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才戏曲家,人称“最会玩的李十郎”

明末清初,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才子,他精通文学、戏曲、美学,吃喝玩乐,被称作“最会玩的李十郎”。这位李十郎真名叫李渔,号笠翁。他是浙江人,年轻时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入清之后钟情于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李渔自己组建了一个戏班子,他亲自编写戏文故事,带着戏班在江南权贵门下演出吸金。有些清高的学者很看不起李渔,说他“最会玩”时往往带有贬义,不过当时的大儒汪士慎、吴伟业等人对他评价很高,让他在江南文坛上还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地讲,李渔从事戏剧创作,必须要依附于豪门权贵,养活一个戏班子真是太难了,尤其他还要研究戏曲理论,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设立了两个章节,“词曲”和“演习”专门记载他的研究心得。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戏曲发展,让很多从业者受益匪浅。

李渔很重视戏曲结构,他认为结构比音律更加重要。一出好戏能够受到大众欢迎,结构是基础。他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工匠修饰美化房间,要等房间建成之后才能进行。如果用修饰好的房梁立柱修建房屋,要么会损毁装饰;要么在修建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就没有办法进行调整更改了。用这样的例子比喻戏曲创作,的确是通俗易懂。

李渔总结了一套编写戏曲故事的方法,戏曲故事最好是一人一事,主线清晰。这样方便突出主要矛盾。一个剧本如果有太多的头绪,会让整出戏曲看起来混乱,没有条理。这时他又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他说,编写剧本像缝衣服。缝衣服的第一步是将整块布按需要进行裁剪,然后用针线把裁剪的碎片缝制成一个整体。裁剪这个过程是删减取材的过程,缝制这个过程是将之条理化、合理化的过程。两个过程同样重要。

通过这些奇思妙想就能知道李渔是个有趣的人,他在创作中还有一种使命感。他反对改编、抄袭前人的剧作,提出了戏曲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内容上的调整。按照李渔的原话就是,“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和学术研究上的时移世易是一个道理。

李渔晚年在金陵盖了一座院子叫“芥子园”,他住在里面养老。同时,他为了能够继续过着安乐的生活,开设书铺,刊印图书,结交达官显贵、名人雅士。总之他的一生,就是开开心心的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李渔
【觅曲记】李渔: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尝离却醋(上)
创作现代戏,采用单线或复线形式,都要注意戏曲结构的传统特点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9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
李渔 一家言 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