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文要经得起推敲
任 蒙

  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还常想起当年读过的小学课文,也很关心当今孙辈读的是些啥,并且感觉到一些遗憾。

  尽管当年没有“励志”这个提法,但相当一部分课文是围绕这个主题选取的。比如《铁棒磨针》这篇课文,稳居小学语文课本至少半个世纪,几代人都读过。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老妪磨杵下功夫之大,堪称“死办法”,用这故事来鼓励孩子读书用功,似乎再适合不过。我的确记了它一辈子,不是它感染了我,而是因为它荒诞不经。

  那会儿,正是我们帮村里奶奶们“穿针引线”的年龄,我们都懂得,用来缝纫的钢针必须是铸了针鼻的,就是针眼儿。所以,我总纳闷:李白见到的那个老奶奶即使能够把一截粗铁磨成细针,但她无法在针上凿出小孔,磨出来何用?或许是编造这个传说的人底气不足,压根儿不敢涉及老太太磨针的用途。

  李白是天赋极高,一生潇洒散漫,以他的性子,孩提时代也不会对这种事产生兴趣。原来,这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出自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这本地理类笔记汇编的成书时间距离李白生活的年代有好几百年。我读过的两本李白传记里面,都没有写他的这段“经历”。

  近些年,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的呼声越来越高,连中学生都直接站出来表示不欢迎这篇课文。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而不搬家?因为老愚公所要实现的移山目标毫无可能性,而搬家极为现实又容易做到。可是,假如愚公不愚,懂得搬家是科学的选择,这个寓言故事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

  寓言创作的一个重要思路,是运用夸张手段,包括极度夸张,将人物的行为进行放大处理,以达到启示和劝诫读者的效用。于是,放大了的错误,往往错得离谱,而放大了的“正确”,也流于荒诞。

  现在小学课本里有篇《惊弓之鸟》,是成语故事,其实也很玄。更羸对魏王说,他只要拉一次弓,大雁就会应声坠落,事情的结局果然如此。更羸解释说,这只大雁孤身只影,是由于它受过箭伤,赶不上雁群,并且叫声悲惨,当它听见拉弓的响声,就企图逃脱,拼命往高处飞,反而使伤口崩裂,因疼痛难忍坠地而死。

  《战国策》的原文说这只孤雁飞得很慢,没有说它飞多高,教材译成白话说是“半空”,是个极为模糊的高度。那么,大雁到底在什么高度才能听见弓响招致如此惊吓?还有,弓声与别的响动必须具有明显区别才行,否则,在大雁飞越的大地上该有多少种声音使其恐惧?再者,落单且声悲的大雁,就一定是受过箭伤?

  《惊弓之鸟》是先秦的故事,出自西汉人写的《战国策》,距今两千多年了,也早已是成语。古人怎么相信这个故事都于今无碍,现在我们拿它来教育孩子注意观察事物,学会缜密推理,就应该对它较较真,就应该看看它的可信度。

  我们是个“文章大国”,挑选靠谱一些的、经得起推敲的故事进课本教孩子,其实并非难事。比如,《西门豹治邺》讲述了一个正直官吏面对邪恶,针锋相对,充满机智,读后大快人心,满满的“正能量”啊。还有欧阳修的《卖油翁》,一句“唯手熟尔”,让善射神手陈尧咨心服口服,也使无数孩子深受启示。我浏览了近年发行的几本小学语文课本,发现增添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陨石感兴趣而引发他后来的重大科学发现,既可信也有教育意义。

  我一直认为,编写教科书是一项郑重、神圣的事情,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像出高考试题那样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至少要广泛听取语文老师的意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国国文课本,《狼来了》、《乌鸦喝水》这样的故事民国就在学了
老课文:从《大雁》到《秋天到了》60年间这篇文章变得越来越长
守拙,方可成巧
记忆里的老课文,《小英雄雨来》
持之以恒的力量
80后泪流满面!小学课本插图让你感慨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