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美术人物志·2020庚子艺术百家——杨鸿圣

杨鸿圣,字大圣,翥达馆主人,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先后进修于西泠印社、中国书协专训班,长期受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学院派老师教育,书画印文参加多种展览并发表于各类报刊。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社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作品欣赏

杨鸿圣作品

书画入古 求通 达变简谈

文/杨鸿圣

一、入古

画无古意不入道,书无古意不文雅。入古,即为作品之意境高古,它不同于摹古、仿古,前者为境界,后者系学习基础手段。

入古不是口号,它需重要条件,即作者笔墨技法过硬、文化修养高深和艺术创造力强。假如作品仅视觉“好看”而少内涵,则味同嚼蜡,支撑不起品赏兴奋点。然而时下展览“书体”、展览“画法”成风,面目“近亲”,个性不显,方法形式类同,充斥着大量具有民间工艺性——有些甚至不如民间工艺的制作“作品”,看似工细的美术“作品”,则是运用电子软件将照片处理成特殊效果后,用笔依样画葫芦描摹甚至加喷绘完成的,书法“作品”也是电脑排版、打样照抄而成。这类“作品”,笔墨基功严重缺损,文化内涵和古意荡然无存,让人惊讶并不屑。用清代郑绩的话来说是“气象俱泯,物象乖离,笔墨虽工,布置鄙俗,描摹虽似,品类无神,此无形之病,可以意会,难以言喻也”。

难怪不少人调侃:现在不是比书画艺术真功,而是在比电脑操作和工艺制作手法。

诚然,入古之作当笔墨畅神、情景交融、古意盎然、品类鲜生,赏之如深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气定神闲、忘却烦忧,否则缺少文雅古韵,看着心情不畅,谁敢在家庭和办公室悬挂?!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二、求通

真正的书画艺术须相通——学书法五体相通,学国画则与书法相通。

中医界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经典之语,此话与书画界一脉相承。书画相通,犹如一个家庭,成员虽有各自独立的一面,但又有着血液和亲情关系,互相不可分割。

书画相通关键在于书画同源,即为书法和国画最高的技法——书写性。

就国画而言,民间有“好字不如烂画”之称,为何?大众恐怕只从表象上去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从深层次剖析就是合格的国画须要过书法功底关,熟悉丰富的笔墨语言。试想,数千年来,哪一位画家不是一手好笔墨、好线条?哪一幅经典名画(指中国画)不是以书法线条入画?也就是说,之所以画比书法贵,是因为真正的中国画既有书又有画的缘故。所以,画从书出,印从书出,这是不可颠覆的从事中国书画艺术真理,这就是“通”。学中国画若不明此理,则易造成不学书法就可以学中国画的荒唐理念,结果数十年下来不懂“真经”自己却还浑然不知。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坊间曾有言:一招鲜吃遍天。其实这是形容民间艺人学会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与做真正的书画艺术家没有半毛关系。真正的书画艺术家,绝对是通而广博的,无论古代的王羲之、王维、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寅、朱耷、赵之谦等,抑或是近现代的李叔同、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等,都不会只是一技之手。

书有画意,画有写(书法之笔)意,两者通会则为高境界也。我的老师、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教授、现已93岁高龄的吴德隆先生,以前也多次给我以潘天寿与沙孟海两先生为例讲述“两意”通会的重要性。

然而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利益驱使,很多“国画作品”上,穷款都写(描)的软弱无力不成书体,更不用说富款了。对此不但不反思,竟然还美其名曰:“分工细化。”叶恭绰先生生前就这样质问过:“我国现在可以真正算是美术家的,究竟有几个?”并说:“我国艺术界之荒陋、贫乏、浅薄,恐怕是不容自讳的。”时隔数十年情况如何?国画家张立辰先生在近日一次公开讲座中说:时下全国真正懂中国画的人没有几个。

我想他们的肺腑之言决不是危言耸听。可见“通”是何等重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三、达变

学习创作书画艺术,既要从古代经典出,又不能成为古人的奴隶,更不能成为时人的复制品,故“达变”是一个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变,是艺术水平积淀到一定程度的化境,是艺术家最高追求。我所说的“达变”则认为对书画之技到了炉火纯青,对书画艺术之理认识透彻而功到自然成的嬗变。

要“达变”,务必要“苦其志、劳其心”,其中会临摹、写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当然,“写生”用照片和面对古代经典作品临不像就叫“意临”的人人都会,而能实地“写生”出精彩作品和从仿真“实临”再到高级“意临”的人则很少。会和能写生临摹,是成为真正艺术家的不二法门。如写生山水,能悟其山静水动之态势,以知山重水秀之气象,然后,开拓胸次,以手中之笔墨与天地造物争奇。再如草花柔媚,木花苍劲,不作实地写生,何来分析总结?还有晋书达韵,宋书求意,如不作实临揣摩,如何与古人对话体悟真谛?

杨鸿圣作品

因此,只有吃透古人精神,先究笔墨,再炼形、炼意,继而得气、得神,然后通会姊妹艺术,具有丰厚文化学养和人生阅历,拥有独特创造思想,了解时下书画现象和面貌,方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步入艺道而自然“达变”。若不会临摹古代经典作品、不会写生,而对时人作品津津乐道,那就不可能“达变”,终成空中楼阁而已。

“达变”要雅变,不可俗变,要有个性,不可有习气。雅变有个性的书画艺术,又有大美与小趣之分,如中国画有写实和变形装饰之别,前者归大美,气象大,后者系小趣,气象小。写实较之变形难度更大,六朝谢赫早有论言:“画者写真最难。”因此,大美大气象的写实艺术,应是“达变”的高度目标,当然没有笔墨技法的画照片不值一论。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达变”,不仅是作者纵向技法之变,而且要横向多形式之变。如观众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笔法和章法创作,就如文章一样,给不同的人阅读就要有不同的写法和语言,否则无法广泛交流沟通,也就达不到创作目的。

学艺艰辛!习艺快乐!在这美好的时代,愿与真心有志于书画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抛开浮躁,潜心研习,入古通会,求道化境,成功“达变”。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杨鸿圣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墨著斑斓 桃李遍轩辕——谈杨长喜中国画与教学
华夏之星第十二回提名展|杨鸿圣
杨晓君书画作品微展
书画丨千岩竞秀 妙笔神颐——浅谈杨必位山水画中的诗韵情音
新时代山水画巨匠杨富军 在探索中创新
中国画的鉴赏与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