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可改善腹部手术患者呼吸功能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你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腹部术后伤口的影响你知道吗?来自欧洲的一项研究或许对正在犯愁于病人腹部伤口愈合不良的你有些帮助。


  而不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关研究结果于2013年6月发表在《麻醉学》杂志上。

  有明确的试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对于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具有加重或引发肺损伤的可能性。两项回顾性的研究和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低潮气量对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但无肺损伤的患者是有益的。大潮气量可能会使非损伤的肺过度膨胀,尤其是非重力依赖区肺组织。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已表明,低潮气量可能使因手术需要短期机械通气的患者获益。

  另外,0 cmH2O 呼气末正压(ZEEP)或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可促使肺不张的发生。术中PEEP和低潮气量通气(也就是所谓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预防肺损害和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的作用还未被确定。此研究的目的即为确定开腹手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mCPIS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该研究属于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试验。研究纳入接受持续2 h以上择期开腹手术的56例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9 mL/kg 理想体重(IBW)潮气量和ZEEP通气或7 mL/kg IBW潮气量、10 cmH2O PEEP、肺复张(RM)通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术后1、3、5 d,评估患者的mCPIS、气体交换及肺功能情况。

  研究假设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预防术后肺部和肺外并发症。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术后mCPIS的改变,次要终点为动脉氧合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检测,RM和麻醉期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研究的主要终点数据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为,与术前相比,术后1 d标准通气策略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患者的mCPIS均明显升高;而相比于标准通气策略组,术后1 d和3 d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患者的mCPIS较低。相比于术前,术后1 d和3 d标准通气策略组患者的动脉氧合、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直至术后5 d,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均显示较好的肺功能;术后1、3、5 d,相比于标准通气策略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较高。

  术中RM期间,8例患者的动脉收缩压低于90 mm Hg,持续时间超过3 min;2例患者的心率低于60次/min。另外,术后1 d标准通气策略组患者的肺部并发症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高(7/26对1/27,P=0.024),但在术后2、3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 d和3 d,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患者胸部X线摄影检查改变较小。术后28 d,两组患者的住院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42)。

  研究者认为,麻醉期间低潮气量、PEEP、RM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明显改善接受腹部非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可改善开腹手术术后前5 d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术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对于改善麻醉和手术转归具有较大意义。另外,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该研究未区分低潮气量和高水平PEEP通气的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卫东教授:围术期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专题
如何对非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1)
浅谈肥胖患者术中通气设置与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醉翁之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系列之一:肺保护性通气复合肺泡复张策略对心脏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进阶版来了!赶快收藏!
冯艺教授:胸科手术麻醉与镇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