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观涛原创:写给想学中医朋友的真心话(下)

刘观涛按:

  今天,是我们的《中医人生:同修伤寒论》正式开班的日子。基础的课程,由我这个“小学老师”级别的人,和诸位师兄们交流、同修。未来面向“优秀志愿者”开设的系列精品课程,由“专家志愿者”自行选择优秀学员。这正是中医师承的传统:学生选择老师,老师选择学生。

  昨天,师兄Jpm发来建议:“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随手记录“日行一善、分享欢喜”的同修日记,并把这些日记统一用一个WORD文档汇总。以便将来可以很方便地发送给“专家志愿者老师”作为学习申请。因为微信交流超过48小时就无法互动,建议订阅号开通官方邮箱。”——对这位志愿者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考虑并采纳,的确,老师选择学生,要看学生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不妨随时记录你的所学所悟、所迷所惑。为此,我们开设“中医志愿者”唯一官方邮箱:zyzhiyuanzhe@sina.com

   本人只是广大“中医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并且尽力向“优秀志愿者”的目标努力前行。

  让我们感恩“专家志愿者”冯学功教授、张广中主任医师、张立山教授、陶有强医师等老师的奉献。

好,各位师兄,下面还是“分享欢喜”,把各位朋友的微信来函选登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相互激励,一路有你!顺便问一句,您今天诵读《伤寒论》了吗?

健康大使真感谢您的坚持,日行一善,有您带头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进入学堂听老师教诲,这是白天忙里偷闲最惬意的事情,说不定刚学了经方一会儿就来这样的病人,在快乐中学习,真是事半功倍!

Lzj:感恩欢迎张立山老师的加入,痰饮病如此清晰细致的被展现出来,全部是干货,看样我们在吃大餐,很劲道,好期待下一道佳肴,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每次读这些文章都很感动,每位老师都是那么的用心,我们做学生的要珍惜,要争气,好好学,我爱中医,我很享受这个家庭,我坚持我的欢喜。

櫪晴:您的说法,我非常赞同。一门深入,是修习定的重要路径。我很爱中医,看到这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非常赞叹。最近开始抄录《黄帝内经》,希望能有机会亲近《伤寒论》。为如我父母一样的人服务。不受疾病之苦,不受医疗艰难之殇。谢谢您!

高寒您好,今天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中医师承学堂”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庆幸能通过贵平台学习中医知识,谢谢你们。

   下面,既是上封信的继续,也是同修伤寒论第一天同修的开始。

 

刘观涛原创:写给发心学中医朋友的真心话(下)

                        作者 刘观涛

 

昨天,与“零起点中医自学者”,谈了学中医梦想的实现之路。

今天,与各位中医同行,谈谈学用中医的困惑和迷茫。

相信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师兄、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师兄,都会遭遇中医人绕不开的“瓶颈”。笔者也是如此,唯一幸运的是,笔者从学医之初,所遇到的多位老师都堪称临床大家,他们用实证功夫,让笔者对中医的坚定信心从来没有任何动摇。

有人会说,你身在京城、身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平台,当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机缘。但是,我们身处基层、或者身在校园,碰不到你所说的临床家名师,那怎么办呢?

我们开辟“中医师承学堂”微信订阅号的目的,就是把我所接触的优秀名师的精品课程,和您一起分享。

有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其实名师都在我们面前。我本人就是通过《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网络上查询冯世纶教授的出诊地址,主动拜访冯老并通过为冯老团队做志愿服务,而得以成为冯老的学生的。这与我的工作并无直接关系。冯老每年都参加“全国经方论坛”等学术会议,想与冯老结缘,是很容易的事情啊(很多基层的小医生、学校的大学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成为冯老的学生)。和其他我所非常推崇的名师的结缘,也是通过纯粹个人的努力。比如,对于我非常推崇的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也是通过为他们做志愿服务而相识、相交。

事实上,即便您如愿以偿成为某位临床大家的学生,那么,是否还有这样的困惑:始终感觉老师的精髓不能深入自己的灵魂,始终感觉无法向老师那样得心应手地临床用方?问题出在哪里?老师非常尽心尽力地教、学生也算颇为用心地学,为什么“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的理想离现实还是那么遥远呢?

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最值得反思的是我自己。

通过什么“最佳路径”,能够让我们和老师的教学更加深度、师承效果更加显著呢?

昨天,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凌云给本微信留言:“我个人也经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笃行中医医案,主要是每天发医案供大家讨论,其实以前就通过其他方式举办过这样的活动,北中医也有我们的社团笃行医社,但是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发现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没有老师指导,一群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更高水平的点评,提高也是有限的。现在选的都是现代整理好的医案,四诊和辩证用药分开得比较明显,方便大家前一天自己开方,第二天看原案对比。

    杂取多家的医案也确实让大家只收获到一些基本的辨证论治思路,感觉提高并不太大,有的时候感觉四诊信息好像就按照后面方子写的似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青年中医学子对这方面平台还是有很迫切的需求的!很想听听您的建议,谢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名师云集,但为什么学子们总有感觉提高不快的困惑呢?这个困惑,我本人也常遇到,我所拜师学习的老师,完全可以说对我们“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并且通过临床带教让我们直观体会中医疗效之佳。但我自己也时常感觉到进步甚慢,暗自苦恼。这绝对不是老师对我们有所保留的问题(每位老师的著作都倾囊),老师尽到全力了,学生似乎也尽力了。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大家熟视无睹然而又是一场关键的“盲区”:

我曾经利用我主编《中医师承学堂》丛书的机会,组织过很多顶尖的专家会诊,最后的结果很让人失望。比如,高建忠独立解析张英栋书中的案例(仅根据其四诊条件),能解析到什么程度,即大方向的吻合率能有多少?或者说,可解析性到底有多少?(假若四诊齐备)。是否会存在不可解析的问题。由于学派有别,出现了实际上的不可解析性。大家不妨多做做试验,毛进军、欧阳伟权、张英东、高建忠的书中,有大量案例,不妨来随便选取其中十个,看可解析性有多大?解析的大方向准确度有多大?

所以,这涉及到中医研讨的起点问题:

我倾向用“名医医案”中固定不移的诊断条件,作为中医学术探讨的起点。这样选择,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学术探讨的前提,是探讨的问题一致,不能够犯中医界常犯的错误:“偷换概念,鸡同鸭讲”,看似争论得挺热闹,其实则是关公战秦琼,各自所指并不一致。

对于中医而言,实际诊疗所取得的四诊,是否就是作者写到医案立得四诊,这里面通常有20%左右的误差。这是同一个医家所为,何况不同医家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对同一个患者所作四诊,误差有可能达到30%——40%(相对比西医而言,误差可能也就在10%左右),所以,对于同一个患者的所谓中医专家的会诊,在操作中是很难的。——为什么会有高达30%——40%的差别呢?因为各医家的辨证体系不同、辨证细节不同,关注点会有差异。

即便是同一个专家的同一次诊疗,也有可能医案所写出的四诊,和实际诊疗的四诊存在20%左右的误差,所以,对于医家的医案,我们在独立解析之时,也要首先质问:此医案的四诊,精准比率是多少?

那么,即精准率为100%,那么原始诊疗的医家,在时候独立解析之时,和最初诊疗所解析结论,是否基本一致呢?事实证明,平均而言,仍然会存在10%——20%左右的差异。如此而言,同一个专家诊断同一个患者,不同时期的解析差异,就有约20%——30%的差异。

   我很怀疑,其实,有时候的客观的“四诊”,不排除在望诊之后的潜意识、医家特定知识结构的潜意识之下,而经过潜意识过滤、影响的客观四诊。潜意识为主动加强某些“见”或“不”。所谓多为医家会诊,在四诊上往往就颇不一致,所以,后面的分析,差之更远。从学术研究角度,倒不如直接针同样的脉舌症状、条件一直的医案探讨更好。

   其实,最优秀医案的写法,就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精神,核心就一个字:辨!如何辨?张仲景已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作了堪称完美地示范:所有可能混淆之处,都要不厌其烦地辨别。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最方便进行“一对一”求教呢?若是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病案,但根据您的四诊所做远程诊疗,难免会出现“隔靴搔痒、隔空打牛”。所以,不如回到公认的文本之上,比如,对伤寒论条文中的临床应用(如有症无方者),以及临床焦点(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进行独立通解,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经过青年同行研讨之后,如还不能解决,则提交名老中医进行回复。

刘渡舟先生敦敦教导:“什么叫辨证?这个辨证啊,往往张仲景就采取互相对比,寒热对比、虚实对比、上下对比……,用很多对比的方法,叫你对某一个证的特点有区别、有分类了,这里就有一个辨证的意义在里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目前中医教材和多数专著,缺乏辨证之“越辩越明”过程和细节,看似“一步到位,直捣黄龙”,实则恐怕是作者的“表达不清,直捣糨糊”啊。

辨的最高境界,是仲景的示范,不可与……若……必……

      举个例子,伤寒论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本条就是张仲景医案啊,假若不少少与之水,我们直接开方用药,如何处方呢?假若多多与之水,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该用什么方药治之?

这不是医案学习吗?如果我在前面文章中所说:

至少八位顶级名师时刻在你身边,还有成无己、柯韵伯、尤在泾等古代伤寒大家随时陪伴。如此多伤寒大家随时陪伴、随时指点,何等幸福!何等畅快!”

这就是我们《中医人生:同修伤寒论》的教学模式!

请您每天针对条文所隐藏的医案,进行提问。我和你们一起聆听诸多伤寒大家的耳提面命!

 

附录:需要大家自备的参考书目为:

1、《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冯学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伤寒论讲义》李赛美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经方实验录》曹颖甫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二版)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本书仅限零起点学员使用,有中医基础者可以不必自备本书]

 

《中医师承学堂》马年第29期   [2014年3月1日星期六]

    本微信以“开发精品中医课程(公益版)”为目标,无论您是中医爱好者,还是中医医师,欢迎您加入“中医志愿者”团队,“从我做起,日行一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如果您喜欢本微信的文章,请点击“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观涛:一部优秀中医临床著作应有的样(上)
《中医师承学堂》刘观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我的中医师承(上)
师承教育:跟师学习要诀 附:二、气郁发热医案1则 三、腻苔用熟地黄医案
厉害了,我的《黄帝内针》
刘志杰老师著作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