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老照片】--5061--从地窝子里走出来的父辈们

翻开历史的画卷,往事历历在目,虽说历史的潮流一去不返,但那开发大西北的热情高涨,就像岁月的洪峰将永载史册,名垂千古。

历史的车轮不再会重蹈覆辙,但父辈们的那一段精彩的历史却永载史册,传承后人。时光再现,岁月的深处总有一抹最深而又最难忘的记忆,那就是听父辈们常说,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骑七师19团,1953年进驻阿勒泰后整编为独立28团。刚进阿勒泰时旷野苍凉,只有少数的游牧民栖息而居,草木纵生,到处都是一派荒凉的景像,由于语言不同很难以和游牧民们沟通,而时下当紧的任务就是解决住所的问题,由于物资缺乏,父辈们也只好搭建起了简易的地窝子。

说起地窝子,那是最简易不过的了,就是在土地上挖一个二米左右深,四,五米宽,六七米长的大坑,在再坑的中间栽上木桩,在木桩上架上横梁,在再横梁的两边担上一根一根的木棍,密集的一次排开,再把芦苇或草在木棍上依次排开铺展,再用泥土盖上,一座简易的地窝子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门是用树的枝干,一个一个捆起来连着的,那时纵身屯垦的父辈们年轻力壮,只一袋烟的功夫,一排排齐刷刷的地窝子就展现在眼前了,床是用木桩支起,再铺上树的枝干,一个普通的床也就算是支好了。

而那时的父辈们,生活艰辛,垦荒都要离地窝子很运的地方,带上干粮和水,中午则在荒凉的原野上风餐露宿。炙热的阳光直射在父辈们的脸上和手上,脸被阳光晒的黝黑发亮,野风袭来,手背上裂开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口子,而手背上却也布满了殷红细细的血丝,就像地图标满了细细的红线。

用着最为古老的坎土曼,十字镐,铁锹,垦荒在无垠草木纵生的原野,将肥沃的荒野开垦出集中连片,一望无际的田野,午餐伴着肆意横行的野风,任凭岁月千回百转,沧桑在父辈们的额头上碾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年轮。

傍晚,父辈们踏着晚归的夕阳,伴着初浅的暮色,带着一身的疲惫和风尘迟迟的晚归在宿营的地窝子。

夏天风尘肆意,床铺上时常的飘落着灰尘,那个年代由于没有电灯,父辈们点的都是手提式的马灯,一个地窝子一盏马灯,洗漱,吃水,都要到临近的克兰河去打水,那时的一八一团(巴区)野狼时常的出没,晚饭后也只有在各自的地窝子里与同事们聊聊天,打打扑克牌,以来打发漫长无聊的时间。

虽说历史辗转了半个多世纪,但那遥远的地窝子仿佛依然还在,仍旧接受着岁月洗礼的变迁。隆冬时节,白雪皑皑,冰冻三尺,那时的暴风雪时常的将地窝子的门窗封住。

早晨父辈们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用铁锹,十字镐,坎土曼将齐腰深的雪铲开出一条近二米宽的路来,由于冬天风雪较大,时常的封路,父辈们一到深秋便开始储备冬菜,而最常见的冬莱便是放的时间最长的青萝卜,黄萝卜,大葱,大白菜,莲花白,土豆一直要吃到来年路通的时侯。

时值今日,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早已将遥远的地窝子定格在了历史的丰碑,岁月没变,时光没变,只有那一抹清晰的记忆,依然存在,那就是从地窝子里走出来的父辈们。

1950年 王震、陶峙岳等研究垦区规划

兵团女兵住的“地窝子”

兵团战士屯垦戍边

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那时团场的孩子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题】新疆地窝子
走进四野的历史,走近父辈的荣光
八一节:致敬“疆一代”!致敬我的父辈们!
我坚持留在大城市痛苦打拼,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再重来一遍
兵团岁月第1集
父辈的扁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