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日谈 中学文体生活之一 参加文学社
杨世珊

  1962年,我刚上初中,那时课业负担不重,文体活动很丰富。

  我所在的六十八中的课程表里,每天下午除两节正课外,就标注“社团活动”;也就是说,文体活动也列入课程。当时的社团有文学社、合唱队、民乐队、曲艺队、舞蹈队等。有的同学还有兼项。

  记得就数文学社规模小。我在文学社两年,大概有三位辅导老师。尤宝珍老师最活跃,他辅导我们朗诵。1962年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日都有《星期朗诵会》节目,尤老师就号召文学社成员注意收听,待到文学社活动时回忆、点评,外带模仿。

  当时的诗朗诵大都是革命题材,像陈然的《我的自白》和夏明翰的诗等。一开始,同学们都是高声大嗓地喊,声若洪钟,仿佛不喊不足以显示“革命”激情。尤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讲,朗诵需要首先读懂一诗一文的内涵,要“读”出来与人交流,只要充分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反而更能打动听众。声情并茂才是朗诵的真谛,一味地大喊大叫不是艺术。

  记得,尤老师写过并朗诵过一首诗《雷锋同志没有死》。他表演时抓机会——上一个节目受到热烈欢迎、掌声不断时,尤老师突然跑上台,双手下压示意大家静一静。这时,他大声宣布:“报告大家一个消息,雷锋同志没有死!”大家惊愕,急不可待,然后他开始朗诵,他一段一段讲述雷锋同志在这里、那里“出现”——原来是雷锋精神不死,到处都是“活雷锋”。这就是利用大家的好奇心制造“轰动”效应。

  尤老师把这首诗抄给我,我也有了保留节目。在军粮城农场学农劳动时与工人联欢,我朗诵此诗,效果极佳。散会后,有位工人找我要此诗,并请教朗诵要领。后来上高中,我朗诵此诗多次,反响均热烈。

  文学社也搞古诗文赏析。印象深刻的是彭放老师用唐宋古韵给我们吟唱《将进酒》《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彭老师很投入,眯着眼,晃着脑,那是吟是诵,抑或是唱?虽声音舒缓,但能感受到他充满激情。他如醉如痴、咿咿呀呀地吟咏着,那声音、那场面令我一生难忘。彭老师还给我们讲王勃写序的经过,讲得深入浅出。彭老师的这段讲座是我终生受益的第一课,大大丰富了我的文学底蕴。

  我初三时,文学社换了辅导老师。我的印象中,这位吴允达老师特有表现欲。但是,吴老师有一拿手节目:他从我们后面跑出,作拉弓射箭状,说:“我射出了一支箭!”然后深情地仰望天空,道:“它在哪儿?”再作远望加深思状:“哦,在她的心房中……”就几句话,却要演五六分钟——要把内涵通过肢体和眼神表现出来。这难度不小。

  六十八中的文学社可说的东西太多了,文学社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是我文学之路的起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锋同志图片
【内蒙】勾博《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指导教师:邵彩虹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背后
向雷锋同志学习
(J26)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同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