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悉肠息肉


你是否还在为肠镜报告上的“息肉”担惊受怕?你是否还在疑惑这个“息肉”到底是什么?是肿瘤吗?需要治疗吗?今天这篇文章就带我们走进肠道息肉,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肠道息肉神秘的面纱。


作者:练磊医生

来源:“练磊医生”微信公众号


  首先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呢?平常已经很注意规律的饮食了,还会长息肉吗?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息肉恶变成为癌需要多久?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Morson在1976年发表的腺瘤到癌发展理论认为,这个时间约为10年。但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从腺瘤向癌转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 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大肠粘膜细胞中癌基因(如APC 基因、K-ras基因等)与抑癌基因多种突变的累积形成了病理改变的生物学基础。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


  扁平息肉


  指平坦或轻微隆起于大肠黏膜表面的腺瘤,其腺瘤成分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的两倍。据研究报道,扁平腺瘤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的比例超过一般的隆起性息肉。故一般认为,扁平腺瘤是易癌变的腺瘤类型。p53和p21在扁平腺瘤中的异常表达情况,提示大肠小扁平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大肠息肉样腺瘤有较大区别。大肠息肉样腺瘤体积越大, 其恶性趋势越明显。但扁平腺瘤有可能在早期即可恶变成为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结肠侧向发育型息肉(LST)


  指源于结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 极少侵犯肠壁深层, 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 亦称匍行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生长初期因其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 黏膜表面只可见稍充血、粗糙或小颗粒状隆起, 故内镜下常易漏诊。但用靛胭脂或美蓝黏膜染色后可有助提高诊断率。有动态研究表明,其良性病变可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故早期诊断并治疗LST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这张图里有两个息肉,您都看到了吗?


  那么,如果发现了息肉,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总结:


  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咨询你的医生,询问需不需要活检,需不需要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当然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息肉到底严不严重? 癌变的可能性有多大?
爱看
肠镜发现息肉,病理报告看不懂?
前年肠镜没事,今年就查出结肠癌!肠镜究竟多久做一次保险?
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健康百科】肠息肉离癌有多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