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名人邮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了很多推动历史发展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纪念中华民族历代名人,中国邮政先后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专题邮票外,还发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纪念邮票。

 

1.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  1958.6.20

       



                


    中国邮电部分别于1958年6月20日、1958年6月28日发行《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邮票(纪50)和小全张(纪50M),前者全套3枚,后者全套1枚。该邮品均由孙传哲设计,中国近代印刷公司印制。本套邮票共3枚,(3-1)为“《蝴蝶梦》”,画面是剧中包拯午睡时梦见蝴蝶的情景;(3-2)为“关汉卿像”,关汉卿头上所戴软裹幞头,是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四角有四带,二带反系头上,另二带系于脑后;(3-3)为“《望江亭》”,图中是谭记儿伪装渔妇乘小舟来望江亭会见杨衙内的情景。(3-1)和(3-3)图案均为明代万历年间版本插图,是明末版画家的精美代表作。
    【小全张】
     小全张中,左为“《蝴蝶梦》”,画面是剧中包拯午睡时梦见蝴蝶的情景;右为“《望江亭》”,画面是谭记儿伪装渔妇乘小舟来望江亭会见杨衙内的情景;中间为“关汉卿像”,关汉卿头上所戴软裹幞头,是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四角有四带,二带反系头上,另二带系于脑后。下画鲜花一束,采用白描技法,使画面显得高雅素洁,表达了对关汉卿的纪念。

     1957年10月28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会议通过了1958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名单,分别为:中国戏剧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年)、伊朗诗人萨迪(名著《蔷薇园》出版700年)、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诞生350周年)、日本画家尾形光琳(诞生300周年)、法国画家多米埃(诞生150周年)、英国诗人及政论家米尔顿(诞生350周年)、瑞典女作家拉耶勒夫(诞生100周年)。此时,中国文化界以“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为主题,出版《关汉卿戏曲集》以及当代学者研究关汉卿的文集,许多剧团上演他创作的剧目,有的作品还拍成电影。国家邮电部也在当年的6月20日和6月28日分别发行了“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一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戏剧作品,他早年的主要活动都在元代的首都,曾做过卑微的小官。晚年生活在江南的杭州,是一个职业的戏剧作家。关汉卿不仅创作戏剧,通晓音律,长于歌唱,懂得舞台艺术,而且自己也能登台演出。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为纪念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而发行邮票的想法早在1955年就被提出过,但因多种原因未付诸实施。1958年适逢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2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致函邮电部,正式建议发行关汉卿纪念邮票。2月6日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正式向相关单位发送了《1958年度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计划要点草案》,草案中确定发行一套邮票作为整个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以关汉卿戏剧活动为题材的纪念邮票设计发行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1958
年初,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已将《1958年度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计划要点草案》等文件分别送相关单位,所以邮票图案资料的搜集工作十分顺利,邮票图案确定也没有太大的周折。从当时的来往文件、信函中,可知确定发行的邮票数量为全套3枚,其中邮票的第一、三图选用了关汉卿的代表剧“蝴蝶梦”与“望江亭”作为图案题材,为了使图案更具有历史感,设计者从关汉卿剧作明万历刻本的版画插图中选取了两幅版画。邮票的第二图是关汉卿的画像,为了能准确全面的在邮票上反映出关汉卿戏剧大师的形象,当时的剧协、美协组织了多位名画家参与了关汉卿画像的初稿创作,经反复推敲,最后选定的是擅长国画人物画的青年画家李斛的作品,他所绘制的关汉卿像,人物神形兼备、丰满飘逸。

    纪50是中国邮票的精品,是最富声望的中国雕刻凹版邮票,它充分体现了邮票作为微缩艺术品的价值,三枚邮票相互呼应,即稳重典雅又活泼大方,富有层次感和情趣。纪50小全张的边饰设计与版式排列中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画面上方是郭沫若的题字,下方是一枝绽放的梨花,暗喻梨园,两相呼应。

关汉卿生于元大都,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有关他的生平史料留下不多,史家只从零星记载中窥其大概。关汉卿生于1220年左右,大约卒于1300年。史书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关汉卿主要作品(元曲)】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
  
[
双调]碧玉箫
[南吕]四块玉·别情
[双调]大德歌·春

[
南吕]四块玉·闲适
[双调]沉醉东风
[仙吕]一半儿
[南吕]一枝花·杭州景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双调]大德歌·秋
[双调]大德歌·冬
[双调]大德歌·夏
[南吕]四块玉·闲适
闺怨佳人拜月亭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望江亭中秋切鲙
关张双赴西蜀梦
山神庙裴度还带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状元堂陈母教子
邓夫人苦痛哭存孝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温太真玉镜台
诈妮子调风月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尉迟恭单鞭夺槊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驻马听·关羽】

 

2.纪93 杜甫诞生1250周年  1962.2.25

          



    中国邮电部于1962年2月25日为纪念诗圣杜甫诞生1250年而发行的一套邮票。该套邮票共两枚,一枚印成都杜甫草堂碑亭,一枚印“杜甫像”

    本套邮票共2枚。(2-1)为“杜甫草堂碑亭”,艺术地再现了成都杜甫所筑草堂。画面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一块是草堂碑亭,其中上半部松林苍苍,以茅草遮盖的碑亭坐落其中,碑亭中隐约可见石碑。(2-2)为“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3.J162《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邮票   1989.9.28



                


    邮票以“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两图反映孔子一生致力教育和宣传政治主张两大活动,小型张图汲取历代孔像的精华画成,疏眉朗目,神采奕奕,边饰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教。

  杏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城内孔庙大成殿前。相传当年孔子曾端坐在杏坛之上,辅导弟子读书,并弦歌教之。宋代以前此处本为大成殿基址,北宋以后殿北移重建,在原址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金朝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刻立其上。史载孔子共有弟子三千,其中最出色的有七十二人,而七十二人中又以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冉求等最有名。

  公元前497年,孔子50岁那年,因受到排挤,离开鲁国,想把自己的仁政主张在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实施。图案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后,他的学生们把他平时的言论汇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有关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主要保存在这本书中。孔子的贡献是伟大的,孔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学术影响所及,达到整个东亚地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出身宋国贵族,其祖先避乱迁往鲁国,到孔子时家境已经没落贫寒。他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和仓库的小吏。后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创立儒家学派。晚年返鲁,致力于教育与著书,曾整理《诗经》、《尚书》等古文献;删定《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籍;又解释《周易》,,审定《礼》、《乐》。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学术影响所及,达到整个东亚地区。1989年是他诞生的2540周年。

 

4.2010—26 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  2010.10.2

           



     中国邮政于2010年10月22日发行《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  (2-1)J 朱熹像 1.20元 /(2-2)J 游学传道 1.20元 .

    2010年恰逢朱熹诞生880周年,为纪念这一先贤,中国邮政将在10月22日发行《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设计。邮票图一主图为头戴儒巾、气宇轩昂的朱熹画像,背景是朱熹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及其中的《大学章句》;图二主图为站在松柏之下、头戴儒巾、身穿儒服、眼神和悦的朱熹和童子游学传道,背景是位于武夷山中朱熹长期在此耕读、讲学、著书、立说的重要活动场所“武夷精舍”以及武夷山局部风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珍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时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续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召募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淳熙九年,冯往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窝村改为源头村,***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在东乡途经润溪(水名)时,留有《过润溪》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们的问答录。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荚冬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他一生虽谈不上富足但是也谈的上小康。 

    此次中国邮政发行的《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两枚,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创作,以中国画的技巧,生动再现了朱熹画像和讲学传道的画面,采用竖构图,票幅呈狭长状,如同一幅敞开的画卷,给人以浓厚的书香气味。其中,第一枚邮票“朱熹像”邮票的画眼远景是头戴儒巾,气宇轩昂的朱熹,背景衬托以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这枚邮票不仅刻画出一代大儒朱熹的潇洒形象,同时也代表了朱熹主要的著书立说的成就。很多人对朱熹的第一眼印象,都来自现躲于建瓯市博物馆的朱熹对镜自画像石刻版,这是目前朱子后裔所认同的朱熹“标准像”。在范曾先生的笔下,更是将石刻中的朱熹像传神地幻化成邮票图中朱熹的新形象,给人以线人一新的感觉,也使千禧人物朱熹的形象以更加具体化地方式展现在众人眼前。而“朱熹像”背景辅以其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突显朱熹的学术成就。邮票的第二枚“游学传道”邮票中,着力表现朱熹一生著书立说、讲学传道的情景。邮票画面中,远景是青松翠柏下,朱熹身穿儒服,和童子在愉悦地交谈,身后的一匹白马,则巧妙传递了朱熹所生活的年代在南方多山的地理环境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深化了“游学传道”的尤溪主题。这枚邮票的背景是朱熹创建的武夷精舍,天游峰脚下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朱熹亲身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武夷精舍一创办,便吸引了各处学者纷至沓来。在这里朱熹以儒学为主体,融合佛、道理论,在武夷山创立中国高等学府,教授生徒,把理学推向巅峰,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本日崛起在武夷山下的武夷学院,也传承武夷精舍800多年的文脉。远景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武夷山不仅有“奇秀甲东南”的自然风光,也有被称为“道南理窟”、“朱子理学摇篮”的人文内涵,朱熹很多诗词皆是在描****湟纳降撵届环绻狻S势苯匀簧剿肴宋木肮塾谢岷希缺硐至宋湟纳轿幕胱匀凰挪纳裨希狭酥祆渌瞥绲摹疤烊撕弦弧保擞胱匀?**相处的共进思想。

    本套邮票的发行与先前9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孔庙、孔府、孔林》特种邮票,以及台湾邮政部分发行的《教育家》的“孔子”和“朱熹”邮票交相照映,使得朱熹首次同时亮相于两岸方寸。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继汉代五经合集、唐代五经正义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儒家经典群集,亦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全集共二十六卷,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朱熹认为“四书”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的儒家道统,因此,他耗费半生精力为四书分别作了注释,给《大学》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还将四书作为一部“套书”刊行,“四书”之名由此始定。朱熹吸收并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分别运用章句和集注两种诠释书体对《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通加注释,内在地建构起了以四书本文为诠释对象、章句集注为诠释本体的四书系统。《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是儒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首次刊印该书,后又多次修改,定本在朱熹去世后刊刻于江西兴国,今均已不见。现存较好的版本有《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重新排印),明嘉靖年间广东崇正堂刊本,清嘉庆十六年(1811)吴县吴英、吴志忠父子校勘本。 

   【武夷精舍】
    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规模宏大的“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原名紫阳书院,为武夷山的一大建筑群,世称“武夷之巨观”。朱熹在此著述讲学,慕名而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武夷精舍是朱熹理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秀美的武夷山川,成就了朱熹理学思想的建立。朱熹也寄情于武夷山的灵山秀水,留下了《九曲棹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还有以六曲响声岩朱熹亲笔题刻的擘窠大字“逝者如斯”为代表的九曲溪摩崖石刻。 

 

5.J136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生400周年  1987.2.20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是我国旅游题材邮票中唯一一套关于旅游家的纪念邮票。徐霞客是中国旅游界的代表人物,他在30余年的旅游生涯中,足迹踏遍16个省区,写下了40万言的《徐霞客游记》,成为不朽杰作。自2011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被正式定为“中国旅游日”。这套为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由3枚组成,分别是:《摒绝仕途》、《矢志远游》和《岩栖穴处》。邮票设计家高云运用装饰味极浓的彩墨国画形式为徐霞客造像,或伟岸,或渺小,或著文,或疾奔,绘画语言新颖。

这套邮票分开来看各具特色,而在大构图上,用两道竖线框住了画面的左右,并把文字置于图上,使之成为全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画中传统的立轴画格局。在创作手法上,画家运用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用笔细腻,色彩明丽,使邮票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本套邮票共3枚。 
  3-1为“摒绝仕途 矢志远游”。徐霞客身着红袍,夹着竹杖,身背斗笠,腰系葫芦,立于寒风秋叶之中,一副行将远游的模样,表现出他飘然一身,不求功名富贵,立志远游山河的胸襟。画面的章法聚散有致,刷色浓郁苍劲,象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极深的印象。 
  3-2为“岩栖穴处 排日记程”。表现的是徐霞客在溶洞中借助松明火把挥笔撰写游记的情景。在邮票上描绘岩洞内的情景,还不多见。要处理得既不阴暗,又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不易。设计者采取从洞里向洞外看的角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尤其钟乳石柱,把人物“一分为二”,这大胆的一笔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3-3为“登必至极 穷途不忧”。展现的是徐霞客登顶观望、怡然自乐的情景。画面以奇峰怪石置于上、徐霞客居于下,并用浮云虚去脚下山峰的轮廓,造成了大自然的深远、辽阔的意境,又表现了徐霞客超凡脱俗,飘然若仙的风采。 

      徐霞客(1586——1641),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早年博览群书,发现中国古代地理书籍在地理景观介绍等方面缺陷太多, 遂决心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1607年,徐霞客旅行探险的艰苦生涯开始。他的早期旅行以登名山、揽胜迹为主。晚期的活动则投入系统的地理考察,着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和规律。徐霞客的旅行生涯前后长达30年,游踪遍及当今中国的16个省,对各地山脉、河流、动植物等有详细考察,并按日记载。其日记经后人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的主要贡献是在地貌和水文方面,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特征,包括岩洞分布情况,石笋、石钟乳的成因,都有细致的文献。其文笔清新简练,引人入胜,同时也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6.2003—17  古代名将—岳飞  2003.9.25



   在中国古代名奖岳飞诞生900周年之际,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9月25日发行一套3枚邮票。3枚邮票分别是:尽忠报国.高风亮节.名垂青史。邮票采用仿古画法展现了一代名将岳飞的风采。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投军,任秉义郎(下级军官)。高宗即位,岳飞上书反对南迁,被革职。不久随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他移军广德、宜兴,坚持抵抗。次年,金军在江南军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攻击金军后队,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后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昌),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屡次建议大举北进。绍兴九年,高宗、秦桧与金议和,他上表反对。次年,兀术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败金军,时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下令退兵,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被追谥“武穆”。宋宁宗时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遗文》,诗词散文皆慷慨激昂。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今河南)。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春(1103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冬(1142年)。少时家贫,好读《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书。从周同习武,善骑射。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企图“联金灭辽”,岳飞应募从军,因功任秉义郎。后金兵攻破开封,俘获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建立南宋。岳飞因上书反对南迁,被高宗革职后投河北路招讨张所,屡战有功。不久随东京留守老将宗泽守开封,任统制。宗泽死后,从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侵,杜充弃城投金。岳飞在广德,宜兴一带坚持抵抗。次年金军被迫北撤,他乘势率军击金后队,收复建康(今南京),提升为通泰镇抚使。绍兴二年(1132年),任承宣使,屯江洲(今江西九江),守卫长江中游,高宗赐手书“精忠岳飞”4字。并擢升为江西制置使。绍兴四年(1134年),大破金兵,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邵,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洲制置使,屯鄂洲(今武昌)。

    岳飞用兵善谋机变,作战指挥机智灵活。他严谨治军,重视选将,信赏明罚,体恤士卒。倡导“武臣不惜命,文臣不爱钱”。“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因而使岳家军战斗力强,常能以少胜众,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称“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次年金兀术分兵四路,大举南下,侵入河南。他出兵迎击,节节胜利。后又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违逆高宗班师诏,继续进军,并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颖昌(今许昌)、郑州、洛阳等地。又在朱仙镇大捷,两河义军纷起响应,收复河北指日可待。但此际高宗、秦桧求和心切,连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撤兵回朝,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他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不久被秦桧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亦同时被害。后来,岳飞被孝宗益武穆,宁宗又追封为鄂王。著有《岳武穆遗文》,遗世有《满江红》等诗词名篇。

    岳飞作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抗金名将和民族英雄,其高大形象和悲壮人生早已被人们传颂。这套邮票以“尽忠报国”,“高风亮节”,“名垂青史”3幅画面,描绘了英雄一生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塑造了岳飞的英雄形象,在方寸之间演绎出一曲浩然的正气之歌,激励了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振奋了民族精神。

 

7.2008--17  古代名将—戚继光  2008

                      



     
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诞生480周年,国家邮政局定于2008年7月19日发行2008-17《古代名将——戚继光》纪念邮票1套2枚。该套邮票共计两枚,规格为30*40mm,面值为1.2元/枚,内容为《练兵》和《大捷》。其中,《练兵》以“鸳鸯阵”战术队形为背景,前景为戚继光手持宝剑,邮票右上方写有“纪效新书”4个字;《大捷》描绘了戚继光指挥水军出战后,胜利归来时的盛大场面。

    戚继光,很小的时候看连环画就知道了他,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生将门,自小立志疆场,保国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者遵用焉”。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莱故里。

 

附:工笔画儒将------访《古代名将——戚继光》设计者刘向平

  《古代名将——戚继光》邮票的设计者是画家刘向平,怀着对古代名将戚继光的崇敬和好奇,在动手设计邮票之前,刘向平仔细地阅读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阅览了邮票编辑提供的大量关于戚继光的形象资料。根据历史学家的介绍和推荐,邮票最初定为3枚,内容分别是:练兵、大捷、肖像。有了最基本的素材,研读了戚继光的生平故事,刘向平开始设计了。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选用暖色调,用中国小工笔画表现风格,在三个图的整体构思、构图安排上,考虑到印刷成邮票后的效果,刘向平决定纠整体造型和整体色块的呼应来连贯统一各图的视觉效果和风格。在表现爱国名将戚继光这个人物的同时,强调、突出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整体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抗击外来凰咯的斗争精冲。先说“练兵”一枚。该枚邮票以戚继光全身像为主题,在人物造像上强调雕塑感的力度,在动作设计上注意表现一代爱国名将的精神和军事素质,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鲜明的三军主帅的威严,人物服装上主体红色、黑色的配合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热烈气氛。背景选用明代木版印刷的效果,强调表现戚继光作为一个军事家在思想和理论方面的深厚修练以及大智大勇的儒将风采。

    再说“大捷”—枚。该枚邮票以群体人物为主题,以海岸为背景,将名将戚继光骑马的造型安排在群体之首位,并以大量飞扬的红色战旗烘托气氛,戚继光的整体形象得到了突出,配以海面上的战船,组成了抗倭胜利的大势。整体大海的背景再次体现了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代爱国名将的胸怀和气度。

最初确定的第3枚是“肖像”,邮票初稿提交后,参与邮票选题的学者们经过慎重研讨,建议去掉此枚邮票,将邮票改为一套两枚。据刘向平回忆,当时这枚被裁掉的邮票初稿图案是以明代戚继光肖像为依据,重点提炼和强化爱国名将的气质,有意淡化礼仪宫服的花式细节,只是强调红色服饰中的大势衣纹和整体效果,该枚的图稿以长城为背景。此枚邮票没有发行,也成为刘向平心中永远的遗憾。

 

8.J113 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  1985.7.11

                        



      邮电部于1985年7月11日发行志号为J113的《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分别是:(4-1)8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4-2)8分和平的使者,(4-3)20分贸易与文化交流,(4-4)80分航海史上的壮举。

    4-1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画面上,一位谦和、英武的壮年宦官,头戴内使乌纱,袍绣金色坐蟒,手持一卷航海图,目光射向远方,背后是风云变幻的大海波涛,衬托了这位伟大航海家的风姿。
    4-2为“和平的使者”。画面为郑和古里之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曾经到过印度不少地方,如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柯枝(今印度柯钦)、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巴里)等地。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画面舞蹈采用了印度古典舞蹈“波罗多”舞,背景是印度的古建筑和船队。
    4-3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画面选择了与阿丹通商的情形。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属于阿拉伯地区的有“祖法儿”、“阿丹”、“尺方”等国。这些国家在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中都有详细记载。邮票设计者参考了日本出版的《阿拉伯帝国遗产》,因而邮票画面的建筑、服装、道具等都实有所据。为了真实表现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特点,作者甚至在画面的丝绸上也细致地采用了“明代黄地缠枝花缎”的古代图案。
    4-4为“航海史上的壮举”。画面是郑和到达东非的情形。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属于非洲地区的有十剌哇、竹箭、木骨都东、麻林、剌撒、孙剌等国。这一幅选用了夜景作为背景,皓月当空,祥云瑞霭,一派月明风清的胜景,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

    本套邮票在艺术上完全采用中国画法,以工笔重彩为基础,但用的是生宣纸,这就使得线条的勾勒、颜色的渲染更加生动。本套邮票富于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图画的意境,是邮票中极富艺术性的精品。

    郑和(1371—1435),本名马和,回族,云南晋宁人。因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任内宫监太监。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他先后七次率领明朝船队远航,到达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他是和平的使者,开辟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联系。郑和每到一地,都用中国产的磁器、丝绸、金银等物品换取当地特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当时郑和所乘船只最大的长约150米,宽约60米,可容1000人,船队规模很大。1985年是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为纪念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邮电部特发行这套纪念邮票。本套邮票共4枚。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了郑和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当地人民欢迎的场面。第1枚是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勇气概。第2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3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交换当地的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

 

9.2005--13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2005.6.28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6月28日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分别是:(3-1)80分郑和像,(3-2)80分睦邻友好,(3-3)80分科学航海。同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志号为2005-13M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小型张)1枚,6元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者:陈雷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的发行日期于六月二十八日。这是香港邮政、中国邮政及澳门邮政第五次联合发行同一主题的邮票。

    三个邮政机构将各自发行一套包含三款邮票的邮票小版张及一套邮票小型张。每个邮政机构的邮票都描绘三个共同的元素:郑和的肖像;探索、贸易及外交;航海技术及导航科学。邮票小型张将描绘郑和的船队。三个邮政机构亦将联合发行一套纪念套摺,包括全部三套邮票小版张及邮票小型张。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邮政、中国香港邮政及中国澳门邮政定于6月28日同时发行该主题的邮票。

                            



            

                     中国香港邮政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澳门邮政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台湾邮政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三地邮政部门计划各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和1枚小型张,这3枚邮票分别以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均根据各地特点设计出风格各异的3套邮票图案。中国邮政将发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面值各80分,总面值2.4元。邮票整体图案为浅黄色,画面设计饱满、人物形象逼真。邮票在设计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木版画的艺术形式,贯穿着“热爱祖国”的主题。第一枚“郑和像”中的郑和形象选用了明刻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郑和绣像,与历史上郑和的社会身份相吻合;《科学航海》所表现的内容是明代水罗盘及郑和下西洋所绘的《牵星过洋图》;《睦邻友好》则是通过海外为纪念郑和修建的庙宇来表现主题;邮票小型张用郑和下西洋的浩荡船队再现了当时的壮观景象。该套邮票共发行1060万套,以胶雕版印制,采用防伪纸张、防伪油墨、椭圆形齿孔、荧光喷码等防伪手段。 

    郑和,1371年生于明朝。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从江苏太仓出发,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致力于中华民族同各国人民进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24日举行的庆祝设立中国“航海日”座谈会上说,设立“航海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海事业的高度重视,凸现了航海及海洋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必将推动我国航海及海洋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选定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2005年首届“航海日”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第一图:画面上,一位谦和、英武的壮年宦官,头戴内使乌纱,袍绣金色坐蟒,手持一卷航海图,目光射向远方,背后是风云变幻的大海波涛,衬托了这位伟大航海家的风姿。
  第二图:画面为郑和古里之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曾经到过印度不少地方,如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柯枝(今印度柯钦)、小葛兰(今印度奎隆)、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和阿枝巴丹、甘巴里)等地。画面展现了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欢迎的场面。画面舞蹈采用了印度古典舞蹈“波罗多”舞,背景是印度的古建筑和船队。
  第三图:画面选择了与阿丹通商的情形。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属于阿拉伯地区的有“祖法儿”、“阿丹”、“尺方”等国。这些国家在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中都有详细记载。邮票设计者参考了日本出版的《阿拉伯帝国遗产》,因而邮票画面的建筑、服装、道具等都实有所据。为了真实表现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特点,作者甚至在画面的丝绸上也细致地采用了“明代黄地缠枝花缎”的古代图案。
  第四图:画面是郑和到达东非的情形。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曾到属于非洲地区的有十剌哇、竹箭、木骨都东、麻林、剌撒、孙剌等国。这一幅选用了夜景作为背景,皓月当空,祥云瑞霭,一派月明风清的胜景,非洲人民热烈欢迎东方的使者。
  本套邮票在艺术上完全采用中国画法,以工笔重彩为基础,但用的是生宣纸,这就使得线条的勾勒、颜色的渲染更加生动。本套邮票富于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图画的意境,是邮票中极富艺术性的精品。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邮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2005-13J《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小型张 微观赏析
PFSZ-44 2005-13《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纪.050【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小型张)】纪念邮票
“马中交往六百周年”纪念邮票及首日封欣赏
2005-13J《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