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律 学者齐聚杏花村缅怀杜牧
 


​ 

七律

 

学者齐聚杏花村缅怀杜牧

 

刘继兴

 

清明又到汾河边,杜牧名诗越千年。

祖庭久誉美禄内,成帝曾荐宗室间。

春风拂来绿园区,酒魂长在有新天。

匠心独具用心酿,清香天下慰先贤。

201842

 

杏林品酒穿越千年,
​纪念杜牧《清明》诗活动雅趣揭幕

 

如画的杏林里,四溢的酒香中,身着唐代服饰的男男女女在这里踏青、游园。楼阁上是恋爱的青年,树林中是顽皮的小孩;在悠扬的古筝声中,乘船的文人在汾水上品酒吟诗;顺着牧童遥指的方向,是一座杏林深处的酒家。大家随意落座,畅饮杏花村的原浆美酒,欣赏四周让人陶醉的美景。这时,悠扬的歌声飘过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42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纪念杜牧《清明》诗创作1193周年主题活动的一个场景。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汾酒集团总经理、汾酒厂股份公司董事长谭忠豹,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等汾酒高层领导,陪同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薛平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王永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导安介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导石云涛,上海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国武则天学会副会长赵剑敏,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高春平等数十位唐史专家、诗词专家、文化学者,在清明节前夕走进杏花村汾酒工业园区,梦回大唐,饮酒赋诗,穿越千年,对话杜牧。

专家学者们纷纷为园区的美景、美酒所陶醉,并由衷赞叹:只有这里才能让杜牧写出《清明》这样的千古名诗。1193年前,晚唐大诗人杜牧从太原返回长安时路过汾阳,正遇上纷纷飘落的清明雨,杜牧时值青年,正因前途未卜而失落不已,北方的冷雨更让他想喝几杯酒暖暖身子。当他试探着问过路的牧童时,牧童不假思索的指向了那个开满杏花的村子,这里已有数千年的酿酒历史,酿出的美酒曾作为宫廷御酒而倍受北齐武成帝推崇。

在杏花村美酒的激发下,杜牧写出了《清明》这首千古名诗,并让汾酒因此家喻户晓,成就了汾酒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为了纪念杜牧,汾酒集团将他列为汾酒十贤之一,并在园林中塑像立碑,供人瞻仰,深情纪念!

随后,专家学者一行还参观了汾酒生产车间、汾酒博物馆、汾酒老作坊、中国汾酒城,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物中,了解了汾酒的6000年的酿造史、1500年的成名史、800年的蒸馏史和300年的品牌史,在现代化的生产线和成果展示前充分感受了汾酒的伟大愿景和酒魂气魄!

 

杜牧:青春痴绝处,山西杏花村!

 

刘继兴

 

要是有人对唐诗的知名度做一个排行榜,那么这首诗绝对能进前十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曰《清明》,作者是杜牧。几乎所有的识字华人,皆能背诵此诗。

公元825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在长安长大的杜牧,从陕西蒲城出发,踏上了去往山西的旅程,满脑子的诗与远方。

这一年,他23岁,风华正茂。

这一次的游历,杜牧先后到了山西的潞州(长治)并州(太原)汾州(汾阳)等地。这可不是我说的,是杜牧自己说的,不相信者可去查阅杜牧留下来的著作《樊川集》,专注于唐史研究的文化学者吕世宏对之也多有论述。

风萧萧,雨飘飘。山一程,水一程。激情在心中燃烧,青春是团火。

杜牧为何要来山西?一是实现其政治抱负,一是探访其曾祖父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

唐穆宗(唐敬宗的父亲)长庆元年(821年),河北三镇再次抗旨,形成了割据势力,朝廷无力征讨。唐敬宗一即位,青年杜牧突发奇想,他要游说驻在潞州(山西长治)的昭仪节度使刘司徒刘悟收复河北三镇,满怀激情地写了封《上泽潞刘司徒书》,还专程送去。

刘悟是官场老油条,根本不把毛头小伙子杜牧放在眼里。没聊几句,直接拉黑!

出师未捷,壮志难酬,杜牧很伤心。算了,去实现第二个愿望:寻曾祖父的足迹。

杜牧的曾祖父是谁?曾担任西河郡太守多年的杜希望!此君在西河郡太守任上颇多建树,在干部群众中很有威信,并且死于任上,大诗人王维的诗《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就是歌颂杜希望的。

西河郡在哪?其实就是汾州。唐朝时几易地名,先叫汾州,后改称西河郡,后又复名汾州,反正都是指的今山西吕梁汾阳市这块地方。

杜牧的曾祖父的人生很彪悍,祖父杜佑则更厉害,官至宰相,撰有《通典》二百卷,考溯了历代典章制度。杜牧的父亲与伯父也都在京城长安为官,家宅正居长安城中心的安仁坊,显贵无比。

杜牧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妥妥的官四代。

对于自己的家族,杜牧一直颇为自得,他曾写诗夸耀家中的万卷藏书,很不低调。

正是由于有如此身后的家学底蕴,才会有以后惊艳了时光的杜牧。

要到汾州,须先经过并州(太原),再从并汾路去往目的地汾州。

在并州,杜牧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边上闻笳三首》:“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杜牧的另一首诗《并州道中》,写于并州通往汾州的并汾路上。此时,是早春,此诗表达的是旅人的凄苦之情。

清明快到了,汾州就在前方!于是,一首传唱千年、经久不衰的伟大诗歌即将诞生!

这首诗,只能诞生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因为只有此地,才有冠绝天下的美酒。只有如此醉人的美酒,才能催生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杜牧在到达汾州境内时,时值清明,细雨如梦,雨丝中似乎夹带着淡淡的酒味——与诗词同属一脉的清香。

汾州的杏花村,是中国酒的故乡。此地盛产的汾酒,历史极其久远,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

正史《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信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说的都是汾酒。

杜牧诗兴大发,突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民俗水墨画。

很多人从这两句中读出了一种清愁,而我则读出了一种清欢。

人间至味是清欢。

接着杜牧又吟出了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两句更妙。《红搂梦》里大观圆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

大师就是大师,信手拈来一则中国最早的酒广告,诗赖酒兴,酒借诗名,一千多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成就了汾酒的大名,也升华了杜牧的青春悸动。

杜牧喜饮酒,汾州杏花村的美酒一定让他大过其瘾。当青春遇到美酒与美景,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迸发出了陶醉其中的痴绝之情,永远挥之不去。

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妙趣无穷。比如,可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又可将其压缩成五言: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改为一首词也绝无问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可改成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诞生一千余年来,直至1980年,历代文人雅士从来没有任何争议,诗中所指地就是山西汾州(今汾阳)杏花村。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出现了好几个地方跳出来说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在他们那里,如同六耳猕猴说它才是孙悟空一样。

结果自然是谁也争不走,无论是杜牧的一生游历、文学轨迹,还是创作环境、水土气候,都决定了他笔下的杏花村只能在山西汾阳。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山西杏花村的汾酒不间断传承在数千年之上,至今生机勃勃,为白酒巨头之一。“酒家何处有”的要害是酒家,那些不产酒还好意思争杏花村名号的地方,表现得太没文化了,不说他们也罢。

一首好诗,一坛汾酒,定格了杜牧的青春岁月,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他远隔千年的背影,正越来越清晰,成为了所有中国人的文学记忆和田园诗酒情怀!(刘继兴)

 

《清明》“杏花村”确在汾阳

 

近日,《今日麻城》发出一篇题为《山西汾阳,湖北麻城和安徽池州,谁是真正杏花村》的文章,文章站在狭隘的利益角度,否定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杜牧诗中所指之地,而是作者所在的麻城,文章所引依据牵强附会,经不起任何推敲,除了对家乡那点情意还能说得过去外,文章本身不值一驳。我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探讨,不论是从自然气候、历史区位、还是诗人杜牧创作清明诗时间等史证看,杜牧《清明》诗所指之处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且有大量翔实的依据可查,而《今日麻城》作者在当地经济利益驱使下,不顾史实,误导读者,这不仅让诗人杜牧蒙羞,也是一种实用主义利益驱动行为。作为一个对历史肩负责任的研究者,我们不能再沉默,必须站出来予以驳斥,要向世人讲述真正的历史!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杜牧才思敏捷,文风洒脱,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并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明》一诗影响较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诗雅俗共赏,也折射出了唐代杏花村一带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该诗还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

这首诗诞生一千余年来,直至1980年,历代文人雅士从来没有任何争议,诗中所指地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全国出现了几十个个杏花村,于是有人不得不中和地认为“杏花村”是个泛指,根本就查不清指那里。又根据所谓的历史地理研究,说杜牧没有来过山西,更有甚者,不少又说是指安徽贵池与湖北麻城,提出不少荒谬的理论,使著名汾酒产地汾阳杏花村蒙尘。

但仔细研究,《清明》诗所指地——山西汾阳杏花村,有确切的历史证据,可以完全为其证明。读《樊川文集》首先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壮游并(今太原)汾(汾州),《清明》诗应是杜牧游览并汾时,途径汾阳创作的。

一、杜牧游汾阳——年轻时的并汾壮游

李唐王朝兴于山西,起兵晋阳(并州)首拔西河(汾州),并定晋阳为北京,唐代并汾旧路游几乎是文人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诸多名人都曾游并汾并写过诗,唐诗里文人游并汾的诗随处可见,正如白居易所言“并汾旧路满光辉”。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见识、有胆量的进步人士。23岁写成名作《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在此期间游过并汾是有据为证的。杜牧《燕将录》一文记载,杜牧东北游出发地陕西蒲城。杜牧东游蒲城的时间记载为“元年孟春”即宝历元年正月,这个正是杜牧出发前往山西的时间,是杜牧旅游山西的又一处佐证。

根据杜牧诗文记录,杜牧在二十三岁北游河东道潞并汾三州。杜牧壮游山西的第一站是长治:长安东行洛阳,从洛阳北上党高原,拜见昭仪节度使刘悟,驻地潞州(今长治),递呈自己的《上泽潞刘司徒书》,劝说刘悟收复河北三镇。杜牧《感怀诗》中对此次潞州之旅,做了回忆总结:“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游边》一诗当写于上党高原:“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 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黄沙连海”指环绕上党高原的黄河下游通海,但是因为河北割据所以路上无人。“拂云堆”形容上党高原山很高。这里的“边”指与河北割据势力接触的上党、太原、忻州等地区。

第二站:河东节度使所在太原晋阳,时间阴历二月下旬。胸怀大志的无名小卒杜牧游说上党无功而返,心情沉闷,为了专程访问唐朝龙兴之地太原和西河郡祭奠曾祖杜希望,杜牧回程先去了并州太原郡。杜牧《边上闻笳三首》为杜牧抵太原前线所见:“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当时,太原通往大海的路是不通的,所以说“海路无尘”。河北三镇范阳军、成德军皆为胡人割据,所以说“胡雏”。“独感离乡万里人”说明此次旅行是孤旅之行。

第三站:并汾古道→汾阳,时间在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时节。杜牧《并州道中》写于晋阳通往汾阳城的官道上,世称并汾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并州道中》一诗与《清明》诗的撰写时间相同都是早春,身份相同都是苦旅之人,都在借酒消愁:“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回头送雁群”,说明了早春时节,大雁北飞杜牧南下的具体方向。《边上闻笳三首》也是早春的作品:“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寒雁是说春雁。《并州道中》自称“公子”,充分说明是杜牧年轻的时候。

二、清明时节杜牧来到汾阳寻找曾祖父的足迹

杜牧游汾州,一路上对藩镇割据的忧虑,叹息没能实现说服刘悟的理想,所以这些诗歌充满了抑郁之情。《感悟诗》自称“贱男子”,可见刘梧对杜牧很不礼貌,所以对杜牧自尊有伤害。清明时节太原盆地充满了寒食节的味道,从并州南返踏上曾祖任职故地汾州西河郡时让他多了几分温馨,途径汾州杏花村时,正值清明时节,春雨纷纷。

杜牧曾祖父杜希望曾经任职西河郡太守,并且死于汾州,有王维诗歌《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杜希望驻防河湟地区的赫赫战功,直接影响了曾孙杜牧的人生志向。朝廷多次委以杜牧文职修撰,但是杜牧更倾向于军事,他在《郡斋独酌》里说:“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和《守论》等军事论文。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喜欢献计平虏。他的这种报国情怀在《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往还,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一诗中更是直抒胸臆:“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诗人尽管生活不是很如意,但是一想到“西河旧交友”就又产生了“鱼父应许出函关”的志向,发誓投笔从戎!这首诗正是杜牧年轻时倾慕西河守杜希望的表白。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

游西河的是人很多,唐诗中就有“西河若上龙”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西河旧交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句不仅表明杜牧游并州途经了汾阳城和杏花村,而且还逗留了一阵子,以致于结交了西河新友。杜牧返回长安的路线图的:并州、汾州、晋州、蒲州,然后西去长安。

《清明》一诗是杜牧年轻时身处困境而忧国忧民的表白。“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的兴奋心情,是终生怀念的。然而,唐代的诗集却未收入,我们知道杜牧做官以后写了诗寄给外甥,《樊川集》是他的外甥整理的,如果写于池州黄州任上的话,《樊川集》应当收入,可见《清明》当是其早期的作品,杜牧晚年春风得意,绝不可能写下如此悲愤的作品。

三、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虽然现山西清明时节也屡有降水,有人还是不放心地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儿沙儿”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能是山西吗?是的,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是“清明雨纷纷”的,我们略举几例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韦应物在描写长安景物时有诗道:“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长安也在北方嘛。一直到现在,清明时节吾中春雨时有发生。

唐代山西不仅春雨足,而且春水满,如唐人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有句:“素汾千载伴吾家,常忆衙门对浣纱。”唐时汾河真是静水流深,并不像今日的模样。唐代北方清明时节的这种气候,我们姑且称之为“花雨”吧,“花雨”不同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六月左右,与清明相去甚远。

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祯以及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已历四个寒冷期,三个温暖期,温暖期北方降水增多。隋唐时代(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温暖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无冰雪,梅、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竺可祯还发现9世纪时我国降水量指数距平为+0.08,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值。我想,温暖期雨带北迁汾渭流域便会出现“花雨”的。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得注意漕粮运输,汾河流域是供应的地区。隋代置募运米丁于蒲州(今永济附近),专司汾晋漕粮的运输,唐代前期照例执行。这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是可以通航的。

杜牧之后,晚唐诗人赵嘏,一首《汾上别宴》描绘了一幅汾州杏林春宴图:“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晚唐山西诗人司空图有《故乡杏花》一诗。熟悉杏花村的还有晚唐诗人西河郡(今汾阳)公的孙子温庭筠,他算是近水楼台,干脆以《杏花》:“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嫱何处隔朱门”。

综上所述,杜牧的《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就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它地方。汾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以前就很有名,唐代更是空前,所以杜牧《清明》一诗的写作地点无可争辩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吕世宏)

吕世宏:山西吕梁汾阳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多年潜心研究唐史、明史,同时热衷于对晋中地域、民俗的研究,成果颇丰,公开发表文章300余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终于有答案了!
一首误导了数十亿国人认知的古诗,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 思考
杜牧诗中杏花村到底指的是山西还是安徽?山西清明没有雨吗?
一文读懂杜牧情 传世名诗《清明》中的杏花村
旷古之香
揭秘山西安徽湖北三地力争“杏花村”之名始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