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唐绘到大和绘

从奈良到平安时代,日本的绘画发展,应该是从中国式的“唐绘”向日本的“大和绘”的演变和过渡,也可以说,“唐绘”和“大和绘”是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基本线索,这里所说的唐绘并不限于中国唐朝绘画,而是指包括唐朝绘画在内的整个中国绘画。

大和绘又称倭绘,是日本民族绘画的最初形态。唐绘和大和绘不是单指表现风格的不同,在绘画主题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其实大和绘的雏形与表现模式,也是由唐绘而来的。只不过在借鉴和学习唐绘时,撷取了其中某些适合日本人生活和审美的那部分。所以更象日本人自己的绘画。

《鸟毛立女图屏风》 公元754年前后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一些派到大唐的日本使者,把中国绘画大规模的传回日本,唐文化开始在日本大规模普及。因而唐风绘画作品被大量制作,而且品种极为丰富,涉及人物、动物和风景画等各个门类。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仕女屏风画中获得验证。正仓院的同类屏风画,通常是一组两扇,在上面绘制一些不知名称的树木,树下坐立不同姿态的古典美人,画的人物的像中国唐朝的仕女,因唐俗喜欢丰腴女子,故其笔下贵妇、宫女,无一不体态丰满。由于此图仕女裙服上曾经粘满了美丽的各色鸟羽,故又称“鸟毛立女图屏风”。如今鸟羽毛已经落尽,因此把下面的底线露了出来。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时作者画的笔法线条。画中体态丰满的立

女,让我们想起了张萱和周昉的《挥扇仕女》和《簪花仕女》。

《圣德太子及二童子像》 8世纪前期

公元626年,唐太宗下令画工画十八学士像,并令褚亮(诸遂良父亲)为这些图像题赞。之后李世民又下令在凌烟阁悬挂二十四位功臣图像,并亲自为之题赞。这些做法也传入日本,他们也在宫廷中悬挂功臣名士之图,很明显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图,这样不仅能规范道德,而且还让人们对这种权利更加尊重和顺从。同时还能激发君臣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欲望。

我们看到日本的唐绘时期,有些与唐画有着相同的图式结构。如《圣德太子及二童子像》,就能证明这一点。

这幅画虽没有具体作者,但学者一致认为,它绘于奈良时代8世纪前期,应该是日本最古老的肖像画。画中的圣德太子头戴唐式幞头,手拿笏板,穿着标准的唐式圆领服,他身边的两童子也穿着同样的唐式的袍服,发式也是唐代少年标准的总角发式。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画中不同人物身高比例的特殊处理。居中的太子身材高大魁梧,而两侧的童子却故意画得很小。这种表现形式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如出一辙,只不过两童子一左一右,处理为简单对称的平面组合。这说明借鉴学习的还过于机械呆板,还比不上阎立本处理的那样巧妙。

山水屏风 12世纪末13世纪初

公元894年,日本遣唐使的废止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表明日本人终于具有了一种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在绘画这一领域,大和绘逐步发展起来。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化在异地异国的传播和影响,都不会是原模原样的移植和复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外来文化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但若要长久地生存下去,还必须同本民族文化进行交融。

10世纪后半期,日本绘画逐渐从模仿唐画中解脱出来。有了一种追求“和风”的现象,即是以优美、温和而沉静的氛围感人。表现日本景物,对形成“大和绘”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作于11世纪后半期的《山水屏风》,描写的是中国诗人白乐天山林幽居的情景,其人物的衣纹线、树干以及岩石等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唐风。松林间的房屋及随风拂荡的柳枝,和小河里的芦苇都表现的十分细腻。画面整体的精细及平和的情调,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已在悄悄发生变化,山后的海洋有一种很强的延伸感。显然这是从中国绘画中得到了启发,颇有些“咫尺千里之趣”的意蕴。

此作品早期曾藏在东大寺,作为当时“灌顶”这一宗教仪式时的祭坛装饰。但奇怪的是,这幅作品的内容却没有一点宗教色彩,而是一幅典型的世俗绘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民族美术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浮世绘美人画兴起的根本原因,从唐朝仕女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说起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
纪映欣写意仕女画《春晓》(童子篇)
岭南画派的绘画艺术,The Art of Lingnan School
日本的浮世绘(仕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