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我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走势

       自2001年我国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道路以来,城市发展,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态势。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由2001年的3.3亿发展到2009年底的6.22亿人,城镇化率由26%发展到46.6%,短短10年增长了20个百分点,可见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其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迅猛,明显膨胀,而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建制镇发展平缓。瞻望未来,我国城市发展将会是一个什么趋向走势呢?本文想就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包括建制镇)的发展现况特征和走势进行一下粗略分析与论述,理当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一、现况解析
      
       (一)大城市发展迅速膨胀
      
       2001年我国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为103座,2008年底发展到142座,市区非农业人口由1.3亿发展到2.1亿人,几乎翻了一番,城市建设用地明显扩张,呈现出一个大城市发展锐不可当,迅速膨胀的态势和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景象。这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大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2001-2008年大城市发展情况简表 

       1.数量猛增

       2001-2009年间,全国设市城市数量在660~655座间徘徊,其中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数量出现猛增状况,一下子增加了39座,增幅达30%,这是相当可观的。这就说明,许多中等城市抓住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大好形势和时代机遇,通过各种途径拼命增加非农业人口,跻入大城市的行列。比如江西的丰城市,2001年非农业人口为27万人,2008年达到52万人;广东的肇庆市,2001年非农业人口为32万人,2008年达到50万人;山东的菏泽市,2001年非农业人口为34万人,2008年跃升为69万人;河南的鹤壁市,2001年非农业人口为32万人,2008年跃升为61万人;湖北的大冶市,2001年非农业人口只有14万人,2008年猛升为93万人。

       2.人口暴涨

       2001-2009年间,我国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非农业人口由1.3亿发展到2.1亿人,成为成倍增长的状况。有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可以用暴涨来形容,比如海口的非农业人口由2001年的51万发展到2008年的94万人,武汉的非农业人口由449万发展到828万人,临沂的非农业人口由60万发展到141万,皆增长了一倍;汕头的非农业人口2001年为94万,2002年为120万,2003年跃升为477万,2008年为499万人,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4倍;宿迁的非农业人口由2001年的23万发展到2008年的118万人,江门的非农业人口由34万发展到136万人,茂名的非农业人口由34万发展到129万人,增幅也是4-5倍;佛山的非农业人口2001年为43万,2002年跃升为175万,2003年再跃为344万,2008年为364万人,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近9倍。

       3.用地扩张

       2001-2009年间,随着城市人口的猛增和大规模的投资热浪,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出现扩张状态。以北京为例,2008年总人口为1161万人(2009年发展到1700多万人),非农业人口925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1311km2;以广州为例,2008年城市非农业人口为646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895万km2;以呼和浩特为例,2008年总人口为117万人,非农业人口89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54万km2;以郑州为例,2008年总人口为277万人,非农业人口207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329万km2;以合肥为例,2008年总人口为203万人,非农业人口172万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68万km2。上述大城市的建设用地都明显地超过了1km2/万人的指标。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自然是大规模地扩大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更典型的例子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康巴斯新区,2004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55km2,人口规模100万。到2009年6月底,已完成投资52.88亿元,建设了49条城市道路,完工47个建设项目,结果房屋空置率达到90%以上,成为城市用地大规模扩张的一座人迹稀少的空城。

       4.交通拥堵

       2001-2009年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出现大量增长的现实状况。以北京为例,2002年为180万辆,2004年为220万辆,2006年为280万辆,2008年为330万辆,2009年为400万辆,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500万辆,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现象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构成人们车出行过程中极为头痛的问题。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武汉、济南、沈阳、成都、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现在,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的通病。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停车问题,停车场爆满,于是路边停车、非机动车道上停车、人行道上停车、门口停车、居住小区停车,影响道路通畅,更加重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

       5.环境脆弱

       2001-2009年间,由于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大,大型化、高层化、耗能大的建筑大量增加,城市绿地树木被道路及市政设施扩建和房地产开发的不断蚕食锐减,地面水泥化覆盖率的大幅提高,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失衡,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变得十分脆弱,难以抵御各种灾害。比如,2001年11月7日一场中雪,致使北京交通几乎出现瘫痪现象;2003年的非典(SARS)灾疫,致使北京、广州等城市成为重灾区;2004年7月10日一场暴雨造成积水,致使北京不少地段不能行车;2005年哈尔滨的松花江污染;2006-2007年兰州黄河段多次被各种颜色废水排放污染;2006年4月17日的沙尘暴,北京降尘30万吨,汽车被泥沙覆盖,行车出现困难;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造成城市供水中断;2008年底元月南方冰雪冻雨灾患,致使韶关等大城市断电断水和严重影响交通;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亦是北京、广州等城市比较严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脆弱,为其全面、协调、安全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6.文化沙漠

       2001-2009年间,我国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水涨船高,开发商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加快,不少旧街区和老宅老房院以及城中村被拆除,旧貌换新颜。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文化出现沙漠化现象,一是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名铺名宅、里弄胡同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二是开发商热衷于噱头,搞什么“巴黎印象”、“罗马花园”等高档楼盘和效仿西方建筑形式与风格,使一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地区出现“异国他乡”的观感,缺乏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家园特色;三是由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长官意志影响,造成一些规划与建筑设计引进或由外国人操盘的,往往脱离国情、脱离实际地标新立异的办公大楼、广场、地标建筑、展览馆、会堂等,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四是不少城市布局形式与街市风貌雷同,出现似曾相识和“千篇一律”现象,不能充分体现各自城市的独有特色和城市文化。这些现象,在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中明显存在。
      
       (二)中小城市发展平缓递进
      
       2001年我国中小城市559座,2008年底发展到513座;2001年建制镇19794座,2008年底为19234座。城镇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城镇非农业人口仍居增加态势,2001年中小城市与建制镇非农业人口为24197万人,到2008年底则增加到29368万人。这其中,中等城市和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为逐步增加,而小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为逐步减少。发展平缓,逐年递进,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现实特征。

2001-2008年中小城市发展情况简表 

       1.中等城市数量增人口增

       中等城市的数量由2001年的218座增加到2008年的239座,非农业人口从6410万人增加到7638万人,属于一个城市数量和非农业人口逐步递增的情况。说明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拥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也投向中等城市。尽管一些中等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增加非农业人口数量跃升为大城市,但一些小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亦在大量增加而进入中等城市的行列,从而保持了中等城市数量与非农业人口仍在增加的态势。

       2.小城市数量减人口减

       小城市的数量由2001年的341座减少到2008年的274座,非农业人口从4132万人减少到3656万人,属于一个城市数量和非农业人口逐步递减的情况。这一情况,不能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向小城市进军,而是说明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小城市非农业人口同样大量增加了,一些小城市被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行政上吞并了,变成了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所属的行政区或县级市;一些小城市跃入中等城市行列,但由于行政建制的关系,建制镇不是由于非农业人口大量增加后就可以成为小城市(建制市)的,因此,小城市的数量补充受到行政建制的约束,于是小城市必然出现数量减少和非农业人口同样也在减少的态势。

       3.建制镇数量减人口增

       建制镇的数量由2001年的19794座减少到2008年的19234座,非农业人口数从13655万人增加到17574万人,属于一个建制镇数量减少而非农业人口增加的情况。说明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喜爱向建制镇移动,不断扩充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数量,使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出现有增无减的态势。2003年为跨世纪以来,我国建制镇数量最多的一年,为20133座,2008年的建制镇数量与之相比,少999个。建制镇在数量锐减的情况下非农业人口增加,说明建制镇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量大面广,同样发挥着不能低估的作用。

       4.中小城市数量大分布广

       2008年底我国有中小城市513座,建制镇19234座,广布于全国各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呈现出城镇数量大、分布广、规模不大、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小城市和建制镇,贴近农村、农业、农民,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纽带、桥梁、跳板,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桥头堡、加油站、增长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到城镇就业与落户的最佳选择地点和发展空间。可以说,我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茁壮发展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的极其重要一环,多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平缓递进,主要是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投入少、基础设施差、经济实力弱、接纳能力低、市场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二、发展走势瞻析
      
       (一)大城市集约发展
      
       自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失衡局面,走向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总体上的基本适应,并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客观事实说明,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争前恐后,迅速膨胀,发展之大、发展之快、发展之新是史无前例的,历历可数,有目共睹。随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胀,人口暴涨、用地扩张、交通拥堵、环境脆弱、文化的沙漠化现象日益加剧,商品房价炒作飞涨令人咋舌,居民贫富差距呈现悬殊,城市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困难重重,城市运转的承载能力明显减弱。面对如此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进行理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进行认真的评估和反思,控制盲目圈地蔓延发展,坚持又好又快合理发展。也就是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拓展,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主要理由是:

       1.法律强调集约发展

       自2008年起施行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依据,城乡规划的法律强调要遵循集约发展的原则,那么城市发展建设一定要集约发展,而不应当盲目追求人口膨胀和用地扩张,只是粗放地发展建设。所谓集约发展,就是要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益而不是以低效益利用土地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发展建设。不必讳言,在我国城镇化大发展的进程中,不少城市的发展尚属于粗放发展的状态,圈占土地宽打宽用,有的开发商占有土地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有的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浪费,有的用地分散建设,缺乏紧凑发展、精明增长意识,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发展势头猛,建设速度快,人口与用地迅速膨胀,影响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往往造成粗放发展现象多,不符合集约发展的原则,因此,今后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有必要重点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提高发展建设的效益与质量,努力建设集约型城市。

       2.土地控制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使用的土地十分有限。目前,我国耕地只剩18亿亩,人均耕地仅仅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我们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道底线,严格控制土地刻不容缓。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土地,城市发展又不可能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那么城市发展用地从哪里来?除了改造利用非耕地外,控制建设用地和在现有土地上挖潜改造成为一个重要举措,势必要求城市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上的使用效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量大面广,是城市发展中的用地大户,也是在城市用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的地方,因为开发商大量囤积居奇的土地绝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如我国土地拍卖市场上频出的“地王”多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重庆、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只有有效地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城市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交通拥堵亟需疏解

       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出现日益严重的交通车辆拥堵现象,机动车辆增长率很高而现有城市道路交通面积难以适应,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几个城市有地铁外,其他城市缺乏地下交通,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匮乏,停车位十分紧张,至处乱停车现象严重,交通事故频出,道路交通问题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要疏解交通,就需要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整路网功能结构,减少车流、物流、人流的不合理流动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运载能力。这就要求城市精明增长、集约发展,不能摊大饼式地肆意扩张、松散蔓延,盲目拉大就业与生活居住的距离,人为地造成居住、工作、购物地点因不合理分布而带来的交通交叉往复现象,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更大压力。

       4.人居环境期待改善

       由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胀和超常扩展,加之房地产开发圈占自然环境好的地方以便获得高额回报率,人剧增、车剧增、物剧增,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园林绿化锐减,用水、用电、用气剧增,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废弃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剧增,污染环境和强化城市热岛效应,致使生态失衡,环境十分脆弱,降低了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于是,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文明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期待改善现有的人居环境,保育环境要素,落实环境保护,加强环境建设,促进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城市面对现实,挖潜改造,调整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集约发展。

       5.社会稳定重在和谐

       由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密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口集聚,往往出现高档的富人居住区和低收入人口聚集地、城中村、北京还出现“蚁族”居住区等,形成贫富悬殊的社会结构,于是,容易产生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带来的各阶层利益之间的社会矛盾,如居住条件、福利待遇、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社会问题,难以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从而影响城市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和稳定发展。社会安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社会和谐,实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民谋,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任务。为促进社会和谐,就不应圈地大搞高尔夫球场、高级别墅区等扩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而必须注意处理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保持贫富之间的祥和共处。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求城市集约发展,不形成贫富人之间的空间隔离和空间占有方面的悬殊,促进社会融合和和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中小城市蓄势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仍然面临着大发展的势头,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城镇化仍将保持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过去的岁月,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膨胀,中小城市发展平缓递进。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们面对现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和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健全与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城乡关系的统筹协调,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创新,中小城市的发展已经积蓄力量,发愤图强,蓄势待发。也就是说,中小城市的发展,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将抓住机遇,蓄势发展,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主要理由是:

       1.中小城市发展是当前推进城镇化的重点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城经济。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了上述内容。要求当前一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续动力。为此,国家提出一系列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具体政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是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三是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科技力量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四是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五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依法行政,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这些,必将为促进新时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动力。

       2.民工潮的流动态势有利于中小城市发展

       据报纸载,我国1990年以来,外出打工农民约1.5亿人,本地打工农民约1亿人。长时期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流动,往往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东南部沿海城市大量流动,使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有力地支援了城市发展建设。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这些企业的民工大量失去工作机会而返乡。这个教训让广大农民工感到就业的艰难和不稳定性以及远离家乡的困难,加上许多农民工由于在城市里打工获取得技能和经验,不少农民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创业立业和就近就业,于是2010年初出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尤其是东南部沿海城市的民工荒问题。这个态势说明,在我国民工潮流动的过程中,必将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近创业和就业。加之我国今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有利于农民工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创业,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这样一来,必然有利于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就业,从而有利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3.中小城市具有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比较,具有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条件。一是中小城市比起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来更接近自然,自然生态环境广阔而比较良好,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不是很大,与自然山水能够保持密切的联系,城市处在山水、乡村、田野的包围之中,能够与山水自然相融洽,维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和绿色空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二是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多,社会矛盾问题不突出,相对而言,社会比较安定,贫富分化不严重,社区规模不很大,比较容易加强社区管理和建立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关系。三是许多中小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民族、地方文化,以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特色鲜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征与魅力,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个性特色的城市。这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四是由于中小城市规模比较小,就近就业的机会比较多,汽车拥有量不是很大,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容易改善,不会出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交通严重拥堵现象,具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宜居条件。由于中小城市具有比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较亲近的城乡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等优越性,非常容易创造以人为本的祥和、安全、文化、舒适、健康的生活家园,成为宜居城市。

       4.中小城市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坚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成为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城市比大城市具有更多的有力条件,必将成为实现城乡统筹的中坚力量。一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贴近广大乡村并保持密切的联系,非常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行城乡发展的互补、互动、相互促进与提高。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少中小城市具有了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拉动区域发展,转移农村人口和提升城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备了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条件。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加之既接近大城市又接近广大乡村,可以传递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广泛地拉动广大乡村和村镇企业的发展,为实现城乡统筹奠定基石和桥梁。四是相对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贫富差距比较小,加上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容易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和文化融合,有力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中小城市具有比较大的环境与文化竞争力

       纵观我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中小城市数量占一半以上,再加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25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9个,以及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山傍水,自然与人文环境优越,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展现城市文化魅力,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众所周知,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不在于经济水平和GDP,往往在于环境的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具备自然山水丰富多彩的优越环境和各具特色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必然会凸现出来,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和竞争力。如果把潜在的环境优势和文化影响力转变为显示的城市竞争力,把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中小城市的发展必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中小城市更容易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转变城市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让城市充满活力,从而使中小城市获得比较大的环境与文化竞争力。

       6.中小城市已经积蓄了进一步发展的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在不断发展进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镇能源、供水和道路通行能力,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完善城镇管理的制度。总之,中小城市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建设,已经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具备了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积蓄了进一步发展的力量和潜能,存在着蓄势发展的愿望。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的政策指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能只依靠大城市,加强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可以多渠道、多种形式、更方便地解决农民工就近就业问题。这就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要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给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建立了很大信心、希望和政策保证。可以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顺应形势,担当使命,大有可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使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划分出台新标准:未来超大城市达10个以上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并非普遍规律
蔡继明:关于以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特大镇设市,应成为新的改革试验田
解读衡阳城市化进程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