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课在普通高中物理中的教学研究 ——以高一物理“6 1”教学模式为例
userphoto

2019.08.05

关注

 本文由《数字教育》授权发布

作者:齐高倩 李小娟

摘要

作为数字化教学时代的产物,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验法, 基于多媒体认知理论和参与式教学理论,结合在长垣县第一中学进行的高一物理教学实践,从微课的综述研究开始,进一步思索在“6+1”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将导入型微课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并以选修3-1 第1 章第9 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进行阐释。

关键词:微课;“6+1”;高中物理;应用

一、引言

2017 年教育部在《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国在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建设方面经过一轮大规模投入后,已经基本改变信息化资源封闭缺乏的状况。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为微课的广泛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1]。传统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主题不够突出,占用课节时间过长,忽略了与本地区教材是否配套、是否符合课改的要求等因素。而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发的情境化视频,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符合教学特点[2]。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要做到以直观形象来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针对难以完成的实验,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成微课,以便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高中物理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考纲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长垣县第一中学的“6+1” 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改的新型教育模式,课前3 分钟学生能充分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微课资源进行学习,为课上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本课题尝试将微课作为知识点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设计微课与“6+1”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探索适应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模式提出适当的建议。

二、“6+1”课堂教学模式

(一)“6+1”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6+1”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本与导学案结合、学生参与的一种高效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能力的平均水平,在课前将导学案编写出来,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学生提前进行课本预习。将课堂45 分钟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导、思、议、展、评、检。课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主动学习、集体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目标。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

(二)“6+1”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1. 知识构建不完整

“6+1”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指令明确,但是关联性不强。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去建构整个知识体系,但有时在导入和思考环节,学生因无法独立理解某些知识点,而无法完成例题训练。“6+1”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抓住时机强调知识点,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基础概念,所以多数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法产生共鸣。

2. 课堂气氛低迷

虽然在“6+1”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讨论和展示,并且这种课堂模式环环相扣,但是学生会因为导入内容不新颖、趣味性不强而对整节课丧失学习兴趣,讨论和展示环节也只能成为特定学生的舞台,做不到全员参与。同时由于课堂环节紧凑,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总结知识点内容,吸收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被课堂节奏带着走,课堂展示环节也会变为个别成绩好的学生的展示平台。

3. 学习资源匮乏

由于高中物理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能完全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比如电场、磁场、宇宙航天飞行等需要想象的知识。而学生在学校中,除教师及学习资料的二维知识内容之外,很难接触到其他形式的资源,学习资源比较匮乏。课堂模式的改革只是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资源的来源这一问题。

三、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制作成有趣的教学短视频,在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以其潜在的影响作为教学的导入和铺垫,以此保证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3]。该模型主要强调情境的导入,并在课上与微课内容相联系, 使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课程内容。具体模式见图2。

1. 课前导入(3—5 分钟)

课堂导入需要明确,时间最好控制在5 分钟以内。导无定法,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如实验课程可直接观看教学实验视频,在视频播放期间提醒学生观看的要点,必要时可暂停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主动思考,这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微课视频的导入应简短利落,视频内容直接指向教学内容,这使得之后的课堂教学顺理成章[4]。

2. 学生思考(8—15 分钟)

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迅速确定教学目标并引入教学内容。边分发课前编写的导学案边引导学生回顾刚刚视频中的主要内容,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再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填写导学案的同时,回忆课本和微视频中的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也能认识到哪些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进而在之后的课堂环节中注意听讲,弥补知识的空缺与不足。

3. 小组讨论(4—6 分钟)

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吸收微课中的知识点,在独立思考环节中加以吸收并能够运用到例题练习中。在小组讨论环节可进行培优补差,吸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理解容易的问题,多数同学可以理解例题中知识点的运用,为之后开展的环节进行铺垫,这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5]。

4. 小组展示并讲评(3—4 分钟)

微课中基础知识的铺垫、讨论环节的支撑,使得多数同学都能够理解并解决相关的简单例题,全员参与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激情,主动性更强,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5. 教师评讲(8—12 分钟)

学生讲评完之后,教师要联系微课中的内容进行知识延伸,所说的知识涵盖本节课所有的教学内容,并点明教学的重难点。

6. 课堂检测(2—3 分钟)

在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微课中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运用。

7. 练习巩固

学生不再只是一知半解地纯粹练习,对于课上未能吸收理解的内容,可在课下通过学校学习平台自行下载微课,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特征开展自主学习,以完成知识的内化[6]。

(二)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以趣为导,学生参与

依据高中物理课程内容,教师制作的微课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不能迷失方向,即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目的的关联性。新课堂模式的课前导入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而微课作为课前导入内容恰恰符合这一要求。结合教师的自身魅力,使导入具有趣味性,并且不会丧失课堂重心。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引发学生思考,同时点明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使其作为课堂的铺垫,在导入环节就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7]。

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教育为考试设置了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学生思维被训练为标准模式,但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堂模式中思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物理知识中,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思维逻辑方法也不一样。例如运动学的问题既可以从力与运动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利用功能关系分析。

3. 小组分工,合作参与

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微课与“6+1”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这个理念贯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小组分工、合作参与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8]。小组组长根据内部成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工,采取扬长避短的原则,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表达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教师再次重复过于简单的问题。

4. 探究学习,开放参与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表现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质疑探究,在此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帮助学生针对学习中的困惑进行挖掘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生成性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5. 评价学习,乐于参与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对学生有一定的鼓励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因为教师的参与,评价就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含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质疑也是在考验教师的素质水平,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再仅限于备好一节课,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课堂在教师的带动下,也会更具有激情和感染力。

四、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在长垣第一中学高一(9)班和高一(10)班进行,两班人数相同,平均成绩都处于中上等水平。笔者以选修3-1 第1 章第9 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进行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解微课在课堂中的作用,所以笔者将讨论与展示环节写在一起。高一(9)班作为实验班使用基于微课的“6+1” 课堂教学,高一(10)班作为对照班使用学校传统的 “6+1”课堂教学,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练习课的成绩反馈检验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的优势。

1. 教学设计

(1)课前导入(3 分钟)

用微课回顾平抛运动知识,在总结平抛运动定义的同时引申了类平抛运动的内容,再向学生介绍带电粒子从平行于和垂直于匀强电场这两个方向进入电场会做什么运动,让学生了解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的含义。

微课导入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帮助学生精简微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带电粒子在加速电场中的能量变化从而找出经过加速后粒子的动能,启发学生思考在偏转电场中带电粒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而产生的类平抛运动的特征。

(2)学生思考(12 分钟)

在分发导学案时阐述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偏转电场中带电粒子的平抛运动,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学生根据微课的导入和教师精简的内容开始导学案的学习,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知识点完成相应题目的练习(如图3、图4 所示)。

(3)小组讨论(5 分钟)

由于本节课涉及平抛运动和功能关系的内容,所以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小组讨论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4)小组展示并讲评(12 分钟)

小组代表分组展示,每一组负责一个题目。展示完后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学生可提问,由讲解的学生回答或教师帮助解决问题。补充总结时教师着重讲清类平抛在偏转电场中是怎样产生的,可重新播放微课,在播放至粒子的偏转运动时重申粒子的动能变化和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的关系。

(5)课堂检测(3 分钟)

课堂检测的第1 题(如图5 所示)是考查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受力后做什么运动,第2 题(如图5 所示) 是考查带电粒子穿越平行板的时间由谁决定,在讲解时又重新回到了偏转电场的类平抛运动,根据微课中生动形象的动画总结知识。

2. 教学效果分析

(1)学业成绩分析

在学生练习课检测的对比中,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但实验后实验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原因在于优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借助微课在课前对本节课重难点有了形象的认识与把握,为本节课的探究协作做好了准备;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使课堂气氛更加开放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习情况分析

由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使用微课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验班对高中物理更感兴趣,感兴趣人数由48% 上升到80%,而对照班则略有下降,这说明增加微视频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班认为学习高中物理困难或非常困难的比例由62% 下降至40%,而对照班的由实验前的56% 上升至58%。根据3— 5 题的数据显示,使用微课与“6+1”课堂结合之后, 多数同学认为微课对学习有帮助,实验班在实验后有76% 的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对自己有帮助,并有56% 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对照班则只有34% 愿意参与,这说明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展示自我。实验班有68% 的学生喜欢这种课堂模式, 可以看到使用微课的“6+1”课堂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进行独立的思考。实验班实行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的效率有明显提高,由实验前的38% 变为实验后的60%,而对照班几乎不变,这说明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微课导入确实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环节之前做好铺垫。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对实验学校“6+1”教学模式的理解,进一步思考能否将微课应用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来,经过分析得出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随后开展了对微课与“6+1”结合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提出的基于微课的“6+1”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及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明雪. 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2] 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5-18.

[3]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24-32.

[4] 周贤波. 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4):81-84,90.

[5] 焦建利.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13-14.

[6]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7):94-99.

[7] 焦建利.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13-14.

[8] 许可. 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分析[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4.

[9] 郭绍青,杨滨.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4):98-103.

作者简介:齐高倩(1996— ) , 女, 河南长垣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李小娟 (1985— ) , 女, 河南新乡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混合教学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上应多些尝试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