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老照片】--339 --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生活1983年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屯兵驻守,以备倭寇。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老君造像在泉州市区北郊,清源山左峰的罗山和武山下,这里原有羽仙岩,内祀老君,俗称老君岩,明代岩观废,仅存老君石刻造像。石像是宋时用天然岩石雕成,坐态端庄慈祥,前额有皱纹数道,秃顶,两眼平视,鼻梁突出,双耳肥大,颚下长髯飘拂状。

整个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民间俗语“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中外艺术家把它视为东方石雕艺术珍品,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特别是咸丰以后,西方文化思想大规模侵入东南亚及我国东南沿海。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泉州作为著名侨乡,华侨、华人在将闽南传统民居文化传到东南亚等国的同时,其民居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后又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回泉州。

这类民居多为多层建筑,既坚固又美观。既保留泉州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如仍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窗仍然有石刻的郡望堂号、对联以及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内容;又有西方建筑的形制特点。以及种类繁多的山花形式、动、植物图案等,形成具有泉州特点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泉州是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户泉州。---【福建泉州,1983年。摄影资料:Hiroji Kubota & kattebelletj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泉州有这么多“国宝”,你都去过哪儿?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乡音|44期【原创】两岸专家学者聚首泉州——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将于8月12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隆重开幕!
视频:闽南文化之闽南民居1
泉州市博物馆丨李跃年
民俗不打烊 闽风集荟萃|闽南红砖古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