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体间性的含义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还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具有认识论的含义,旨在解决认识论上的先验“我们”如何可能的问题。他由先验自我内给出他人的存在,但他人的自我的给出是附呈的,它不能转化为我的原初的体验。因此,胡塞尔引进主体间性并不能克服其体系的自我论倾向。而在现代哲学的发展中,特别是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具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一方面,在现实存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中介。因此,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根本。由此,人文学科就有了特殊的研究领域,即关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把对象世界,特别是精神现象不是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另一方面,哲学范畴的存在,不是主体性的,也不是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的共在。传统哲学的存在范畴或是客体性的或是主体性的,都不能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主体间性作为本体论的规定是对主客对立的现实的超越。主客对立关系中不能达到自由,主体征服客体不是自由;世界只有不再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才有可能通过交往、对话消除外在性,被主体把握、与主体和谐相处,从而成为本真的生存。马丁·布伯认为,人持双重态度,由此有双重世界,即我—他和我—你两个世界。我—他之间是有限的经验、利用关系,只有转化为我—你关系,才是纯净的、万有一体之情怀。“人通过‘你’而成为‘我’”,从而成为本真的存在。本真的存在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共在,现实意义上的共在仍然不能免除把他人当作客体;而是本真的共在。在本真的共在中,世界不是外在的客体(实体),而是另一个自我;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主客关系而是自我与另一个我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在我与你的交往、对话中和谐共在。只有主体间的存在才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存在,因为只有把世界当作另一个我,平等相处,和谐共存,才有可能进入自由境界。



主体间性的第二个含义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西方近代哲学在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发生了由群体向个体的转移,最后把主体看作是原子式的孤立个体。胡塞尔的现象学以意向性构造对象,最后归于先验自我。为了避免唯我论,他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他认为主体性是指个体性,主体间性是指群体性,主体间性应当取代主体性。但是,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理解有误。自我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性的,即社会性存在的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包含着社会性,也包含着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否定原子式的孤立个体观念,也反对社会性对个体性的吞没。主体间性又译为交互主体性,它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海德格尔指出:“由于这种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只是在现实中,主体间性并没有充分实现,因此共在往往是对个性的限制。海德格尔认为有两种共在,一种是处于沉沦状态的异化的共在,这种存在状态是个体被群体吞没;另一种是超越性的本真的共在,个体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着自由的关系。实存既是个体性的存在,又是本真的共在。由此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反个性,而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



主体间性还意味着特殊的人文学方法论。传统哲学认识论沿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注重归纳和逻辑推演,强调理性认识。胡塞尔批判传统认识方法是“对象化的思维”、“自然的思维”,而这种建立在主客对立二元论基础上的认识论是不能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他主张用“现象学一元论”取代主客二元论,用现象学的理性直观取代“自然的思维”。应当把精神现象当作主体间的现象,而不是主体面对的客体。如果把精神现象看作客体,就是把人看作物,就会像萨特所说的在凝视中把人客体化、异化,从而造成“他人便是地狱”,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对象主体。萨特说:“我们已知道,他人的存在是在我们的对象性的事实中,并且通过这一事实明确地体验到的。而且我们也已看到,我对自己的为他人异化的反应是通过把他人理解为对象表现出来的。简言之,他人对我们来说能以两种形式存在,如果我明白地体验到他,我就没有认识他;如果我认识了他,如果我作用于他,我就只能达到他的对象存在和他的没于世界的或然存在;这两种形式的任何综合都是不可能的。”2如果要免除萨特所说的自我与他人的对抗,必须把他人看作“你”或另一个我,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世界和他人。正如巴赫金指出的:“精确科学是知识的一种独白形式,因为,人们依靠智力观察和讨论事物。这里只有一个主体,就是认知主体和表达主体。惟有无声音的事物出现在它的面前。但是,我们不能把主体作为一种事物来感觉和研究,因为,如果它没有声音,就只能是主体;所以,对它的认识只能是对话性的。”现代人文科学提出了重直觉体验和对话、交往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把握人的方式与把握物的方式不同,后者是一般科学的(逻辑的和归纳的)方法,是外在的认知;而前者只能采用人文学的方法(如现象学、解释学对体验、理解的注重)。对人的了解不能凭借知识性的把握,因为人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甚至有无意识的人。把人当作客体,采取认知的方法,比如根据其行为、历史进行判断,固然在科学意义上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真正充分的把握,它不能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对对象主体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互相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对象主体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对象主体。同时,这也意味着自我主体向对象主体敞开了心灵世界,让对象主体理解了自己。哲学方法论应当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通过对世界的体验、理解获取生存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审美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
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庞学铨:认识论三问
谭同学 | 多重宇宙论并接的交互主体性阐释——兼论“做”民族志
王天成 |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中的个体生命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