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间艺术家朱云英的剪纸人生

民间艺术家朱云英的剪纸人生

作者:未知 | 艺术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 添加时间:2008-6-9

她出身书香世家,心灵手巧,剪纸艺术无师自通

初夏的早晨,到处氤氲着草香。在怡人的清风中,金色阳光铺满了大地。朱云英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右手夹着一支香烟,沐浴在晨光里。

提起剪纸,朱老太兴致很高,吐出的阵阵烟雾,仿佛将老人又牵回了那个峥嵘岁月;当听说竹山堵河剪纸艺术将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继承,已年老体迈、剪不了纸的她又激动地翻出自己的作品,捧在手中细细端详。

今年83岁的朱云英出生在竹山县擂鼓镇。她说,小时候,朱家三代人住在一起,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令人羡慕。他们的家庭之所以团结和睦,是因为他们的祖父及父辈们都是传统文化人,都很知书达理。爷爷朱光坦是晚清的大秀才,曾在郧阳府担任过督学;叔叔朱斐成是晚清的大书法家。父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识字不少,字也写得好,当过教师。

成长在书香门弟,朱云英虽然受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只上过几天学,但是她非常聪明,听话懂事,深得长辈们的宠爱,无形中受到了一些艺术熏陶。作为一名女子,她特别喜欢绣花。

朱云英年幼时,开始接触剪纸。一开始,她就被剪纸艺术多姿多彩、富于神韵的表达方式所感动。

当她看到别人绣花时先用纸剪出一个花样,然后贴在布上照葫芦画瓢后,年幼的朱云英便把大人的一举一动铭记在心,回到家后找来剪刀和纸片悄悄地模仿起来,以此自娱自乐。通过无数次地揣摩与实践,她不仅能剪出一朵朵逼真的花儿来,还能把常见的动物如猫、猪、狗等动物剪得活灵活现。那时候,她才八九岁。

邻居们渐渐发现,心灵手巧的朱云英的确不寻常。在她的剪刀下,一架架日本鬼子当年侵华的轰炸机令人恨之入骨,一个个神话人物跃然纸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燕子翩然飞舞,一对对缠绵的鸳鸯自在游动,一只只喜鹊站立树梢……

为掌握和寻求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真谛,朱云英不断拜访民间艺人,又马不停蹄地实践。剪刀剪破了手指,指头磨出了茧子,她也全然不顾。她将堵河人民的审美爱好,蕴含在锋利的剪刀两头、纸张的方寸之间,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她靠剪纸刺绣为生,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在竹山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官渡府,峪口县,田家坝是金銮宝殿。”田家坝北坝老街曾经是古建筑的“大观园”,上街头有杨泗庙,下街尾有黄州庙,街两旁有祠堂,有祖师观,有牌坊……古建筑群犹在,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古镇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城市之一,距县城15公里。

在水运繁荣的古代,这里还被誉为“小上海”,十分繁华。

半个世纪前,端庄美丽的朱云英嫁到了这座古镇。勤劳憨厚的丈夫魏贤声,是老街上的船工。

那时,国家处在战火纷飞的苦乱岁月,经济空前衰败,百姓贫困潦倒,丈夫靠驾船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到了后来,公路四通八达,水运僧多粥少,生意惨淡,加上有了儿女,一家人的生活仅靠魏贤声每月的收入远远不够,常常是寅吃卯粮。

为了补贴家庭开支,勤劳贤慧的朱云英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发挥她的剪纸和绣花特长。她不光在家里帮街坊邻居剪纸、绣花,还把自己平时的剪纸作品和绣好的鞋垫、花帽、花帘子等手工艺品拿到码头上卖。

朱云英的作品物美价廉,深受过往客商的青睐,其中不少人知道她的住处后上门购买。也不少人逢年过节,或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登门请朱云英剪纸绣花,并给少许报酬。一个小手艺能给贫困的家境带来大帮助,朱云英非常高兴,常常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地赶制作品。

就这样,朱云英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她的大儿子魏新民说:“要不是母亲剪纸和绣花换点粮食,在自然灾害那年头,我们一家人可能就完了。母亲不光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还经常接济一些比我们更可怜的人 。”

如今,把朱云英当作亲娘的海文华就是朱老太当年救过的人。出生在田家坝镇的海文华,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双目失明,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作为邻居,朱云英看在眼中,痛在心上。一日三餐,朱云英不是把他们母子接到家里吃,就是把饭做好送到他们的家里,一直把海文华的母亲送老归山,将海文华抚养成人。

如今,在竹山田家坝,一提起朱云英老人,很多年长者都众口一词:“朱云英可是一个大好人,自己舍不得吃,接济过好多的人。”

她的剪纸水平炉火纯青,作品进了艺术最高殿堂

几十年如一日,朱云英练就了高超的剪纸技艺,不仅能想到哪儿剪到哪儿,你想要什么样子的她就能剪出什么样子的。她的鼎鼎大名早已不胫而走,传遍荆楚。

原竹山县文化馆馆长熊昆至今清楚地记得,湖北省美术协会为了筹备参加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于1986年把年将逾花甲的朱云英作为民间剪纸大师接到武汉,进行剪纸艺术创作。

在汉的几个月里,朱云英剪出了以《黄鹤楼》、《女娲补天》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后经省美术协会推荐,其创作的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它作品全部收藏在省美术馆。

那次在武汉献艺后,朱云英更加声名远播。1994年,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方湘侠在基层精选一名剪纸大师,带往台湾参加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方湘侠开始敲定的是来自孝感的一位高手,但当他看到朱云英老人的剪纸作品后,马上改变了主意:非请朱云英参加不可!遗憾的是,由于朱云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未能成行。

此后,十堰境内的很多民间艺术活动现场都活跃着朱云英戴着老花镜认真剪纸的慈祥面孔。人们对她空前尊重,一致公认她是堵河原生态剪纸的泰斗。

2000年,竹山堵河漂流文化节。为把节日办得隆重热闹,竹山县文化馆专程将已迁居十堰城区的朱云英老太接回竹山,让她在馆内住了一个月,专门剪纸参展。期间,朱云英剪出的上百幅优秀作品如《施洋雕像》、《工农兵》、《红楼十二钗》等,至今还珍藏在该馆。

竹山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罗春竹说:“朱云英老太太的剪纸很有名,跟她爱好看皮影戏有关,她的作品很多都来源于皮影戏,具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同时又超越了时空的想象,不仅飘逸还很浪漫,古色古香,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譬如说,她剪的《嫦娥奔月》,不光剪出了一个嫦娥和一个月亮,还剪出几片云和花朵作点缀,表现出一种美感。”

她创造的民间派剪纸艺术,面临失传境地

据史料记载,堵河剪纸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高雅的剪纸艺术中,学院派的余曼白也是竹山人。1918年,余曼白出生在田家坝镇;1946年,他流落四川达县后,以经营书刊、字画为业并致力剪纸技艺,尤擅人物剪纸,后迁自贡市定居,继续钻研。新中国成立后,余曼白的剪纸技艺得到充分发挥。1955年,他当选为自贡市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次年,余曼白制作的《英雄胜过赵子龙,干劲赛过穆桂英》剪纸门画,获四川省美术创作一等奖和全国美术作品创作奖。

1959年国庆10周年时,余曼白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1960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得美术界名师指导,艺业益进,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作品融北方粗犷、朴实和南方细腻、纤柔为一体,又吸收木刻、绘画、篆刻方面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雅俗共赏。

此时,余曼白代表的堵河剪纸艺术进入国际艺坛,展现出堵河地域文化独特的审美视野和表现风格。但不幸的是,他在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迫害在川含冤去世。

而朱云英一生的创造,孕育了堵河剪纸的民间派。她的作品源自生活,并广泛应用于民俗生活,样式有窗花、灯花、喜花以及鞋垫花等,体现出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化。遗憾的是,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竹山县文化馆馆长柯红说,朱云英老太虽然也带过了一些学徒,但这些学徒大多把剪纸当成一种爱好,没有深入研究,多半半途而废。“现在很难找出一个朱老太的正宗弟子,她的绝活怕是要失传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禁神韵 | 历经30多年曾20多次造访故宫,他们一家刻出了118副故宫作品。
用剪纸诉说非遗情怀,剪出她的美好生活!
一把剪刀,剪出爱心,剪出希望!——陈耀老师剪纸作品欣赏
一双巧手,剪出花样人生,西安莲湖残疾人剪纸工作室作品
民间剪纸艺术作品
高超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