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建平中国画作品欣赏

梁建平简介

梁建平 荣宝斋画院教授,中国·宋庄茗墨塘艺术馆馆长、耕塬居美术馆馆长、宋庄新联会副会长。

2015年创办国内第一个窑洞美术馆----耕塬居美术馆。

1962年出生于河北邢台。

1981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199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199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

1991-1992年徒步黄河,全程考察黄河文化。

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水墨作品展,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内外艺术机构、藏家收藏。出版个人作品专辑多部。

乐土乐土

——梁建平之新乡土艺术赋

文/贺疆

好的艺术作品,其理念超越时空。

梁建平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视觉特征,赋体般在面前罗列铺陈,那个体的、群像的,沉默无声却以肢体汹涌澎湃着一个声音:安得乐土?爰得永号?振聋发聩而回声深远。当《诗经》乐土乐土回荡在耳边时,身心似跨越沧海桑田的变迁踏在原乡故土上徘徊。

女娲攒土造人以来,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人都是泥做的。一锤定音,道尽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绵延至今,始终以农耕为核心,而土性已然成为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而共同的社会经验,给每一个华夏子孙都烙上了乡土的印痕。

《厚土系列·垠》120×150cm 2000年

公元前11世纪的《诗经》的乐土,赋的表现手法,铺排直陈的是三千年前初民对乡土桃源的憧憬,咏叹的是对桑园乐郊的向往。《诗经》的意义,在于其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悲欢的抒写,而是就社会生活层面与民生现实视角做时代风貌的宏阔而深情展示。基于此,其对历代社会文化单元的构建和积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之论,言简意赅地陈明:人参天地化育,得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兼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孟子》克己修身,成了中国乡土的根本。近代的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以区区五万余字,朴实简明地架构出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社会层面,微言大义把乡土中国的本质、意识和存在的价值,延伸到无限张力的空间中去,充满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大道至简,莫过于此。

《厚土系列·祷》180×150cm 2000年

乡土,作为一个民族源生地,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性,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浓缩。乡土的魅力,在于点明,数千年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是否可以真正离开“乡土”二字去做额外的定义?

在时代变迁的今下语境中,乡土观念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梁建平以焦墨唤醒民族血脉里的文化记忆和乡土基因。三十年来,梁建平坚持追寻黄河文明,并把自己对华夏文明内在的文化观和方法论的思考与艺术创作融汇,逐渐创立了自己的笔墨图式和笔墨语言。画面背后的文化架构和语言支撑,是他那士大夫式悲天悯人的情怀,触摸脚下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的温度、丈量它的深度、感受它深层的宿命和信仰,艺术地书写着土性的厚重和原乡初民的素朴。这种对民族文化自身的观照性艺术摹写,使其笔下充满先验性的笔墨形象具有社会性的力量,从而使其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复合型创新下又具有了开放的前沿特性。同时,其基于地缘的文化形象也跨越了地域性,使其的笔墨叙事具有了无限的外延性和延伸性,这就是梁建平的新乡土艺术理念。

《厚土系列·乳》180×150cm 2000年

梁建平对焦墨的迷恋,一如信天游对黄土地的惺惺相惜。其笔墨语言创作的母体是高亢的信天游在黄天后土的大地上深情的回响。黑、红、黄三原色,构成了梁建平笔墨的主基调。那层积的墨,那层染的色,那短促的线条和色块,是土地赋予的色彩和力量。具有抒情性的色彩,被他赋予了原始力,苍莽而雄浑、温暖和厚重。而抽离于黄土地和黄河水的黄色,一直以来代表一种中华民族的信仰,却永远也剥离不掉土地的浑朴和黄河水的力量。而红色,从来是希望的代表,在梁建平的笔下,与黄色糅合成金红色,宛若青铜器,有了岁月的剥蚀和沧桑。这抽离本原而又归于本原艺术书写的色彩大浪漫主义型的运用,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对色彩创造性的演进。而最初大面积的焦墨,枯渴地表达出他原初无以言说的情怀,一如那岁月与泥土雕刻出的剪影般的人物形象。

《厚土系列之二十四》

梁建平的笔墨形象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在其短促的线条、色、块的叠加中完美,像是一个个被凿子简单却精确凿出的石像,粗砺中揉入狂野的铿锵生命力,涩重而优雅、包容而原力、深沉而生机,无声地表达出那安土重乡的情感和诉求。

梁建平笔下的形象,个体形象大多几乎占满了整幅画面,轮廓而巍峨居于正中,似乎整个形象已溶解在着黄土地的空气和泥巴里了。这种大画幅构图,不平衡的平衡度的处理手法极具表现力和冲击力。而群像创作,人直接化为大地一分子,拉高的地平线甚至模糊地平线的处理,画面四分之三的群像土地的构成,大块写实与大块写意交融的布局,视觉冲击地表现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表现了土地对人的优越,人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揭示了土孕育人,人依土生存的文化实旨。而模糊具象的雕刻式摹写,粗砺苍桑,却有着放之天下皆准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民以食为天,土里刨食,需要怎样强大的内心和自信才能支撑起生命与生活之重,并甘之如饴。那笔墨形象的空茫的眼神和筋脉凸出的双手,是用双手一犁一锄地敬天敬地的韧性的写照,是对人与土地融为一体的认可,是生于土、归于土,身化为土,血脉化为刀砍斧剁般的山川沟壑的浓缩。

《厚土系列之三十五》

梁建平的新乡土艺术理念,没有单纯地用笔墨语言还原,也没有用冷峻的观念铺陈,而是致力于对本土文化的乡土性做出自己的挖掘、梳理、反思和探索。他用其独特的焦墨语言缓慢而力量地道出宇宙生存寓言:黄土地的世界不是一个词汇或语言所能涵盖的世界,正如它不是单纯用一些民间符号和民谣所能表述的世界。梁建平用笔墨来探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和现实和未来,纪实般对厚重的民族文化乡土做出历史性的沉思和演进。重新认识乡土、生命与自然,重新回归乡土,重新观照乡土、生命和自然,重新从乡土出发,是梁建平新乡土理念的出发点和艺术新赋体的基调。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乡土无处不在的绵延力和后继力是超越时空的。新语境下审视梁建平的新乡土艺术理念,无疑是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这山、这水、这土地、这天空、这匍匐汹涌的群体,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哲性存在。而我们,从来是在乡土上放牧着自己的牛和羊。

土里生、土里长、回归于土,生命的轮回就在泥土的缝隙里洞悉古往今来的意义。

2018/10/23 于上林别苑

作品欣赏

《守望系列之二十四》97×95cm 2010年

《守望之三十二》180×97cm 2015年

《守望之三十五》180×97cm 2015年

《守望系列之三十六》97×95cm 2010年

《守望之七十八》180×97cm 2015年

《戏曲人物》(焦墨)68×136cm 2005年

《浮生系列·渡》145×145cm 2002年

《浮生系列·呼》145×145cm 2002年

《焦墨牛之三》96×96cm 2015年

《焦墨牛之五》96×96cm 2015年

《焦墨牛之十》70×130cm 2015年

《统万城之十二》96×97cm 2015年

《统万城之十六》97×70cm 2015年

《统万城之十九》70×97cm 2015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庄·艺荐」梁建平 | 从乡土中提炼当代水墨精神
曾刚彩墨作品欣赏
墨意古韵中的乡土情怀 --读钟涛先生山水画
当代| 李学明的原乡美学
《乡土中国》里的土地情结
汉字趣谈: 土(2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