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虽一艺,其中有道,画道体现中国画规律,是中国画技法内在依据

[内容摘要]道家哲学思想揭示了绘画艺术内在的本质规律, 故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了解道家哲学就无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和深刻内涵。

[关 键 词] 道 画道 道家哲学 本质 造型 中国画 写意 趣味 笔法 两极思维

世界上一切文明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一切文明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作为人类文明形式之一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亦从本质上体现着自己民族鲜明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中国绘画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的思想体系,这个传统文明体系的核心就是“道”。#国画#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对此阐述已经很深刻。然而,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历史进程中,道家思想起到重要的内在作用。把哲学史和绘画史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点。本文对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内涵的关联进行探讨。

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宇宙的本体,称为“道”。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谈论任何一种知识技艺,通常都会联系“道”。“诗道”、“文道”、“书道”、“画道”等。“画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绘画中的体现。“画道”之称,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唐代王维《山水诀》云:“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道既然如此重要,因此画道的掌握就通常被认为是成就画艺的关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钟隐传》云:“丈席以讲画道,阴遂驰名海内。”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清代王昱《东庄论画》云:“画虽一艺,其中有道。”画道体现着中国画的本质规律,也是中国画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中国画的哲学核心便是“道”。因此对“道”的领悟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国画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艺术家的思维是否能与“道”高度结合,是其艺术造诣能否达到极高艺术境界的关键。

关于“道”的论述研究,可上溯到黄帝以前,黄帝曾专心学“道”,并以“道”的智慧统一两河流域,直到汉初,作为道家的重要分支之一,老子(李耳)是春秋后期集道论之大成者,著述《老子》一书,后尊《老子》为“道德经”,认为老子是道家理论的奠基人。庄周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后被唐人尊为“南华经”。《列子》《淮南子》《关尹子》《阴符经》等都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可算是道家理论著述。

魏晋玄学、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宋明心学均对道论进一步阐述。道家思想闪耀着无穷的智慧之光,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家理论并未直接论述艺术,但其对道的论述中,已经对艺术的本质规律进行了阐述,这些理论被历代艺术家所信奉并实践。道家哲学的两极思维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涉及在艺术的本质方面、在绘画的造型方面、在中国画写意方面、在艺术的趣味性方面、在中国画的笔法等方面。

道家理论的两极思维在中国画中运用很普遍,从艺术本质到表现技法、表现手段等无不如此。绘画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还是表现自我呢?西方古典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自然;而西方现代艺术则相反,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自我表现”。这两种观点都是单极思维的。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在于表现客观自然与画家主体精神二者的高度合一。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个“神”是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所描绘对象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表现和再现的统一。

玄学认为神与“道”既在主观中又在客观中,清代刘熙载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石涛话语录》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是天人合一,客观自然与主体精神的合一,再现之美与表现之美的合一。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时,既为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形象所陶醉,同时又为画家挥洒淋漓所感动。用道家的哲学观点来衡量绘画作品,仅仅做到形象再现抑或是仅仅做到抽象再现,都不是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必须是主体精神与客观自然的高度合一。单一则易,兼得则难。这里既需要造型的、形式的探索,又需要修养和领悟。

绘画是造型的艺术,那么造型的标准是什么?写实主义认为造型的标准在于“似”,抽象主义认为造型的标准则“不似”,而中国画则认为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何为“似与不似之间”呢?“之间”两字深含道家思辨思维的哲学观点。《世说新语·文学》载子文康见而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有意无意间是意与无意的高度融合,“似与不似”亦是如此,是道家哲学所谓极似与不似两极思维的扩展和统一。

黄宾虹云:“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句话所体现的仍是道家的两极思维。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在似与不似两极上加以扩展,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这就要求画家在掌握形似与抒写性情两个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齐白石云:“善写意者传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艺术的似与不似是丰富且多种多样的,似与不似的和合天地更是广阔无际的。

中国画注重“写意”。《南田画跋》云:“作画须有解衣磐礴旁若无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这些都体现了道家思想。欧阳修的“得意忘形”,元代倪瓒在《答张仲藻书》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在另一段《题自画墨竹》亦云:“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蜘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高手作画适一时之兴,燕舞花飞,揣摩不得,然画中意态自能充足。妙手作画,在“有意无意间”。写意要妙,妙在道家哲学的有意与无意的两极扩展和合一。中国画家在艺术上要有所成就必须做到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必须具有丰厚的学养,从严格的法度中来,把高涤的理性学养转化为高端的直觉。大家作画,看似狂、颠、痴、醉的无意识状态,实则正是作画之时意识的所在。不知用意,看似无法,令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这样方能达到无法而法的艺术境界。正如庄子所谓“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者也”。

艺术感人必须要有趣味。什么是趣味?从道家哲学观点来看,趣味的本质是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不真实的两极汇合。苏轼云:“离常合道曰趣。”这就是说离开通常的形式而达到本质的融合。作品与所描绘的物象相肖则太率直,仅求与所描绘的对象相异则太乖谬。塑造形象要能与平常所见者相异,而又能与常态相合,则形趣俱佳矣。八大山人所画花鸟,任伯年所画山水、花鸟、人物,吴昌硕所画花卉、齐白石所画虫草、黄宾虹所画山水等都是形象生动,逸笔纵横,令观者倍感亲切怡情,愈玩味愈觉其真、其趣。

这些画家在表达心中形象内容时,表面看上去似乎荒谬,但内在却真切极具趣味。石涛云:“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白石老人中年作画自恨形太似,黄宾虹则强调“不取貌似,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乃入鉴赏”。中国画讲求“笔法”,笔法本身就是形体,与形象合二为一,故每一笔既是形也是神。中国画用笔妙在“得一,得一则含二,二与一又是始终同在的”。元代赵孟云“书画同源”,故欣赏大师的作品时可以悟道。

元代郝经云:“一画立太极,万象生笔端。”用笔深悟此道者方至此境。大师的全部造诣、学养、功夫都集中体现在笔端。大师的笔法充满力量,力量的产生体现在道家哲学的法则上。颜真卿与怀素论笔法,以“屋漏痕”为喻,屋漏之时水珠由于自身的重力自上而下,而墙壁的黏结作用又具有摩擦力,使水珠不能顺畅地流下,这样的痕迹具有内涵力量;高手运笔,虽行笔顺畅却刚柔相济,笔力惊绝。笔法的生动变化在于运笔的动静结合,刚健婀娜。静不可死,动不可躁。清代渐江作画,笔势安静,实则运笔迅速,风驰电掣。石涛作画用笔虽灵动多样,实则沉着安静。故两家用笔虽各不相同,但都沉着痛快,各尽其妙。所谓“摧刚为柔”即是此意。

中国美学把美与丑作为一个对立统一体加以研究。美与丑体现着道家哲学的两极思维,故中国画在审美的问题上始终追求美与丑两极统一融合。道家理论对美的本质规律阐述如下:

(一)美与丑的统一性。美与丑是一对矛盾,《庄子》解云:厉与西施道同为一。(二)美与丑的相对应性。《老子》云:“天下只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只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没有单纯绝对的美,也没有单纯绝对的丑。

(三)美与丑的互补性。《老子》云:“长短相较,有无相生。”

(四)美与丑的转化性。《老子》云:“大巧若拙,盛德若不足。”老子认为两仪之间相互转化,美与丑也是如此。

(五)美的最高准则。艺术的发展最后复归于朴。朴即是道,道法自然是自然美的最高准则。

(六)事物的变化发展。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无穷尽。《史记》所谓:“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无成势,无常形,有法无法,时变是守。”艺术也是如此。(七)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母。万物是道之末,“既得其子还当复守其母”。因此,圣人“唯道是从”。画家亦是如此。因此中国画在求得美的升华时,采取对相反方面的追求,而达到更大的突破。如宋代刘道醇的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清代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等等。艺术的“刻画”达到“不刻画”时方是至境,最终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道法自然”乃是艺术美的极致。所谓“返璞归真,大璞不雕”方入道境。

中国画大师都以与宇宙本体的融一为标志。《广川画跋》云:“由一艺以往,其至有合于道者,此古之所谓近乎技也。”作为宇宙本体,既存在于事物中也存在人脑精神中,向自心体认中求悟是内向的,在观察事物中求知是外向的,道家哲学要求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再现与表现的融合统一、内向与外向的融合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统一。

中国画大师皆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文史伦理哲学等皆能精通,其奥妙亦在于道。道乃宇宙本体,是宇宙一切的核心;抓住核心,即出神入化,达到自然化境。画家深悟于道,高度的理性学养技法手段,与非理性的冲动融合为直觉形式;人力化于本能,学力化于才情。挥毫之际,心手相忘,兴到画成,不以理性出之而理性自在其中。神完气足,理法浑然,跨古越今,天人合现。

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与本民族的文化学术思想分不开的,特别是与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中国绘画尤其是这样。由于中国数千年传统学术不断发展,自成体系,自具特色,故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体系。道家哲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在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今天常用的绘画理论术语中,依然渗透着道家思辨哲学的精华。中国画的研究、继承与发展,则有待于艺术家对传统哲学的发掘、研究和发扬光大。不了解道家哲学就无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及深刻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宾虹的艺术主张
以花为证——心法
中华古玩新闻网:道家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中国画/中国文化报
儒道释哲学中的中国画美学思想研究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