坚挺,受沁程度较低的古玉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碰到沁得较重的古玉,就很可能是永久的遗憾~~~~
【意盘】,这个通常被形容成神话故事的过程,大概就是放着,有事瞄两眼,没事摸两下。脑子里再想点伪君子的假大空,玉就盘好了。
但是事实上,这个过程刨除了玉德、沉思云云,还是颇有道理的。玉器从墓葬中变化到我们日常的环境,压力状况大大不同,就会产生过自然的结构水逃逸和向内吸收微小分子的过程。如果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湿度,那么水分子中极微小的有机质同样有机会对Ⅲ层包浆起到极好的填充作用,而且由于意盘的时间拉得很长,所以这个填充就会比其他方法都更为充分。
古玩圈有把这个过程称为“醒”的,就是类似“醒面”,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很形象。这一点玩老腊老珀的朋友可能更有体会。因为琥珀蜜蜡一类经过时间摧残,失水的情况会比玉明显得多,直接盘玩内部就会混沌,在潮湿的情况下放一段时间,再盘情况就会好得多~~~~
说完了宏观,俺也不妨把坊间流传的各种方法也捎带一下:
1)【泡】,这是一类玩玉者喜欢的盘玩方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吐纳也好,水分子内部有机质填充也好,都对Ⅲ层包浆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个过程同样需要较长时间,填充不是一两天就能迅速完成的。我们看到很多泡了就通透,其实是沾水之后光学效果的改变,就如同有些卖家会在
翡翠要干不干的时候拍照是一个道理。这一点其实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这里还要提到水质的问题,古人对泡玉的水很讲究,具体的我就不摘抄了,百度一下就好。我们现在城市用的自来水会不会产生水垢?那么合不合算还是需要斟酌的。
2)【吐浆】,说到水泡就一定要把吐浆这个过程单独拎出来说一下,吐浆,吐的是什么?只是过去古玉缝隙中填充的有机质而已,基本就不会是玉料本身。这个需不需要吐,完全取决于过去的有机质填充得好不好。如果足够紧密了,何必折腾呢?如果不够紧密,吐出来了之余,还要请掂量一下重新填充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比原来的好呢?
我们总有朋友喜欢根据吐浆与否,来判断是否真古玉。那真是荒谬之极的伪科学,或者是骗人无数的*半仙,难道作伪的玉器缝隙里就没有有机质么?实践的经验是有可能更多,因为经过做旧,尤其是那些甜腻无比的所谓古玉。
3)【丝绸】【猪鬃刷】【羊毛毡】等等这是一类盘法,其实道理都是因为丝绸、猪鬃中的有机分子较小,较为容易的填充到玉分子的空隙中去,这个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可能出现时机错了的问题。
需要鉴别的是玉器处在什么阶段,Ⅱ层Ⅰ层的包浆是否有可能产生膜,影响Ⅲ层包浆的情况。
4)【麻包布】【棕刷】这些属于一类, 太硬,太硬,太硬了。这类东西很容易出现光,但是光浮于表面,它会完全的封住土门,完全不可取。
我们每天都能在华夏看到的油光滑亮的仿古玉器,多数就是先用棕刷这类硬物刷出来,然后再辅以丝绸之类的第二次盘玩。比例相当大的藏友一看这个就觉得“包浆厚重”了,殊不知那就如同脸上城墙厚的粉底罢了,真要是美女又何须粉底呢?
5)【金相砂纸】。这类东西现在用的人少了,但是变向的东西还是不少,比如现在市场有一种类似磨指甲那样的片状东西均为此类。我们知道金相砂纸,其实就是纸上的金刚砂,金刚砂什么硬度?玉什么硬度?Ⅰ层包浆的硬度更是脆弱,那只能是“伤不起”鸟~~~~
6)【泡油】泡的东西五花八门了,皆为此类。泡油其实并不会伤玉,但是也不会养玉,因为油的分子比玉的大很多,你怎么能指望猫能钻到老鼠洞里捏?
7)【鼻油】男的是不是都喜欢这么盘玉捏?吃完羊肉串那个又热又油的鼻子,玉往上一抹,油光镫亮的。这个过程虽然有点不雅,但是对于Ⅰ层包浆的形成确实是速成之法。但是,这个是建立在Ⅱ、Ⅲ层包浆已经完成填充的情况下的,要不一定是一种阻隔。
有点可怕的是,地摊卖玉的是不是都容易有个红鼻子?那通常是鼻油盘玉感染的螨虫造成的炎症。
又那么长了,唉,大概准备要结束了,虽然还有很多没有谈到~~~~
但是原理相信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件古玉,第一件事情是考虑Ⅲ层包浆的填充,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或者被我们搞砸。而Ⅰ、Ⅱ层包浆只要心不要太急,通常倒是较容易盘好的~~~~~
拿到一块古玉,不妨先放放,别着急,如果是北方干燥在古玉旁边来杯水。放上一段时间再下手。一方面“醒”一“醒”,另一方面给自己一个选择盘或不盘的时间和机会。
若要下手,请放下您浮躁的心吧,这个和玉德无关,只和科学有关。一般的就直接戴着不需要专门盘玩,白的就不妨做个棉布袋子,挂在身上,安心的戴上6个月,您就可以施展各种独门秘籍了~~~~
若是实在太着急,那么就做个袋子,放点荞麦皮、粽子叶、茶叶之类植物碎末(还有放豆子的)在里头,隔着袋子玩命摩挲呗,只要足够碎,那么效果还是蛮明显滴,虽然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小赤老师在华夏收藏报登载的方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主要就是不断的洗、不断的盘两个过程的循环,这样能够让依附在表层的东西不断被洗掉,而保留下内部的Ⅲ层包浆。只是这个是勤快人的方法,呵呵,对俺这种懒人实在是折磨鸟~~~~~
随手配一件元代的瓜果小带板,虽然盘得一般,但是也算应题。尤其是和(上)配的那件明代辅弼一对比,就知道包浆这种玩意儿对于鉴定古玉的作用实在是有限得很,而其实这件东西仅仅比辅弼老了一二百年。真正的老东西可以看着很新,也可以看着很旧。可以很油,也可以很干。
最后再重复一句,仿品照样是可以包浆厚重的,仿品照样是可以盘变的,仿品也照样是可以晶莹剔透的。
盘玉仅仅是乐趣,是玩味,是一种轻松的小小自恋。
而不是鉴定,不是证据,更不是迷幻人眼的摇头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沁色的形成及包浆盘玉的道理
高人解读:靠包浆鉴定古玉靠谱吗?
漫谈古玉沁色现象,感受千年土染之美
出土古玉鉴定秘笈(实战经验)
中国出土古玉鉴定解析之四??包浆及灰皮的鉴定
玉器的沁色和包浆可以作假吗?怎样识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