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边游边学|贵州少数民族人物写生课题研修班作品欣赏!

李洋 ,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绘画#

李洋:让写生作品化

“写生作品化”是我在水墨人物写生训练课上提出的概念,是建立在前辈大师们从写生到创作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于今天人物画教学现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观念。“写生作品化”的要求是改变中国人物画教学中几十年形成的写生与创作相脱节的弊病,我们在徐悲鸿、蒋兆和等先生的大量作品里已经观照出老一辈先生对着模特进行创作的创作方法。在“作品化”的驱使下,学生面对模特会更主动地选择对象,选择所需要的内容。具备了选择的能力,造型的提炼、笔墨的概括能力随之生发出来。在“作品化”的要求下,抛弃描摹对象的陋习,打开束缚造型的手脚,借助情感的表达提升学生对“意象”造型的理解,逐步接近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核心——“意象性”的表达。

导师写生作品

李洋 滚金丢 135cm×68cm 2020年

李洋 滚拉旺 135cm×68cm 2020年

李洋 滚生元 135cm×68cm 2020年

李洋 吴两又 135cm×68cm 2020年

学员感言及写生作品

王斌(哈尔滨学院教授):

此次《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带领大家领略了贵州风光和人文风情,大山深处侗族村寨,岜沙苗族持枪部落,民风淳朴,宛若世外桃源。生动粗犷的人物形象,令人激动,使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李洋老师在长期的美术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提出“写生作品化”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使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教学在“写生和创作”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写生和创作的能力、水准,使我们在写生中能更加主动地去表现对象,更加有针对性地去经营画面的整体构成和形式,我就是在李老师这种教学体系和方法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次《中国美术报》组织的写生,使我有很大的收获,逐渐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观念和意识的高度,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和强化,并对中国画最高审美标准“写意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陈东山(艺术从业者):

这次游学写生活动对我来说收获满满。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一路走来,领略到了贵州的人文风情、山川美景,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对国画写生的认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两点感悟颇深。

一是绘画要强化感受。以前对着对象写生的时候,更多的是画一些表面的东西,缺少仔细观察和归纳,上来就画,用一种程式化的方法来套模特,画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像温吞水,缺少生气。有时即便有一些想法,在对写生对象的特点进行夸张、变形,包括一些虚实关系的处理的时候,多是从形式上考虑,或是一些概念性的分析,忽视了对对象的感受,但这恰恰是写生时最重要的一环。夸张变形应该是感受上的变形,是感受上的一种拓展,不是刻意为之,为了变形而变形,而是感受的需要,是感受上的一种升华。这次通过观看李洋老师写生对我启发很大,开始更注意强调感受,认识改变了,手自然而然的也就跟上去了,对比我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写生的作品,就体现出了这种改变。

二是对笔墨的理解。画写意人物写生不同于用铅笔画素描,两者虽然都是塑造形体,但中国画是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去搭建一个结构,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表现方法。我们常讲的“笔墨结构”,强调的是在行笔中墨色和线之间的变化和融合,看着简单的一笔,里面包含的东西非常的丰富,强、弱、虚、实、干、湿、浓、淡皆在于此,而将其贯穿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气韵。如果只是一些笔墨的搭建,拼凑堆积,而缺少了气韵,看着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少,但这种笔墨是支离破碎的,缺乏的是精气神,书法用笔也是讲的笔画之间的气韵连接。谢赫“六法”中讲骨法用笔、气韵生动,通过写生和创作我体会到,强化感受、古法用笔、气韵生动这三者的结合,就是水墨写生中的“笔墨精神”。

袁俊华(泰州学院教授):

每次跟随李洋老师写生都是一种新的体验,都会有新的收获。自己在家里面画,画着画着就迟钝了、麻木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每次出来以后都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不仅是跟老师学,同时也是同学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所以此次写生对我来说非常有收获。李洋老师经常说,中国画写意人物创作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笔墨,一个是造型。所以通过此次学习我感觉到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今后还得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吴俊刚(人民警察):

这次组织的“边学边游”贵州行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贵州的风土人情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无论是岜沙汉子、苗寨少女还是云屯老汉人,都那么款款入画。中央美术学院李洋教授的现场示范与教学,让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绘画知识,特别是李老师的“写生作品化”理论和强调写生要突出主观感受的思想,对我启发很大。绘画只有到生活中去写生,才能收集到生动鲜活、有个性和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只有坚持深入写生,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荣震瀚(河北画院国画研究员):

“带着问题去写生,有目的性的写生才有收获。提炼造型、概括笔墨,在作品化要求下提升中国人物画意象性表达”。中央美术学院李洋教授在贵州黔东南岜沙苗寨写生课现场如是说。

庚子初秋,我幸运地参加了《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跟着名师去写生——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人物写生研修班活动。此次辗转在大利、归柳侗寨、岜沙苗寨、云峰屯堡等地的写生研学,描绘出我人生首次赴黔最美好的记忆!这也是《中国美术报》独家设计,把中国人物画课堂搬进了村寨,又有名师带领来自天南海北的现实主义人物画领域学者走心悟道,每天早出晚归画了大量的水墨人物写生和速写,唤醒了想像力,用笔墨塑造人物“形”“神”,领悟写心写意的造型理念,呈现胸中的心象。整个研学团队的氛围融洽和气。短暂的十日,使我在写生中产生一些观念的变化,有很多提升,受益匪浅。同时也期待下次“边学边游”活动。

罗学军(艺术从业者):

贵州之行有很多感受。

一、什么才是中国画写意性的造型。写意性的造型如果仅仅是把传统学院训练素描转换到笔墨上,是否值得反思与商榷。

二、关于写意人物的用色问题。人物的用色如果只限于固有色的局部使用,是否能达到整体对于画意的气韵生动的追求?传统的笔墨线条在写生的创造过程中应该忘却多少,才不容易被其约束对人物对象的感受性创造与发挥。重复一种熟悉的程式恐怕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姚瑞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人物造型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精确的写生到个人风格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实践投入。每一次随李洋教授出门写生,也是在努力实现这样的追求。

黄瑞活(阳江书画院副院长):

8月17日来到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这是侗族的村寨,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全村的木房子竟然保护得这么好。村民的服饰如此统一和有特色,感觉很入画,很有写生的冲动。但第一幅写生可能是环境不适应,不理想。第二天到归柳村后,感觉更加震撼,木房子更有特色,更加入画。选来的模特也更有特征,写生感觉越来越好。这次和李老师同一画室,又可亲睹李老师写生的全过程。边写生边看,边写生边欣赏,边写生边学习,收获不少。

来到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村,这山村海拔较高,景色优美。山上云雾缭绕,仿佛是到了人间仙境!我们也住进了村里的客栈,体验着村民的生活。村民基本是苗族,他们还有猎枪,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选来的模特非常有特征,真是越画越有感觉。得诗云:“黔东贵水动云台,瑰宝琅環起异材。万缕烟霞飘秘境,苗疆侗域似蓬莱。”后来又到了安顺市七眼桥镇小康屯堡,这里的汉族人不少还穿着明代的汉装,这好像看到了我们祖先的服饰,写生越来越有激情,感觉不错。

这次边游边学写生之旅,感受美妙,学到很多东西,收获颇丰。又得诗云:“倒海拥云琬钰倾,杉林带雾觅踪行。黔山贵地人圆梦,黄果桥边水动情。”

郑尚波(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随李洋教授游学于岜沙部落

苗寨错落有致的青瓦木屋最是让人留念。

慵懒地斜倚在竹躺椅上,

微睁迷蒙的双眼,

看着滴滴雨丝顺着屋檐滑落,

望着邻家的袅袅炊烟,

想着云遮雾绕的山里山外,

心就在这里消融了。

头戴一顶竹笠,

肩扛一支岜沙鸟枪,

手里提溜着半斤糯米老酒,

一摇一跩的光脚踏着寨子中的鹅卵石路,

宛如神仙归来,

优哉游哉,美哉善哉。

真希望时间停驻,

眼前的一切就这样定格成永恒画面。

范家美(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

此次写生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物画写生要注意现场模特跟自身所感受的区别,我想要表现一种距离感,这也是“写生作品化”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这次我觉得我体会的还是不够,在我画面中表达的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要再跟着李洋老师继续学习。

柳显秀(广东阳江中学教师):

这次组织的“边游边学”贵州行活动非常成功!从8月17号到8月28日共历时12天,在李洋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贵州独特的侗族、苗族及老汉族的文化,也在写意人物画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大学学的是山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偶尔会研究一下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对我来说是零基础。这次特别荣幸能跟着李洋教授学习,就像天上掉馅饼似的,让我激动了好久。

在学习期间,我常跟在李老师身边,每天都看李老师作画。李老师能快速捕捉到不同人物的体型特征、五官特征及神韵,看上去随意勾勒,其实非常见功夫。你说像吧,又不太像,你说不像吧,又很像,应了齐白石的话“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忍不住问李老师:“老师您太厉害了,这么快就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的人物特征”,李老师很平淡地回答:“画多了,没什么。”

在后来的总结会上进一步明白,李老师要求有一定的造型功底然后再去追求个人风格,这样才能慢慢地体悟自己的笔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形象。通过这次学习,我脑海里初步有了写生及创作的思路。

这次写生,同行的都是我的老师,让我既感受了岜沙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淳朴和彪悍,也让我初步了解了如何画写意人物画,还收获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及品尝了贵州的美酒。人生如此,美哉!

尹罡(艺术从业者):

中央美术学院李洋教授在贵州写生之行最后的作业点评中提到:“变形不是外形的夸张和漫画化,而是面对对象时感受的强化。”对我的启发颇多,联想到如今画家言必称“个性”“风格”的时风,太多画家所谓的“个性”“风格”,只是一面自己精心打造的假面具,不真实也不能打动观者。我想“个性”“风格”应该是画家真性情从内向外的自然流淌,真诚应该是永恒的底色。李洋老师强调“写生作品化”的理论架起写生与创作的桥梁,让创作有了活水源头,画家的“个性”“风格”在此过程中不断打磨锤炼,作品成为画家真情的物化。

刘训朝(艺术从业者):

再写岜沙

——庚子立秋黔东南写生记

庚子立秋,疫情好转, 我有幸参与了由中国美术报组织的贵州少数民族人物写生课题研修活动,在李洋教授带领下,我们来到贵州的侗寨、苗寨、云峰屯堡等村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少数民族人物写生活动。岜沙苗寨是我们写生的第三站。

岜沙,坐落在黔东南的一个苗族小山寨。这里山峦叠翠古树掩映, 梯田、吊脚楼相映成趣。山寨木楼古朴、简单典雅,极富地方民族特色。四周密林环绕,远眺梯田层出,环境幽雅惬意。

岜沙男人一身土制的青布上衣,直筒青布裤异常宽大,梳着小辫,头绾发髻,肩挎猎枪。腰间别着砍刀与火药筒。岜沙女子则身穿大襟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项戴粗大的银环。有着深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的岜沙人,勤劳质朴和自信流露于眉宇间,这种独特的气息更是唤醒画家本性的诉求所在。

李洋老师一直淳淳教导我们,画家一定要深入生活,观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情风物,不断提炼生活的本质美,深化时代气息。要把“行万里路”落实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为一种生命境界。在与心灵和自然血脉遭际中,锤炼贯通主体心灵的往还互动。同时将古法与客观现实相印证,寻找发现它的规律,并从生活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以激发艺术的生命力。岜沙的淳朴唯美,深深激励着我提笔尽情挥洒,享受挥写人与自然的惬意时光,收获着一幅又一幅水墨的蕴章。

愉快的写生活动结束了,感觉收获颇丰,不仅是国画写生笔墨上有了提升,也进一步理解了写生的精神所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是我们的精神依托,是生命之源。同时我也深深体悟到:身为画家,必须勤耕笔墨,不畏艰险,行万里长路,以接近自然和丰富阅历,藉胸怀与阅历助推艺术创作的境界和格调的升华。

张景松(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美术教师):

从贵州回哈尔滨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久久不能忘记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8月中旬,有幸参与了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省文史馆支持的“贵州少数民族人物写生课题研讨班”,此次活动给从事写意人物创作的画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通过此次写生考察大家大致了解了贵州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在李洋老师的指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物画名家的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感谢《中国美术报》的悉心组织,希望以后能多多参加这样的盛会,衷心祝福《中国美术报》越办越好!

张莉萍(人民警察):

和李洋老师来到美丽的贵州,深入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不同风貌,体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边游边学边画,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夏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能够跟随李老师写生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老师的辛勤教导与大量的写生示范令我受益良多。感谢《中国美术报》提供这样的机会,老师的付出让我们的写生之旅顺利而精彩。

岜沙村的苗族枪手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寨主滚拉旺,他的脸上蓄着茂盛的白胡子,已年过古稀仍然挺直腰板、昂着头坚定的望向前方,确有一种霸气之感。通过几天的了解之后发现,这种感觉正是岜沙汉子给人的普遍印象,他们的生活环境培育了他们强壮的身体和坚毅的精神。通过画笔传达出这样的感受则是我们要做的功课,在写生实践中去尝试和摸索,试图体味“心画”的内涵,认真观察理解对象的造型与结构,最后胸有成竹地写在画面上。这是我的一些采风随想,期待着下一次的游学之旅!

曹巍(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写生有“三高”

“三高”通常指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病,会给病患带来长期的困扰。下乡写生也有“三高”,却能让艺术家受益终身。

第一高是“高效”。下乡时大自然、人、草木、瓦砾……都是学习的对象。知识、见识都在师长、同学的交谈中,学习效率特别高。

第二是“高能”。下乡写生遇到陌生的人、新鲜的事,考验着艺术家有没有能力去发现陌生的美,处理好新鲜的事,综合能力迅速提高。

第三则是“高论”。如果将绘画比作语言,写生则属于即兴诗歌。没有条件充分的设计、构思和反复推敲,逼迫作品展现出的真挚、鲜活、不娇柔造的美感,得到“可遇不可求”的高论。

写生“三高”是本人对此次贵州行的一些感受。写生能做到“三高”实为不易,自认为本次写生“高效”和“高能”皆可得80—90分,而“高论”勉强得个59分。

这次留下了一些遗憾,下次努力科科得满分。

张涛(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第一次随着《中国美术报》主办的“边游边学”的人物写生课题活动来到贵州,感受到了贵州多彩多元、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到了贵州的自然人文之美。

8月17日下午,李洋老师率先在贵阳文史馆为我们做人物画写生示范——画红簪苗少女。那幅画画得惟妙惟肖,红簪苗少女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归柳侗族当地妇女们用唱歌的形式欢迎我们的到来,她们的歌声婉转悠扬,自然动听。当地的有机蔬菜,更是美味可口,我想这才是大自然的味道吧。印象最深的是岜沙苗寨——中国最后一个带枪的部落,那儿有美妙的岜沙舞蹈。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寨老滚拉旺先生。先生气宇轩昂,李老师画的寨老更让我感动,他把寨老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住在观景客栈,推开窗户,外面烟雨迷茫的朦胧之美尽收眼底。离开岜沙之后,我们来到了云峰八寨,感受明代遗留下来的老汉族传统及蒙正苗族的传统。后来还去了鲍家屯和天龙镇看地戏,当地人为我们表演了《薛刚反唐》等精彩的地戏表演。

当然,最幸福的是,“边游边学”作为一种艺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纯真的游学氛围中,去探讨、学习和分享人物画写生和创作的经验和感受。李洋老师曾说:“画作品不能只依靠照片,要走进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画出有灵魂的作品。”我想这就是所谓“边游边学”的意义所在——深入生活,通过学习,寻找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

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了李洋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各位老师的全程关心和陪伴,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写生创作中。

朱中政(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这次外出写生,受益匪浅,收获颇多。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很多问题,不管从笔墨问题、造形问题都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十多天的学习中,我紧追李洋老师的示范以及理论知识,感悟老师对画面的理解感受。在跟随李洋老师学习的同时还跟各位师哥、师姐们学习与交流。在面对、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从意识上和手头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感谢李洋老师的关照,感谢师哥师姐们的帮助,感谢《中国美术报》组织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刘田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卜算子·八月随师赴黔行

江影映黔天,深寨藏孤树。

驾长车穿叠雨幕,揽碧山云雾。

造化变机玄,愿得心源悟。

夜深烹茶论画处,寻吾师前路。

李柯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通过这次写生,我的速写及水墨都有了进一步提高。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能使我们尽快学会更多的东西。写生是搜集素材、师法自然的重要步骤和训练方法。我进一步体会到处理好画面中形与对象关系的重要性。形当然是经过了有意识的处理,尤其是在速写中,对造型的研究更加重视,体会画面的整体性决定了造型的性质。我体会到了一个艺术家想要认识与把握世界,就必须使形与笔墨的关系获得高度的和谐。同时,要使自然美得到客观的再现,必须做到美术技巧与人的心灵、眼与手的配合,理性与情感、对象与理想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完美的统一。

江格格(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此次参加中国美术报组织的活动,跟随李洋老师一同去到到贵州写生,收获良多。

高佳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感谢《中国美术报》提供这次机会,能和李洋老师以及各位老师前往贵州写生。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也敬佩于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艺术创作的精神。学习到的不止于绘画技法,更是这种精神。在贵州,接触到当地纯朴的少数民族人民,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去,使写生之旅富有意义,更深刻地认识到绘画创作是寓情于画的,也感悟到李老师所说的“写生作品化”的内涵。

张淯瑶(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在读):

经历这一小段的写生,让我感觉收获颇多。在学校写生的通常都是穿着当代流行的服饰的模特,与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有较大差异,以至于在用笔上不像以往的绘画方法,会更加传统且更加注意用笔。看李洋老师范画也更能看到书法用笔的感觉,也感受到自己在书法上的欠缺,不敢题字也不太会题字。在写生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在画完一张画的时候就像是完成了一张写生,没有做到“写生作品化”。我觉得也和自己对构图上没有考究有一定关系,每次都是将整个人物占满四尺整纸,看起来就很像一张课堂写生。在画速写的时候,模特坐在那里让画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去到集市或是寨子里,面对来去匆匆的人,就不知道该如何把控,可能刚画完头这个人就不见了,又或是换了动作,所以还是需要练习速写和默写的能力。通过李老师一张张的作品以及对学生画的点评,我每次都能直观地意识到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能无法在下一张画上直接改正,但是在画新的画作的时候都去想着这些问题,相信逐渐都能解决,最后还是非常感谢李老师十几天的辛苦指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作品欣赏
李兴人物画作品
李洋:写生作品化
【收藏年鉴】造化为师 心手相畅——陈钰铭
画家张犇:万物有形贵传神
[画家推荐]张伯智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