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应用技术型大学时代来临

“衡量一所好大学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实验室、楼房及发表多少论文,而是看学校能培养出多少人才、为国家作多少贡献。”近日,在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如此说。

王梦恕说,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缺的就是人才。“但是现在有不少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面对实践操作时,感到无从下手,这缘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王梦恕说,还有一些地方高校,沿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不合理的专业指向和就业导向,与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难以吻合。对此,他建议,全国10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至少应该有一半或者2/3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

“高校应该拆除‘围墙’,千万不要认为在校生就是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的学习至少是校内一半、校外一半;企业也应该拆掉‘围墙’,不能只把校企合作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作为企业代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健洲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陈健洲看来,教育体制、学习系统、思维模式进步有多快,经济发动机就能转多快。因为不断地变化,一部分老师不了解如今企业的需求,无法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指导。

陈健洲认为,目前我国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存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工程背景的问题,产教脱节导致了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一本教材教十年,这样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我们这个行业一定不需要。”陈健洲说,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专业共建和师资培养项目,把企业的技术课程与高校的理论课程结合并动态修正和改善人才培养方法。

陈健洲认为,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只追求投资利益最大化,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是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有一些顾虑,比如,企业没有义务培养一些人才让他可能去别的企业。同时,受限于企业资金和技术实力,一些企业没有能力投资教育。陈健洲认为,此时就需要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牵头,集大家之力,完成人才培养。

“当经济新常态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就理所当然地要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支撑,这也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时代已经来临。目前有的地方高校已经顺势转型,有的学校仍在徘徊。”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认为,之所以有些地方高校转型不“积极”,缘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学价值目标的迷失,即“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大学的导向不清晰,既是学术导向还是应用导向。第三,应用技术大学相关权益、地位、作用还不明晰,导致高校转型主动性不强,创新不足。

“这需要,首先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向进行厘定;第二,重塑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更加注重教育价值的延伸。即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要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灵灵魂,让大学生毕业之后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第三,我们要注重手脑并用,既要教育我们的头脑,更要训练我们的手脚。”牟延林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以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引领内涵发展——从荷兰经验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
菜园大事件:华工Airlab共响实验室正式启用啦!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
准确定位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高校不宜行政划成学术型或应用型
河北启动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