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临海数字报刊平台
                                                               □单益波

  当前的中国农村正普遍经历着“发展悖论”的困扰,农村的凋敝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形势所做出的及时响应,也是对新时期如何破解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战略布局,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号角。因此,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转型对策,对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 在我国可以说农村稳则天下稳, 农村安则天下安。我国这些年在“三农”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但是现今乡村治理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一是治理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在基层政府中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信访等制度,但村民参与治理依然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加之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决策机制的不健全和制度化参与渠道的贫乏等,乡村治理呈现出非制度化和无序性并存的状况。一些农村仍存在村级换届选举中拉关系,决策中少数人拍板,财务管理、征地补偿、低保发放等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农民利益诉求得不到表达和保障,农村家族势力和宗派势力仍有存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民主发展的进程。

  二是治理精英流失严重。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吸引了大量的乡土精英人才不断离土离乡,向着城市单向流动,农村人去地荒、出现了空心化。这种农村的“空心化”直接导致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缺失,谁来有效治理乡村社会从而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以永丰镇为例,全镇78个行政村156名主职干部中,高中文化和初中文化的各占30%左右,小学及以下的占40%,乡村社会治理者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乡村治理能力相对不足。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为悬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尽管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各项政策实施倾斜,但仍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短缺的问题。公共服务供给失衡无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不利于提升农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乡土文化日渐凋敝。精神文化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传统的乡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渐凋敝。在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是受到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的契约关系,而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交往模式,以利益计算作为人际互动的第一考虑因素。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心态使人们更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传承,村民精神生活贫瘠,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较低,使得乡村治理主体呈现缺失状态。

  二、乡村治理转型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走出现阶段的治理困境,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农村组织架构。重塑乡村治理结构才能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基层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治理方法,创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治理的需要。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维护好社会稳定。不断深化改革,革旧鼎新,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二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村民议事会议制度、选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充分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和壮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着力建设农村治理队伍。当前乡村治理应该是重构政府与乡村自治力量的关系,并使之真正成为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乡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一要推动乡贤回归。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治理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要重视和发挥现代乡贤在地方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辅治”作用,以乡贤群体为主体,建章立制、创新载体,让乡贤以合法合理的身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以德治和善治的力量从根本上转变民风。二要加强村两委干部建设,拓宽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择好“领头雁”可以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组建一套“有公心、有能力、有实力”的领导班子能够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及时化解矛盾,构建乡村稳定基石。三要加强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是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农村补短板工作,农村影响乡村振兴的真正短板是基础设施。必须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深入推进农村补短板惠民生行动。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强信贷支持和减免审批费用的方式,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集体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将获得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村集体用地潜力。同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通过个人捐赠、投资和参股的方式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二要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规模经营、发展品牌效益农业,推动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三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基层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始终把农民群众置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依靠农民群众促发展,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分享,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

  四是着力复兴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特色鲜明的乡村符号,只有在乡村治理中构建更多文化符号,才能把乡村振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一要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不断充实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把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文化道德建设。三要大力培育乡村治理主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升村民对农村治理的认同感。同时,应充分发挥乡贤会等组织的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提升农村的整体凝聚力,打好农村治理的良好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
走出“乡仇”! 走进“乡愁”!
郎友兴:破解乡村振兴的浙江命题
写在停更8个月后:乡村的爱与愁——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乡土中国”的生命该如何延续
失去文化支撑的乡村已在悬崖边|时事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