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唯铭】华懋公寓从竣工的那刻起一直被视为传奇(13.3.1)
 老上海人口中的“十三层”华懋公寓,今为锦江饭店的锦北楼。

张爱玲、杜月笙等历史知名人物都曾在此小住。

 峻岭公寓,现在的锦江饭店中楼,与锦北楼相伴而立。
 
 “跷脚沙逊”缔造的“十三层”

踏着料峭寒意,沿着梧桐掩映的茂名南路行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幢矗立在路边的建筑——平面呈一字形,北面凸出两部分,外墙均贴以褐色面砖,白色勾缝,整体风格简洁利落而又不失俊朗挺拔,它便是老上海人口中曾经的“十三层”,如今锦江饭店建筑群中的锦北楼。

其实“十三层”原作为,“十三层”只是当时人们赋予它的一个昵称,代表了一种崇敬和向往,也代表了它过去的辉煌。若是要寻溯这段光辉岁月,我们还是要从它的缔造者——人称“跷脚沙逊”的沙逊家族第四代传人维克多·沙逊说起。

身为英籍犹太人的沙逊,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皇家空军,因左脚负伤致残而被称作“跷脚沙逊”,他于战后的1918年赴印度承袭祖业,掌管新沙逊洋行,却无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民族工业发展,新沙逊洋行的发展频频受阻,于是他便意欲另寻淘金之地,也就是在这时,他将目标瞄准了当时被称作“冒险家乐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

彼时的上海已经开埠,英、美、法各国纷纷于此设立租界,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们寻求在此开辟一番新天地,沙逊也不例外。来到上海之后,雄心勃勃的沙逊凭借英国人在租界的特权,加之新沙逊洋行本身的雄厚实力,不断扩充洋行的各种业务,其中尤以房地产事业为甚。他利用“租地造屋”的手法,迅速集聚了大笔财富,并由此开始在上海这块宝地上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番建造,华懋饭店便是这番建造的一件杰作。

其实,若要追根溯源,华懋饭店的这块地皮本应属德籍安诺德兄弟的安利洋行,而沙逊抓住了安利资金周转困难的契机,于其时投资改组安利,并于日后顺利将这块地皮划归己有,并以新组建的华懋地产公司的名义建造了我们今天眼前的这幢锦北楼,时称“十三层”的华懋公寓。

而关于“十三层”,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据说,原先建成时,公寓本有十四层,但因为设计对地基考虑不足,造成地面下沉,最初的底层便成了地下室,从外看整幢楼为十三层,故称“十三层”。至于故事的真假,我们已无从考证,或许它也不过是产生于某个茶余饭后的笑谈,但这却无碍于它当时在整个上海造成的轰动。

动工于1926年,竣工于1929年,华懋公寓高达57米,与外滩的华懋饭店(沙逊大厦)同年建成,在当时与海关大楼、华懋饭店都是上海滩最高的超过50米的建筑。除了为人瞩目的高度,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也是华懋公寓极负盛名的原因之一。整栋公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题平面呈现一字形,外立面运用面砖间以石料窗框和垂直线条的英国手法,突出高耸的效果。鲜明的风格,先进的设备,一经面世,华懋公寓便成为外国游客趋之若鹜的下榻之处,“十三层”名噪一时。

从华懋公寓变为锦江饭店

华懋公寓建成之初,住客多为洋人,而在抗战胜利之后,住客成分便有所变动,从重庆返沪的杜月笙也曾长居于此。那么华懋公寓是如何转变为现在的锦江饭店的呢?说到这里,我们便又要提到一个人,她便是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

从小家境贫寒的董竹君可谓一奇女子,早年曾被迫沦落至青楼卖唱,后因嫁给革命党人夏之时而随夫去到四川,又因不堪丈夫的专制家庭只身来到上海打拼。由于在四川居住过,对川菜颇有心得,便于1935年3月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31号开了一家川菜馆,名曰“锦江小餐”。锦江本为谋求生计之道,却意料之外的生意红火,就连当时上海滩青帮、红帮的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也是这里的常客。与此同时,董竹君也结识了诸多上海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人如潘汉年、陈同生等。

国民政要、帮派头目、地下党人,各路人马聚集于此,可以想见这是怎样一场别开生面!

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意欲成立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中央首长和高级干部的场所并推一可靠之人经营,此时,副市长潘汉年、市公安局长扬帆便力荐董竹君,地点就选在华懋公寓。董竹君带着她先后成立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入驻华懋公寓,改名“锦江饭店”。至此,今天我们所见之锦江的历史序幕便正式拉开。

名人光环下的传奇色彩

每每谈及历史建筑,我们总免不了要说说与之相关的人,华懋也不例外,甚至因为这些相关人等,华懋被笼罩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自华懋建成之初,这里就是洋人聚集之地,及至董竹君将锦江迁至于此,华懋公寓化身上海第一国宾馆——锦江饭店,前来入住的军政要领、文人名伶及商贾大亨更是络绎不绝。

除了先前提到的青帮头面人物杜月笙,民国才女张爱玲也曾在此小住。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日子,彼时的张爱玲刚从爱丁顿公寓搬出,经历了和胡兰成的相识、相恋到决裂,不知张爱玲居于此处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只是听说她很是喜欢透着石头本色显出古朴之感的公寓外墙,也很是喜欢在顶楼的阳台上远眺,她是否在“遥望黄昏给远处高楼的玻璃墙染上胭脂红”呢?她是否还在思忖着和胡兰成从相识到别离的点滴呢?无人知,无人晓。时至今日,张爱玲当初的寓所已难寻,原先顶楼的铁铸栏杆亦不复存在,而今人所能及之事,不过是循着她曾经踏足的土地,揣摩她往日的思绪和心境……

作别张爱玲,沿着锦北楼(即华懋公寓)的蟹脚扶梯拾阶而下,向前步行百来米,便是和华懋公寓同样在历史上名人云集的峻岭公寓。

早在租界时期,这里便是社会名流聚集之地,英美烟草公司经理、亚细亚石油公司经理、英商祥泰木行大班、上海纺织厂厂长、上海救火会会长等纷纷入住。

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峻岭公寓被日军侵占,日本政客和商人成为了这里的常客,日本“登部队”的司令部也曾一度设立于此。

抗战胜利后,公寓又被美军后勤司令部接管,但因本是英商产业,不久仍恢复为公寓,住进来的除了外国人外,还有国民党的要员及各方面的名人,蒋经国、汤恩伯、俞鸿钧……各路枭雄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汇聚于此,“十八层”成了不同时期历史人物轮番亮相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之后,峻岭收归国有,有些房间分配给民主人士、工商业者和高级知识分子,作家唐弢、峻青,翻译家孙大雨,文艺评论家孔罗荪,著名医师周诚浒等都曾在此住过……

不可否认,这些名人光环令昨日华懋、今日锦江增添不少传奇色彩,然而撇去名人故事,我们再来细品建筑本身,客房里的钢窗和铜把手、餐厅里的英式立柱花饰和铜铸水汀、大堂里的罗马钟指针,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有力诉说者。或许,当历史的脚步远去,当昔日的华彩褪尽,能留给我们更多寻味的或许还是建筑本身。

昨日华懋之今日面貌

在历史上,这块土地曾因华懋而声名鹊起;而时至今日,这一方天地则容纳了更多建筑元素。除了华懋公寓,分别建成于1934年、1959年、1964年的峻岭公寓,外围炮台,锦江小礼堂以及锦楠楼也一并参与构成了今天的锦江面貌。从空中往下看,它们各自矗立在锦江的东西南北侧,不言不语不张扬,却是在诉说着各自的峥嵘。

峻岭公寓,亦即现在的锦江饭店中楼,落成于华懋竣工五年之后,其设计者是其时刚完成外滩建筑群一半作品、以绝对实力称雄上海的公和洋行。若是梳理一番,我们不难发现,从天祥洋行大楼(今有利大楼)、汇丰银行大楼(今浦发银行)到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公和洋行已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到艺术装饰主义的彻底转变,因而当以追求几何形体和线条组合的ArtDeco风格的峻岭公寓于1934年出现在申城市民面前时,我们毫不讶异于他们眼中的惊叹和赞美之神。

然后同样极负盛名却不同于华懋的是,峻岭平面呈现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看上去像是在做一个拥抱的姿势。立面以横线条为基调,中部和两侧突出竖线条,整体产生向上挺立的视觉效果,而顶部处理手法丰富,两侧自13层起,渐次呈台阶式上升,中部最高为18层,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时至今时今日,站在这样一幢经典AreDeco风格的建筑面前,挺拔冷峻的线条,淡定自若的气势,我们依然感叹不已,更勿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人们会用怎样一种眼光来打量这件巨作,也就难怪当时这里会成为各路显贵的首选之地了。

历经数十年风起云涌,今天的锦江已褪尽铅华,不浮不躁,淡定自若。无论是接纳过众多精英的炮台楼,抑或是见证过无数重大会议的小礼堂,甚或曾盛极一时的华懋公寓和峻岭公寓,都极尽低调之能事,在这空气里都透着股尖锐奢华的茂名南路上静看历史在时代的指尖滑过,暗自静静盛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靠鸦片发家!盘点犹太人沙逊家族留在上海的奢华地标式产业
承载历史风云的锦江饭店
【记忆】沪上第一家国宾馆,锦江饭店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华懋公寓吗?原来就是锦江饭店! |阅读上海4
【话说上海】历史在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相遇(作者:沈思睿)
沙逊大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