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012-11-27 11:13:01|  分类: 教学探讨 |  标签: |字号 订阅

      牛顿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3-6年级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撑开一片心理安全的蓝天,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并在解决问题中再次质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以期为科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营造氛围,点亮质疑的心灯
       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到角色平等。在课堂上我们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多点耐心,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与空间。面对繁重的探究任务,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多地关注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于是我们的课堂呈现了“扫机关枪”式的教学,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圈”,让学生往里面钻。面对学生的质疑,很少有耐心去思考与肯定:常态课下我们不了了之,甚至以批评来否定学生的质疑;或是筋疲力尽地引导,试图让学生重新顺应我们的教学流程。
       多点鼓励,给学生质疑的勇气与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有相同的感受,觉得学生太懒了,不爱思考,不爱质疑,有问题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在我们预先设计的范围内,也可能是害怕提问后遭到老师的否定与批评,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在我们预先设计的范围内,也可能是害怕提问后遭到老师的否定与批评,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即使是错误的也无条件地去接受。当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质疑的勇气和信心。有可能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些胆怯、冷漠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重新煽动学生敢于质疑的“火”,甚至不惜采用“激将法”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激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质疑的乐趣。
       多点评价,给学生的持久质疑加满油。评价是一种激励学生继续质疑的催化剂。学生们喜欢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肯定的评价。通过教师的激励,他们质疑的质量方能有显著提高。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实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相信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才有可能提高质疑的能力。
二、指导方法,导航质疑的心灯
     (一)给学生塑一个“模仿”的对象

       给学生问的时间,给学生问的勇气,我们更要教会学生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会问?教师示范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学生的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是很多时候,老师也不会质疑。我们也盲目地崇拜权威,盲目地崇拜教参和课本。教师的骨子里残留着这些“懒得质疑”的痕迹,试想这样如何“言传身教”?
       所以质疑能力的培养应先从老师自身开始,用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有“模仿”的对象与途径。面对一个新的事物,老师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有质疑的能力,通过质疑、解疑的过程,影响、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老师对科学探究的执着,学生们也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开始模仿如何质疑,如何比较有价值地提出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二)给学生搭一个质疑的台阶
       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所以在质疑的方法指导上,给学生多一些台阶,指导学生“会说”,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是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作为教师,记得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
      如在《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时,让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各抒己见:
学生A:我认为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学生B:我认为与物体的轻重有关,重的,摩擦力大,轻的,摩擦力小。
学生C:我觉得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当学生提出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马上予以否定,给学生一个深入质疑的台阶。
师:摩擦力大小可能还与什么有关呢?有个学生提出质疑:“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
面积大小有没有关系呢?我总感觉接触面面积大,摩擦力大,接触面面积小,摩擦力小。”
师:“是的,我们可以继续用实验来了解问题的真相。”继续探究……
      有很多科学课,指向性太明确,老师可以再挖得深一些,再去寻找一些深的问题,也同时给学生一个深入思考的契机,尽管有时徒劳无功,可是,只有经历了才是最美的,科学的美在于探究、质疑、解疑的过程。
(三)给学生找一个质疑的切入点
       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漫无目的,这是很常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们很少会找质疑的载体与切入点。如何帮助学生寻找质疑的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要教会学生在现象的呈现处、探究过程的困惑处、实验数据的结论处等方面进行质疑;要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结合学生的感同身受、结合学生的真情实践,那里是他们质疑的源泉。如在寻找“淀粉消失”的踪迹(出示盛有稀淀粉糊的小药瓶)时:
师:这是一瓶可能含有淀粉的液体,如果往里面滴入碘酒,它变成了蓝色,说明什么?
生:里面含有淀粉。
师:没有变蓝呢?
生:没有淀粉。
在小药瓶中滴入碘酒,液体变蓝了。
师:“怎么样?”
生:里面含有淀粉。
       教师把小药瓶的口靠近自己的嘴,然后用双手遮住嘴和瓶子,挡住学生视线,往瓶子里吐进一些唾液,拿开后对着学生慢慢摇晃几下。学生们惊叫起来:蓝色消失了,怎么会这样呢?在这样的探究延续活动中,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质疑的切入点“为什么蓝色会消失”,学生们对淀粉与碘酒的关系、以及淀粉、碘酒与唾沫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地思考。他们的质疑是有针对性的,他们探究的方向是有指向性的。学生们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鼓励释疑,激情质疑的心灯
       如果说质疑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那么“解疑”便是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成功与价值的重要部分。只“质疑”不“解疑”,或草草解答,都会削弱学生对“质疑”的积极与热情。在“解疑”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有“质”便要有“解”,而且“解疑”的方法要合适,不能老师包办代替,不能含糊了之。“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们也将在释疑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体现出质疑的价值,对持久的质疑起到促进与催化作用。在科学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科学课特有的魅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失败了再定方案,再研究,一直到成功为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能力,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师生在研究探讨中,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意见不一致,必要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解决。但学生讨论的过程,教师不是放手不管,任其吵闹,而是要很好地组织指导,使讨论紧紧围绕着问题有序开展。课堂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且符合问题的答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使其失去自信心。教师应给予鼓励让其大胆地想或说。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我们要在鼓励质疑的过程中,多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并积极尝试有“疑”必 “释”,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正是进行质疑的最终归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质疑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效课堂质疑的误区与对策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问”出精彩课堂
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调研报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体现了高效方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