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思】取消论文指标,职称评价就不变态了吗?


作者:王建秀

来源:奇点


  医生评职称不用写论文,是该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7月7日,湖北省对医生职称评审方式进行了改革,医生的副高级职称评审将分为两个类型:临床为主型和临床科研并重型,改革将在荆州市、宜昌市进行试点。湖北省职改办解释说,改革可以总结为“一增一减”。“增”是指凡有利于临床一线的指标,均有增加。如门诊量、急诊量、手术量、一线坐诊、值班情况,病人病案实例、手术记录单等,以及所在团队收治病人情况、投诉情况、本人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等。“减”就是减少论文的数量,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强调论文的质量和论文与专业岗位的匹配度。


  的确有不少医生非常痛恨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湖北省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直接,医生不是不想搞科研、发论文么?可以,那就用临床一线的指标来考核。增加门诊量、手术量等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都是临床反映效率的,也就是用医生干了多少活儿来衡量临床水平。


  但这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悖论!


  首先我们看究竟是哪个机构在为医生评职称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医生职称评审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厅或人事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织完成,前者负责组织考试、颁发证书(人事部盖印),后者负责报名、资格审核、核发考试成绩等工作。所以,在医生的职称证书上,大家都会看到人事部大大的章印。而平常,很少有人在乎这些细节。我们看到这种职称评价既不是由行业协会评价,也不是由患者和市场评价的,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组织和考评的。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完全行政化的评价体系。


  既然如此,降低论文权重、提升临床指标的改革就能使评价变得更公平吗?其实还是同样的专家们评审,唯一不同的方式只是考核指标变了,从A到B,规则变了,裁判没变!如果再细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考核指标与工作量有关系,能反映医生工作的效率,却与工作质量和临床水平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此改革之后,医生们以后恐怕不会抱怨科研和发论文了,而是叫苦不迭地说:“哎呦累死了,自从职称评审改了后,我的临床工作量加大了!”


  写到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职称的问题关键不是在要不要写论文上,而是在于谁有能力公正地评价医生能力。


  然而现在,医生职称评审等级森严,按资排辈,一般需要5年才能晋升下一个高级职称。卫生类职称分这5级:初级士(医士、护士、药士、技士),初级师(医师、护师、药师、技师),中级(主治医师、主管医师、主管护师、主管药师、主管技师),副高级(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副主任药师、副主任技师),正高级(主任医师、主任护师、主任药师、主任技师)。


  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经过实习和住院医师阶段后,考取医师执业证书,就变成了最普通的合法医师。成为合法医师5年后,通过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就可以成为主治医师了,大家只需要考试拿证即可。成为主治医师5年以后,医生才能考取副主任医师,并需要在主治医师阶段发表2篇论文,达到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要求。成为副主任医师5年后,才能申请主任医师。这两个高级职称,不仅需要考试,还要接受评审委员会评审。所以总结下来,职称评审的关键词是:考试、年限、论文,英语、计算机,高级职称还要接受评审。这些指标既不能证明医生的医学水平,又不是患者和市场的评价意见。用此来评定医生临床能力,你信吗?想想吧–一个和医生临床业务毫无关系的评审委员会,怎么就能判断和评价医生的临床水平呢?他们能代表患者吗?不能。他们能代表同行吗?不能。他们能代表市场吗?不能。


  事实上,这种行政化的评价离医生的临床水平很远。笔者就职称问题问过很多医生,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哪个级别,只关心是否和工资挂钩,但并不关心和职称的细节。对很多医生来说,这只是按资排辈,迟早发生的事情。高级职称评审的时候,甚至和编制等比例有一定挂钩,想想也是十分好笑。这种评价也离患者很远,正常来讲,医生的临床水平应该由患者和市场认可,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最自然的,但现在的评价体系只有行政部门参与,通过职业考试、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替患者和市场做了决策。


  评价体系行政化的后果就是,把医生捆绑在了体制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失去了职称上升通道,很多医生不愿意加入民营医院,后来为了促进社会资本发展,加上社会呼吁,民营医院职称评审资格才慢慢和公立医院同等。另外,职称高低也成了人们评价好医生的标准。一说到好医生,人们一定会先说某某医院,再说某某医生是专家级别,主任医师。说到底,职称评审既替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做了决定,又替患者和市场做了决定,手伸得太长了。


  更讽刺策是,职称评审其实是对整个医学教育质量的否定。医疗服务领域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对医生进行职称划分,它们也不用职称来证明医生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都是如此。比如,经过12年~17年医学专业训练后,美国的主治医师就代表了权威医学专家,拥有终身独立的行医执照,拥有独立处方权与处置权。所以,在美国一提到主治医师,就会认为他是这个领域的医学专家了,并无正副主任之分。医院科主任只是对科室进行行政管理,并无干涉临床的行政权力,这种行政头衔随医疗机构的变化而变化。


  既然职称那么不合理,为什么不取消呢?因为难啊,首先主任医师肯定不会答应,因为这是他们在体制内外身份的象征;年轻医生获取也不答应,都不评职称了,工作还有什么奔头!最后,参与评审的政府机构也不答应,因为这是权力嘛。


  所以,说到最后,职称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重科研还是重临床,而是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谁来评价医生。如果评价主体依旧是行政主管部门,无论怎么评,效果换汤不换药。我们只能美好地幻想一下,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继续,大量医生跳出体制执业,职称的影响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市场自然会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价值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做科研上黑榜,论文伤了多少医生? 医学界微信版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三者有什么区别?
请问看病找主任医生好还是副主任医生好?
【独家】看病找副主任医师的几个理由
做1000台手术抵不过1篇SCI,医生该不该写论文?
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谁的级别和医术高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