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构建及实效验证
userphoto

2018.06.18

关注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田嵩

摘要

 

在传统大班教学中,教学互动环节是学生获得话语权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问答式互动往往受限于课程形式、班级规模和授课时间等要素,因而教师仍旧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和支配者。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交网络应用构建一种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移动课堂实时屏幕反馈系统是一种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符合学习者社交和使用习惯、能够确保师生实时互动、延伸课堂话语空间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为了验证该环境的应用价值,利用UTAUT2模型进行使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班教学中该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关注度,为师生提供表达需求的畅通途径。(2)享乐动机和行为习惯与行为意图间有较高的关联度,便利条件和性价比则由于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而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3)学生发送的实时反馈消息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内容聚集性,因此需要教师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中的交流技巧,才能更好地把握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教学节奏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开放话语;移动课堂;移动学习环境;实效验证;UTAUT2


一、 问题提出


教育普及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课堂中,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又比较偏向于内敛与沉稳,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去把握自身话语权的能力。面对公众环境时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也使得学生难以顺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导致传统课堂环境下学生往往缺乏表达自己话语的动力和途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Aida的研究表明,对话语表达的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与学习成绩负相关(Aida,1994)。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教师要在课堂中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这在客观上又导致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困难。已有研究表明,课堂中学生数量过多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Cuseo,2007)。班级中的人数规模与学习体验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能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高阶认知能力(Hornsby et al.,2014)。


提升学生话语权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作用已有很多研究。Kendrick(2010)提出通过小组协作来使组内学生形成自己的话语情景,这比教师完全控制课堂讨论内容有更多的思考深度和真实度。Walshaw等(2008)针对教师在课堂话语中扮演角色的研究表明,课堂上建立有利于讨论的条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科身份的认同。McNeill等(2010)的研究表明,开放性的提问话语环境对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和推理能力的发挥有着积极的作用。Valls等(2013)的研究表明,充分的课堂互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深入交流和思考,并建立情景化知识学习脉络。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信息技术延伸的移动互联技术更是得到快速普及。如果说传统的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还只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那么移动互联时代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可以看成是计算机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其所具有的移动性、泛在性、社交性、情境性等特征,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和展现。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建立起虚拟的网络话语环境,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Chang et al.,2014)。如果将类似于网络世界的虚拟话语环境引入课堂教学,将更多的话语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尤其是形成更加平等的分布式话语模式,则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课堂互动(Mameli et al.,2015)。


基于已有文献,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对学生获得课堂话语权都持肯定态度,认为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改善学习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短缺的客观事实,大班课堂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所占的比率将会越来越高,因此传统大班课堂中的学生将越来越难以获得足够的课堂话语权,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对课堂学习兴趣的丧失。


信息技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途径更加灵活多样,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更是丰富了现有的教学形式,但基于桌面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不适合在大班课堂中使用。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移动学习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接受。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手中拥有的智能移动终端,拓展大班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表达途径,就成为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同时,具备社交网络特性的移动平台下获取的课堂话语权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话语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其开放性和社交网络性,可能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话语感受。那么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是否具备较高的课堂接受度和参与度,以及是否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成为本文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 理论背景与构建开放话语课堂环境


1.理论背景


虽然信息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可以被使用者所接受并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实际教学效果间的悖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Ajzen和Fishbein就提出了基于态度影响行为的理性行为理论,之后Ajzen又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展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其中尤其提到由于环境的限制,使得行为意图并不能总是导致实际行为(Ajzen,1991)。随着信息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学者们也开始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接受度问题。


2003年,Venkatesh等在比较了8个不同的接受度模型和其扩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Venkatesh et al., 2003)。在UTAUT模型中,包括预期绩效(Performance Expectancy,PE)、预期负载(Effort 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和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4个影响使用意图的核心因素。其中PE定义为一项技术在使用后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绩效预期;EE定义为对技术使用难易程度的预期;SI定义为使用者身边的关键人物(如家人、朋友)认为他应该使用某一技术或能够提供相应帮助的预期;FC定义为使用者对现有资源和对行为活动支持的感知(Venkatesh et al.,201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Venkatesh等人于2012年又提出了更加适用于互联网环境的扩展UTAUT模型,即UTAUT2(Venkatesh et al.,2012)。由于原始UTAUT模型中的自愿性(Voluntariness)缓冲因素只影响单一关系,所以在UTAUT2中被舍弃(Morris et al.,2005)。针对UTAUT中过于突出外在动机的绩效预期,UTAUT2中增加了针对内在动机的享乐动机(Hedonic Motivation,HM),同时UTAUT2中引入了性价比(Price Value,PV)和行为习惯(Habit,HT)2个新的核心因素,以期更加全面地反映技术接受度。


本文研究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对大班课堂教学的影响,不仅需要探讨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构建模型和实现机制,同时还要从易用性、行为习惯、社群影响等方面了解学生对开放话语这种教学形式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因此,本文选取了前述介绍的UTAUT2模型作为实验结果的评估模型,通过建立研究假设,开展实证研究,以评估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在大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由于本次实验对象都是文科院校的在校本科生,实验对象的年龄跨度较小,性别比例差异较大,前期调查还发现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已经达到100%,因此年龄、性别、经验这3个缓冲因素在本次研究模型中被忽略。图1中显示的是本研究中使用的UTAUT2假设模型。


图1 本研究使用的UTAUT2假设模型


2.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构建


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看作是课堂应答系统或课堂反馈系统的一个衍生系统。早期研究多集中于Clicker或短信息等形式,但是由于使用成本、媒体承载形式等原因并未得到广泛推广。近些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出现了利用移动技术实现的课堂应答系统,如Chan等介绍的基于移动设备的SRS系统(Chan et al.,2013)。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从开放话语权的角度出发,给予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更加开放、公平的话语环境。


结合我国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移动网络环境的发展现状,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混合云模式移动环境,通过移动网络实现实时信息发送和接收,本文将这一环境称为移动课堂实时屏幕反馈系统(Mobile 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MCRS)。MCRS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环境,其移动应用也更加符合学生的社交和使用习惯。学生的课堂话语通过虚拟的移动网络发送到连接了投影仪的教师机上,既满足了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内心想法的渴求,也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时、公平的开放话语环境,而教师则更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


MCRS系统的应用场景需要利用每位同学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考虑到同时开发安卓和iOS两套移动端应用程序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且还需要学生耗费资源去安装,因此我们没有选择开发跨平台移动端应用这种形式,而是直接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微信公共平台是微信应用提供的一种面向群体用户的内容管理和资源服务环境。作为微信公共平台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向平台上的所有用户发送消息,同时也可以接收每位用户发送来的消息,而且通过微信公共平台提供的数据访问控制接口可实现用户消息的远程读取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编程工具开发了安装在本地教师机的MCRS教师端应用,利用微信公共平台的数据访问接口获取学生发送的实时消息并在本地呈现。在数据交换的安全保障方面,通过微信公共平台提供的授权验证方式解决,即教师机端的MCRS应用通过向微信公共平台发送access_token及获取返回码的方式确定访问微信公共平台的合法性,access_token 数据包由URL+Token 的形式组成,验证成功后返回包含access_token的JSON 数据包来进一步获取数据。在实时消息呈现方面,MCRS教师机端应用通过滚动显示字幕的方式实现,即将文本消息或图形图像放置于一个透明度为100%的窗体中,并通过设置TopMost=true属性来实现窗体在屏幕的最顶层显示。这样可以确保教师在讲课时能正常使用包括幻灯片、浏览器在内的任何应用程序,同时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发送的实时消息能叠加显示在投影仪屏幕的最前端。图2展示的是MCRS系统的框架图。


图2 MCRS系统框架图


实际上,本文所探讨的MCRS本质上与当前互联网中流行的“弹幕”应用类似。“弹幕”应用起源于日本(Chen et al.,2015),在欧美地区弹幕也被称为“Live Commenting”或“Danmaku”。弹幕系统最早用于观看网络视频时发送的实时评论,这些评论与视频间有着更加严格的时间对应关系,也更能够增强视频观看者的带入感。弹幕系统本质上是在一个公众平台中向所有参与者提供虚拟的公共话语展示空间。与传统网络评论模式的不同之处是,弹幕系统更加强调实时性与沉浸感,即评论消息与评论对象间有极强的关联和互动属性。对于参与者而言,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实体”舞台上,叠加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虚拟”展示舞台,给每个人一个既能观看又能参与表演的虚拟互动空间。


MCRS系统与弹幕系统类似,同样强调真实课堂环境与虚拟化评论空间的融合。通过MCRS实现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更接近于年轻学生习惯的网络话语体系,同时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大区别。在空间上,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内容与学生评论是分离的,例如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与讨论交流区有严格区分,它们分别放置于学习框架的不同区域,因而不利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连接。而MCRS系统则直接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与学习对象叠加到一起。在时间上,传统的学习评论与学习对象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对应关系,而通过MCRS系统发送的评论消息则可以与学习对象间建立时间上的关联,即教师可以通过消息出现的时间点来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时反馈,同时各消息之间也会建立具备一定时间和内容关联的消息群,以此形式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应用MCRS系统,既保留了现有的面授教学模式,同时也通过移动技术的引入带来了课堂话语空间的虚拟化延伸。MCRS系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叠加了开放式话语展示平台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使得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融合到一起,带给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展示框架。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学生对这种开放话语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揭示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在大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三、 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实践


1.实践背景


我们设计了实验来验证MCRS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实验参加者选取本科一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共计52人,选取的课程是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过程采取基于移动网络环境的课堂实时屏幕反馈系统,学生通过扫码关注微信公共号的形式进入实时消息反馈界面,并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随时发送消息到微信公共平台中,教师机中安装的MCRS系统自动从微信公共平台中获取最新消息并同步显示到投影仪屏幕上。投影仪屏幕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平等的信息展示平台,一方面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屏幕中的实时反馈消息进行答疑或调整授课进度,另一方面对课堂中的每位师生都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讨论和协作活动中。


表1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本实验的参加者使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平台中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性(如开放授权、HTML5页面显示、位置信息服务等)使得其非常适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White et al.,2011)。表1中列出了我们对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本科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拥有且正在使用智能手机。


2.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在传统教室中进行,教室中的教师机连接了互联网与投影仪。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仅仅是教师机安装了MCRS系统,可以将学生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发送的消息实时显示在投影屏幕中,以此来获得学生的反馈并进行班级互动。课程开始前,教师会将微信公共平台访问入口的二维码显示在投影屏幕上,并提示学生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发送实时消息到教师机中,并且不对学生发送消息做强制要求,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MCRS系统。


本次实验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采用Venkatesh 等设计的问卷框架(Venkatesh et al.,2012),问卷调查项采用里克特5级度量,1是最低,5是最高。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我们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使用SmartPLS软件建立路径模型并计算结构因子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过程中选择偏最小二乘法进行验证的原因是它仅需要较小的样本量即可得出可靠的结论(Raman  et al.,2013)。


四、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下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到45份有效问卷,其中80%为女性,20%为男性。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问卷数据检验。有效性和可靠性是首要检查的重要指标,用来检验收集到的数据是否可用。同时要分析调查数据是否支持前面的假设,以及是否还有潜在的影响因素。表2列出各结构因子的统计结果,其中预期负载的均值和峰度都为最高,即学生对MCRS系统的易用性评分最高且比较集中,而使用行为的均值最低,后文对此会进一步解释。


表2 结构因子统计结果


2.信度与效度分析


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29个问卷项,通过SPSS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所有问卷项单样本t检验的显著水平都小于等于0.001;结构因子中除使用行为项的Cronbach’s Alpha值小于0.7,其他项的Cronbach’s Alpha值都大于0.7,这表明使用行为问卷项的设计存在问题,其他问卷项具有良好的信度。各结构因子的问卷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所有结构的平均萃取方差都大于0.6,复合信度都大于0.7,说明调查问卷采集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表3 测量模型的结果


表4显示了模型结构的关联效度矩阵,可以看出,对角线上粗体数字的值都高于其与其他结构因子的关联效度值,这表明研究中假设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4 结构关联矩阵


3.模型验证


表5列出了对前面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数据通过SmartPLS软件进行路径相关系数计算,可以看出,有3个研究假设(即H4、H5、H7)没有被支持,即便利条件与行为意图、便利条件与使用行为、性价比与行为意图间没有显著关联,另外预期负载对行为意图的支持力度也较低。图3是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图。


表5 假设模型的路径验证结果

图3 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图

(虚线路径为研究中不被支持的路径)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研究假设中的H4、H5和H7没有被支持,即便利条件和性价比因素对学生使用实时屏幕反馈系统没有显著支持,预期负载与行为意图的路径相关系数也较低,我们认为这正反映出本次实验中所使用移动技术的特征。基于弹幕的开放话语课堂实时屏幕反馈系统,在学生端主要通过微信发送消息,微信在当今社会的普及率和使用熟练度都非常高,并且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使用对学生并没有额外的费用支出,也就是说,学生在MCRS系统下不用考虑使用的难度和成本,因而使得这两项与行为意图的关联度较低。另外,学生在使用MCRS系统时,并不会像使用一个陌生系统那样对交互操作和用户体验有更高的要求,实际的使用过程与在微信中聊天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大部分学生甚至会忽略他们在一个特殊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这也导致了便利条件和性价比这两个因素无论是对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还是对使用行为的间接影响都是最低的。当我们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移动设备资源开展时(例如本研究中学生完全依靠他们拥有且熟悉的智能手机和APP应用),传统教学活动中需要提前准备的教学设施和相关培训,已不再是移动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而是可以像MCRS系统一样让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实现无缝衔接。


在最终生成的路径系数模型中,享乐动机和行为习惯这两个因素对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表现出较高的路径关联度,可以看出学生非常认可MCRS系统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当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与学生们日常习惯的社交平台融为一体时,一方面学生能够接受这种利用移动环境搭建的开放话语平台,另一方面当学生把他们在社交网络中的交流习惯带入课堂教学后,在提升课堂关注度和满意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课堂话语体系的改变,更多的网络交流也将出现在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中。


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在MCRS系统的协助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进度的实时反馈,也会将社群学习的特性带入课堂中,屏幕上出现的消息往往会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当有反馈消息显示到投影屏幕上时,不仅教师可以做出反馈,而且也会有很多其他同学针对这一消息发送新的反馈到投影屏幕中,这在缺乏开放话语环境的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少见的。这种形式带给学生群体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学习体验和感受,因此学生从享乐动机和行为习惯这两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


另外,我们对MCRS系统中接收消息的时间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消息的发送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最开始教师在课堂中介绍MCRS系统并将消息发送的二维码显示在投影屏幕上时,很快就迎来学生发送弹幕消息的高峰。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对开放话语课堂环境的担心,即过多的无用消息会干扰到正常上课秩序。在实际课堂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尽管课堂刚开始阶段会有大量的无用信息,但是随着教师正式开始授课,学生马上就会有意识地减少消息发送。实际上,绝大多数同学只是希望了解MCRS系统的使用并查看呈现效果,度过了最开始的兴奋期后就会回归理性,即将关注重心放到教师讲课内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尽管MCRS系统中显示的消息都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但是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中的每位学生都是相互认识的真实人物,因此还是会主动注意自己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的言行。二是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仍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其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意识,因此还是会把MCRS系统的使用重心转移到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上来。


在MCRS系统中对学生每节课发送消息的次数进行分析后发现,不同学生间的差异非常大。大部分学生发送的消息数在5条以内,只有少部分同学发送消息的次数大于10次。由于调查问卷中使用行为的问题项设置数量不合理,导致该选项选取的集中度过高,使得在实验后期进行数据分析时使用行为的信度低于预期。这一结果与社交网络的集群特性相一致,即在社交网络人群中只有少部分人倾向于大量言论,并乐于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展示自己,而大部分人更愿意保持沉默或只在他们觉得需要时才会发言。


对MCRS系统中的交流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讲课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很多弹幕消息,但是当有同学对教师讲课内容提出疑问或进行补充时,会有其他同学跟进这个问题发送消息。例如当教师提到幻灯片色彩的搭配时,会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马上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学生对MCRS系统的使用基本上是跟随教师上课的节奏开展的,同时由于社交网络特性的融入,使得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下每位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另外,由于MCRS系统是基于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的,因此通过MCRS系统显示的实时消息具有明显的网络生态特性,如利用一些网络语言或图片,往往兼具多层含义并使人忍俊不禁,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节奏。


总之,本研究验证了基于移动网络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可行性,移动平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智能手机搭建的课堂实时反馈系统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实验结果来看,在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得到普及应用的前提下,将移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利用使用者已有的操作习惯,提升使用过程中带给学习者的体验。特别是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下将社交网络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关注度和满意度。


2.建议


基于智能终端设备和社交网络平台实现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班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构建类似于MCRS系统的开放话语课堂环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网络资源。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应尽量避免带给学生额外的费用支出,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额外费用支出带来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证教育的公平。从已有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中挖掘可用资源,结合创新型教学理念,将移动网络环境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班教学条件,促进大班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第二,构建基于主流移动应用的混合云教学环境。积极拓展现有的主流移动应用,通过各平台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移动端应用向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焦虑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移动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强的特点,避免独自开发整套平台系统时可能面临的风险。利用主流移动应用平台实现的混合云教学环境,将智能终端设备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不仅能解决智能手机与教师教学相对立的问题,而且也更好地契合了移动互联时代学生的使用习惯,将更加先进的“互联网+”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第三,适应开放话语环境带来的课堂生态转型。当智能终端设备不仅仅作为简单的信息传播工具,而是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开放话语途径后,其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的影响则不仅是带来了一种新的话语发布途径,更是带来了课堂话语结构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变。在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中,教师要更加积极适应话语权开放后带给课堂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创新型移动技术带来课堂氛围的改变,积极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本研究在教学应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本研究没有在实验广度和实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例如可以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大班课堂或者在更长的教学周期中开展实验,那么就可以从更多维度观察到开放话语课堂环境对现有面授式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课堂生态和学生认知模式带来的改变。二是本研究没有聚焦于学生发送实时消息的内容,实际上无论是消息本身,还是消息集群间的潜在关联,或者是课堂上表现出的学生自律行为,都可以更好地协助我们了解学生在开放话语课堂环境中所处位置的转变,促进基于开放话语环境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三是本文中设计的MCRS系统只提供了基本的文字或图像消息发送功能,如果可以提供诸如实时投票或测验功能,将可以进一步延伸系统的适用性,满足更加多样化课堂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Aida, Y. (1994). Examination of Horwitz, Horwitz, 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2):155-168.

[2]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179-211.

[3]Chan, K., Brown, I., & Chung, I. C. B. et al. (2013). Using Students Response System via Mobile Devices in Large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lasses[A].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C]:76-81.

[4]Chang, Y., & Sperling, M. (2014). Discourse and Identity Among ESL Learners: A Case Study of a Community College ESL Classroom[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49(1):31-51.

[5]Chen, Y., Gao, Q., & Rau, P. L. P. (2015). Understanding Gratifications of Watching Danmaku Videos - Videos with Overlaid Comments[A]. Proceedings of the Cross-Cultural Design: Methods, Practice and Impact[C]:153-163.

[6]Cuseo, J. (2007). The Empirical Case against Large Class Siz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First-Year Students[J]. Journal of Faculty Development, 21(1):5-21.

[7]Hornsby, D. J., & Osman, R. (2014). M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arge Classes and Student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 67(6):711-719.

[8]Kendrick, M. (2010). Using Student Collaboration to Foster Progressive Discourse[J]. English Journal, 99(5): 85-90.

[9]Mameli, C., Mazzoni, E., & Molinari, L. (2015). Patterns of Discursive Interactions in Primary Classrooms: 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30(5):546-566.

[10]McNeill, K. L., & Pimentel, D. S. (2010). Scientific Discourse in Three Urban Classroom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Engag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rgumentation[J]. Science Education, 94(2): 203-229.

[11]Morris, M. G., Venkatesh, V., & Ackerman, P. L. (2005).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in Employee Decisions about New Technology: An Extension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52(1):69-84.

[12]Raman, A., & Don, Y. (2013). Preservic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Learning Management Software: An Application of the UTAUT2 Model[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6(7):157-164.

[13]Valls, R., & Kyriakides, L. (2013). The Power of Interactive Groups: How Diversity of Adults Volunteering in Classroom Groups Can Promote Inclusion and Success for Children of Vulnerable Minority Ethnic Popula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43(1):17-33.

[14]Venkatesh, V., Morris, M. G., & Davis, G. B. et al.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 27(3):425-478.

[15]Venkatesh, V., Thong, J. Y. L., & Xu, X. (2012).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36(1):157-178.

[16]Walshaw, M., & Anthony, G. (2008). The Teacher’s Role in Classroom Discourse: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into Mathematics Classroom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516-551.

[17]White, J., & Turner, H. (2011). Smartphone Computing in the Classroom[J].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10(2):82-86.

收稿日期 2018-03-10 责任编辑 刘选


作者简介:田嵩,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学生向往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益的教师评价
于德明: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育新理念:理想课堂三境界
快乐学习是课堂教学最佳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