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破冰之旅——一位研一学生的自述
userphoto

2019.08.13

关注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最近两年一种常用的方法是“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 approach”,即让学生记录自己学术成长和完成学术任务的过程,并做阶段性的书面总结。今天分享第一篇,“学术破冰之旅——一位研一学生的自述”。
林禹宏是我去年5月招收并开始指导的一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非211、985和双一流),专四成绩64分,专八成绩70分,CSE自评感到很自信的等级为5级,硕士生入学考试笔试第一,面试一般。在我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中,专业综合能力入学时我的评定中等稍偏下。学术起点为零。
通过一年的有效指导,她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团队强有力地支持,目前完成高水平文献阅读200余篇,记录读书笔记200余页,顺利完成研一各门课程学习。与此同时,与我和团队另一成员刘珂彤(同年入学)合作完成一篇CSE自评实证研究论文。该文本人评定基本达到国内CSSCI文章水平。鉴于其时效性、调研群体的特殊性和我们不可控的因素,稿约推荐即将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因期刊级别,宇宏今年将无缘国家奖学金的评定,但我深信这为她更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禹宏对过去一年做这篇实证研究的总结。在禹宏同意下与大家分享。强烈推荐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乃至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等阅读该总结。相信各位能从禹宏的学术破冰之旅自述中到很多启发!
自评论文撰写总结
林禹宏 2019.8.12
分期
时间
进程
前期
2018.5.5-5.26
用CSE进行自评
2018.6.9
开始阅读CSE文献
2018.6.25
开始阅读CEFR文献
2018.7.23
老师提议拟定摘要,投递12月会议
2018.8.30
选题:Students’ Self-assessment and Teacher Assessment on the CSE’s Can-Do Statements;投递12月会议
2018.9.31
摘要被录用
中期
2018.10.14-10.31
问卷第1稿-第3稿
2018.11.13-11.23
数据分析
2018.11.25-11.26
制作12月会议PPT
2018.11.27-11.30
根据老师和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PPT
2018.12.1-12.2
参加12月会议
2018.12.19
会后基地汇报交流
后期
2018.1-2
重新分组,选择更佳的数据分析方法
2019.4.8
论文初稿;收到团队反馈,并进行修改
2019.4.16
论文2稿;收到团队反馈,并进行修改
2019.4.27
论文3稿;收到团队反馈,并进行修改
2019.5.19
论文4稿;收到团队反馈,并进行修改
2019.6.1
论文5稿;收到团队反馈,并进行修改
2019.6.16
论文6稿;导师单独指导,对文献综述做最后修改
2019.6.25
论文7稿,定稿
2019.7.2
确定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从去年5月到现在,已过去整整一年,这一年我始终与一个东西挂在一起——CSE,关于它的实证研究目前发表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通过这次写作,从选题、文献阅读、数据收集、分析、初稿、修改稿等等,无一不带给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看见了勇气和团队的力量,懂得了坚持的价值,也采集到了学术之路上的一些小果实。
一、前期:勇于挑战,抓住机会
2018年5月,作为辜老师的“准硕士研究生”,老师开始了对我的学术培养。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CSE进行自评,并记录自评中的思考。虽然对CSE完全不了解,但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我相信老师既然让我这样做肯定有她的道理,而且一定对之后的学习有帮助。我先在网上搜索有关CSE的信息,了解它是什么、它的价值等,然后打印纸质版进行自评。CSE有80多个表,我计划每天做8个表的自评,10天做完,但我发现每个表很长,而且我自评得比较仔细,有时一条描述语就会思考半天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所以我就每天自评3-4个表,并做相应记录,前前后后花了20天左右的时间。
我觉得通过自评发现了自己能力水平的强项与不足,还给我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方法,再加上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评价方法,所以我总体对自评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描述语很相近,自评多了会疲惫;或者有的很难做出决定,自己到底能还是不能;或者能做到某些六级描述语,而做不到四级描述语等等。
当时以上感受仅仅停留在感受,我这只学术小白完全没有意识到还可以据此来做学术。但这些东西已经在我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量表自评记录)
做完自评不久,老师布置了第二个任务:阅读CSE和CEFR的相关文献,每天一篇,读完做读书笔记。当时我从没读过英文文献,CEFR读起来很吃力,我就先读了CSE,并做读书笔记,这个期间我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论文框架,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定性是什么?定量又是什么?等等,这都为后来提供了一定基础!同时,我发现CSE缺乏实证研究。
(部分CSE阅读)
(部分CEFR阅读)
阅读期间,老师每周都会按时对我的笔记进行反馈,提出针对性意见,这帮助我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加快了我的提升。老师在点评我的不足之余,总是不忘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迷茫和懵懂的我而言,这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此外,老师不断教导我在阅读中思考,发现选题,做有价值的研究!
虽然老师提示我可以对比CSE和CEFR,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思路,加之没有外在的推力,我也没有想过选题。不过,可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机会降临了——7月老师在群里通知,12月有一个语言测试会议,要求团队成员拟定摘要。
(老师提供选题思路,并提醒投递摘要)
但是我并没有行动,心想:连摘要都只在毕业论文时写过一次,怎么可能中!接着,老师又在后面几次邮件中提到投递摘要的事情。
(老师再次提醒投递摘要)
眼看着8月30日deadline就要到了,我和珂彤心急如焚,都没有拟定摘要,然后我们就想到——不如我俩一起拟一个吧!当时我告诉了她我在自评中的困惑,然后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写一个用量表自评的实证研究。接着又考虑自评什么技能呢,我们都认为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了很大的份量,所以定了基于量表的阅读理解能力自评。因为自评特殊的主观性质,我们很想了解自评的准确性,所以打算将学生与老师的自评进行一个对比。那么,受试呢?考虑到大学老师对学生的熟悉度不够,我们将目光投向高中生。所以研究问题一基本出来了,即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自评的准确性。再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我们便想到会不会能力越高学生自评也越高呢?理清了这几个要点,珂彤就拟好了摘要,我对摘要进行了修改。把摘要发给老师后,我就急匆匆地把摘要投出去了。因为等到最后一天才拟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给我们修改,这是我们的一大过失,作为学生,没有考虑到老师每天要面对多少事情,忽略了中间的时间差,导致团队拿出去的东西不能代表最佳的水平。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开学的日子~突然有一天,我在众多垃圾邮件中惊喜地发现一封论文评审结果通知的消息,心想大概是告诉我没过吧!会议还挺负责,没有过也会发通知。点进去一看居然过了!我惊喜万分,立马跟老师分享了这一喜悦,老师告诉我和珂彤:所以一定要勇于挑战,抓住机会!机会不完全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先争取,才有准备的机会!这一份成功既来源于我们的勇气和敢于尝试,也得益于前面老师对我们进行的学术训练。只要努力做过,就一定会有收获!
(摘要录用通知)
二、中期:Learning by doing,在团队支持下成长
国庆收假后,老师一从英国回来就立马召集团队成员聚在一起汇报和交流。这是团队的第一次集中,大家首先便对我和珂彤的论文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确定在访问学者曾老师的学校收集数据,她们学校是一所复读高中,受试很特殊;问卷采用5级量表进行自评,但究竟分级选取量表,还是选择整个量表,需要哪些背景知识,问卷采用纸质还是网上问卷则有待进一步考虑。此外,老师指出:即使是高中教师,用描述语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难度也比较大,而且工作量很大。她建议收集高考成绩或者各月考英语成绩、阅读成绩作为与自评进行比较的外部标准,但也可以收集老师用描述语对全班整体学生做出的评价。我们采纳了这一意见。
(团队第一次集中记录)
接下来一周,我和珂彤一起设计了问卷,我们与团队讨论选用全部4级阅读描述语,并采用纸质问卷,因为高中生可能较少能使用手机、电脑等。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想和做之间的鸿沟,每次看别人的研究根本不会想到原来自己操作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反复复地讨论和修改。可能前一天还觉得某个方案可行,第二天就又推翻了。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各位伙伴的建议和帮助,奕霆师姐给我们指出可以细读文献,确定研究问题;曾婷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东高考英语阅读的信息,为我们细化描述语带来了很多启示;皖栋师姐提到我们的重心最好还是放在定量研究。同时,老师让我们阅读自评文献,尤其是用量表自评的文献。由于CSE发布不久,可借鉴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我们就开始读用CEFR做的自评研究,这得感谢奕霆师姐暑假分享的文献目录和文件。这是我们师门的优良传统——总是无私地分享手中的学习资源。
新的一周根据团队的反馈,我和珂彤对问卷提示语做了删改,并删掉了高考成绩这一栏信息,增加了第四部分——开放性问题。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接下来一周,我们再次优化了问卷版面,修改了专业术语的表达,减少了提示语和开放性问题的字数,这一次我们终于敲定了问卷,并在曾老师的帮助下很快收到了数据。
(曾老师告知数据收集结果)
我们拿到问卷结果后,有很多“突发状况”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比如大量中等水平学生误解了问卷最后提的问题,教师问卷中最后一个分量表——“阅读理解能力自我评价”没有删除“我”也使得教师产生了误解。这些既是经验也是教训。而学生在回答最后两个开放性问题时也比较随意,虽然这和我们的预期一致,但这一部分的数据显然是不够可靠的。好在某些回答还是提供了一些启示。这次教训说明了做pilot study的必要性。
除去开放性问题部分,描述语自评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我和珂彤立马分工将数据录入Excel,并开始进行数据分析。我们都不太懂,所以周末向皖栋师姐请教该用什么数据分析方法,具体该怎样做。在师姐的耐心帮助下,我们大致掌握了方法,但还不太熟练,所以回到寝室后又自己对着书做,做了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我们一开始把数据分析看得很神秘,心里对它充满了恐惧,但通过自己真实地体验后竟开窍了,雷蕾老师那本书上的大部分分析方法都不在怕的,果然是learning by doing啊!就像游泳,总要自己去水里扑腾几下才能掌握要领。偶尔呛一口水也是有益的!
(第一次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完的那个周末,11月25日-26日,我和珂彤带着电脑去A区办公室请老师帮我们看看数据分析是否合适,并制作会议PPT。第一天老师主要分析了我们数据的不足,并建议我们阅读反拨效应专著学习数据的呈现,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比如哪些数据值得重点阐释,哪些数据可以放在一起对比,怎样方便读者阅读等等。我们重新整理了数据后就开始制作PPT,做好后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对我们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比如模板太花哨,学术气息不强;研究标题没有体现研究问题;表格没有采取三线表形式;文档内文字太多;表达不够简化易给读者带来阅读负担;研究综述不能突出research gap等等。我们甚至还存在一些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可见语言能力也需要提升呀。虽然结合团队成员的建议对PPT进行了仔细修改,但抵达北京后,在做陈述的前一天,我们和老师一起校订时依然发现了很多小错误。老师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到极致,把自己能掌握的部分做到最好!学术需要严谨!
(部分团队成员邮件截图)
在大会中宣读了研究后,各地学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第一是要夯实理论基础,我们也发现自己对CSE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尤其对CSE从制定到实行的各个理论体系了解不够深入。第二,对于调查过程我们展示地不够具体。当时便有学者问我们是否有问卷设计与修改的记录。这教会我们要对研究做好progress report,比如问卷如何设计,如何培训受试填写问卷,如何保证受试有效地填写问卷。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说做了就可以的,而要展示出过程,这样才能说服听众。第三,研究方法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因为每条描述语都针对不同的文本,所以我们不该单单只探讨高考或者英语考试总分与各描述语的关系,最好能明确考试题型,做阅读小分与相应描述语的相关性分析。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用Rasch模型能更客观准确地分析数据。
这一切收获我觉得都离不开团队的帮助,有了他们,我们仿佛是带线的风筝,有了根,有了依靠,有了支撑。我们在团队支持下一步步成长!
三、后期:论文都是改出来的!主动推进,提升价值
时间很快,转眼就快到1月寒假了,而这期间我一直将CSE自评研究搁置在一旁,没有什么实质的新进展,这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倦怠,因为期末课程论文比较多,就不愿意再去做其他任务了。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我们,在快放假前专门抽了一个下午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讲继续拔高的价值,讲如果写论文该看哪些文献和材料,比如自评文献、高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中阅读教学文献等等。
我将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回去后就和珂彤一起搜集文献,国外主要看了TIRF上的自评文献和自己在阅读中搜集的文献,国内也零零星星收集了几篇,但是国内自评研究并不多,这正体现了我们研究的价值!这次阅读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整体浏览,我也会抽时间集中阅读论文的各个部分,比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等。我也总结了一套阅读的方法——第一次阅读时,应该大概了解这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笔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结果,而文献综述大致浏览就好。尤其要注意参考文献中有没有类似的研究,进一步阅读后可以进行对比,并列信息表。但寒假其它杂事比较多,进度并不大,大量文献阅读还是来学校做的。主要是对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了性别和能力水平的影响,也了解了如何查看数据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阐释。~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大的一个问题,保存分析数据时没有标注清楚时间和修改次数,命名也比较随意,所以导致有时候找数据时会花费较长的时间。
(寒假数据分析)
开学后我阅读了大量自评文献并做了详细笔记。这期间我再一次重新分析了数据,尤其对比了各种分组方法的数据分析结果,这一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更加仔细地给文档命名,所以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因为这学期选了肖巍老师的研究方法课,他让我们从选题、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讨论几个方面,每周做一次小组陈述,并在课堂上跟我们交流修改意见,这对我的写作和数据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老师告诉了我们标题和研究问题需要再考虑;可以从哪些方面归纳文献;由于我们有两个变量,更适合选择两因素方差分析,探讨是否存在交互影响等等。
(阅读的部分文献)
(开学数据分析)
一边按部就班地做这些事情,我一边在心里默默定下一个deadline——最迟在3月15日动笔。但由于开学课程比较紧,加之我读书比较慢,还想着一步登天,一下子做到完美,就迟迟没有开始写。每次看见新的自评文献,就找后面参考文献中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继续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思路和新方法。就这样转眼就到了4月,一是因为时间比较紧了,二是因为读的自评文献也没有特别的“新花样”,所以我就打算动笔了!
我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写的,写之前,我下载了20多篇目标期刊《课程教材教法》上关于英语阅读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文章,一方面是为了了解高中英语教学情况,为写启示积累素材,二是为了了解目标期刊的写作要求和风格,这一点很重要,雷蕾老师之前就说过:写的文章与期刊切合较高会相对更利于发文章!我先大致浏览了《课程教材教法》的整体框架,列出论文最主要的几个部分——问题的提出(该期刊偏好将引言和综述放在一起)、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语(往往包含大量关于启示的内容),然后就开始集中地阅读各个部分的写法,并记录下值得模仿的句子和可能有帮助的文献内容。此外,我还以“英语”为主题,在《课程教材教法》中搜索到了464篇文献。我按照时间顺序,浏览了100多条文献标题,发现该期刊很多文献以“......研究”为标题,前20篇文献中有9篇都是以这样的形式拟定标题的。
根据以上方面,我完成了摘要、引言和研究设计三部分,但由于一直不知道如何把讨论部分写的充分,所以3月20多号我主动与老师单独进行了交流。对于题目的拟定、第一部分的细化、研究问题的提法、研究方法部分的表述、数据的多样化呈现,老师都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之后阅读了老师与肖老师2012年《中国外语》上的文章,给我的数据阐释提供了非常大的启示!我可以仿照该研究,深入分析问卷结果,对每条描述语自评得分均值和频数做出深入解读,并依据频数结果对全国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推断。然后解读自评得分排名前几名和后几名的内容,再结合《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分析原因。所以我还阅读了较多其它期刊上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文献、课标、分析了广东的试卷构成。
终于,我在4月8日完成了论文初稿,并将它交给了老师。很快,我就收到了团队成员仔细的反馈意见。虽然自知存在很多问题,但看到大家密密麻麻的意见,我的心还是凉了一大截,非常沮丧,也意识到写中文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老师却鼓励我:第一次写都很难,只要走完这个过程就会轻松很多,写出来初稿就迈出了一大步!
我带着这份鼓舞,在4月16日完成了2稿,并很快收到了老师对论文2稿的详细反馈。从摘要到正文都反映出了自己逻辑性不足的问题,就像肖老师在课上提到的:写文章就像做菜,不是你原料用的多,做的过程很辛苦,别人就喜欢你的菜,而是你做的菜够美味才能吸引人。所以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文章的逻辑,把自己的菜做的“有色有味”。其次,语言的表述也存在啰嗦、累赘的问题,正如老师所言,只有自己写一次,经过修改。前后的对比阅读才能帮助我们提升!Learning by doing!
(老师对2稿的部分反馈)
收到2稿反馈后,我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很快收到了团队成员的3稿反馈。本以为会比之前的问题少很多,没想到一打开全是大片大片的红色,加上曾用强教授已经发了一篇高中生自评的论文。这一次,我被击倒了!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动力,所以接下来的20多天里迟迟没有跟进!
老师察觉到了我的倦怠,5月中旬老师提醒我一定要主动推进,并在一天中午,与我就自评论文进行了交流,老师建议我丰富文章阐释,查阅高中阅读的文献、自评文献的结果与讨论、大纲与课标要求等等,而且我再次阅读了巧珍师姐的文章,给了我诸多启示,所以我重新搜索了文献,广撒网,比较有关的都没有放过,将关键词扩大到了中学英语、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学生阅读态度,又收集到了20多篇文献。除了论文本身,老师还苦口婆心地给我讲了积极推动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我加强自信心,战胜自己的内心,教育我思考问题要看得更加长远。老师的一席话让我百感交集,既有感激、鼓舞,老师即使再忙心里也总惦记着我们每一个学生,规划着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还有惭愧和自责,自己总是将困难看得太大,没有勇气和坚韧。
(老师提醒推进)
这次我重拾了信心,在心中告诉自己:只要认真改,就一定会更好!然后我对论文3稿进行了较大调整。以前觉得中文是母语,写起东西来会更加顺利,但现实是逻辑、语言、内容、格式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这更加启示我在今后阅读时应该对这些方面多加留意。第一,我修改了论文标题,将重心放在了自评上。第二,我修改了文献综述的内容和逻辑,使得自评文献综述的内容更加全面、具体,也补充了最新的量表自评文献,并在文中更加明确了research gap。第三,修改了研究问题的表述方式,做到更加明确、直接。第四,详化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如高考英语成绩范围,突出学生的代表性,做到更有说服力。第五,具体问卷题项对应的纬度,方便后文的讨论。第六,增加了问卷的效度验证。第七,按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重新分为高中低组。第八,重新划分结果与讨论的版块——(一)阅读自评的有效性、(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强项与不足、(三)语言水平、性别对自评的影响。第九,在文中补充学生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描述语表格和评分具体情况。第九,采用了更加准确的数据分析方法——两因素方差分析。
改完后,我将论文4稿发给了珂彤,让她帮忙看一看存在的问题,不论是表格的呈现,文章逻辑和语言表达的精确上,她都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团队互帮互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在其中受益,也在其中成长!
老师和团队成员一如既往地对第4稿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反馈!
(老师对4稿的部分反馈)
收到4稿反馈后,我深知时间的紧迫性,赶紧修改了4稿。第5稿受到巧珍师姐和一篇较新的自评文献的启发,主要扩展了讨论部分的原因阐释,以做到内容的充实。读完上次找的20多篇关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文献后,我还根据读完获得的启发,搜索了课程设置、教材(设置、难度)、教师专业素质、高中阅读评价方法、学生阅读情感/态度/动机、阅读教学资源和学生词汇知识的文献,共12篇。浏览了上面的文献后,我提取出关键内容,对内容进行了完善。对于学生总体阅读能力的不足,我将其归因于学生阅读态度不端正和学生阅读资源的匮乏,将学生阅读策略的不足归因于教学现状、学生的阅读观念以及教材设置。并从两个方面整合了研究结论对于CSE应用、高中英语教与学及高中自评的启发意义,使内容更加紧凑、有逻辑。
改完通读时发现了参考文献在顺序、格式上的一些小错误,比如没有用冒号,忘了把年份写在后面等等。这说明在任何时候“谨慎”都不为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没问题,但其实还有很多小错误。
很快我便收到了大家对于第5稿的反馈,不仅有团队成员的支持,在老师的帮助下,语言测试课的同学也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团队对5稿的反馈)
(老师对于5稿的部分反馈)
(老师在测试群内让大家帮忙修改)
第5稿虽然比第1稿好了太多太多,但不管是逻辑还是内容都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行百步者半九十,所以此时是最不应该松懈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稿到5稿)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继续进行完善,于6月16日完成了第6稿,这次主要对摘要和文献综述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正文部分问题已不大,仅简单修改了部分表述。然后,我将第6稿发给了老师,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回复!(如下图)
(“意外”回复)
正如我给老师邮件中说的一样,如果我总是依赖老师帮我修改、指出问题,我是很难提升和进步的,所以我自己再进行了小范围修改,并主动跟老师约定时间面对面交流,看是否能够定稿。
(主动约时间)
然而,第6稿的文献综述还是存在巨大的问题,太过冗余!研究问题不突出!1页多的文献综述,老师足足看了1个小时。老师恨铁不成钢,十分失望,说到,“我已经看过几次文章了,读起来都这么吃力,这个开头如何又能吸引审稿人呢?!”我的内心也十分沮丧和低落,心想:“自己怎么就这么笨,这么不开窍呢?”但毕竟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了,我不愿意努力付之东流,便硬着头皮继续修改,并在25号完成了第7稿,我再一次主动与老师约时间交流是否能够定稿。庆幸的是这次得到了老师肯定的答案!我内心激动不已!敲定了内容,接下来就是开始根据期刊要求调整格式了。
(反复就细节问题跟老师确认)
可能一切都跟我们的想象不一样,突然一天晚上,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一个学报向她约稿,我是否愿意将研究投到这个学报试一试?我一下拿不定主意,心里觉得发表虽好,但付出了这么多,更想冲刺一下C刊。所以便询问老师的意见(如下图)。
(老师意见)
我相信老师的判断,老师便将论文提交至了《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但过了一两天我心中还是“不舍”论文,想试试《课程教材教法》,加之学报当初约的是有关高考的稿件,可能我的主题与其不符,我便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下图)。
(跟老师交流依然想尝试《课程教材教法》)
意外的是!《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接受了论文,这大概是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吧!因为虽然主题与原本要求的不一致,还是破格录用了!老师也进一步跟我交流了她让我投递《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的考虑(如下图)。
(老师的良苦用心)
最终,论文确定发表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上了。期间,主编与我就一些小问题的修改进行了交流,如参考文献,和表格格式等等,虽然修改、检查了多次,居然还是忽略了这些小细节,这再一次说明了我在细致上的欠缺!Learning by do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份详细的科研课题申报书写方法,为教师申报课题提供脚手架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如何改变论文表达“口语化”的现状?
对话“总裁教授”陈春花 | 从事管理学研究必备的修养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些事!
科学研究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