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湖公园——长春的深呼吸

文 | 于建青

选自《志说吉林风物》





    


要论闲适,除了晋人的风流随性,再就是宋代文人的散淡清逸。

消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论你的人生多么惊世骇俗,垂暮之年,大都会归于平静,要么回归故里,寄情山水,要么像“苏门四学子”晁补之那样,专门买块池塘,栽上杨柳,饲些鹭鸥,且歌且舞地欢醉。

现成的湖光柳色都市里也有,像长春的南湖公园,人们茶余饭后到这里走走,观芙蓉出水,伫立桥头目送归鸿,任凭再杂芜的情绪想必也会被调理得熨帖和顺当了。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记得很多很多年前,曾在南湖的丁香树下拍过一张照片,暮春的丁香花开得风姿绰约,树下人来人往,许多人拿着傻瓜相机争相拍照。那时候南湖的门前没有这么多车,公园里也没有这么多老人。转眼间一切都变了,回想起来,仿佛丢失了什么。

在不断膨胀的都市里,公园越建越多,但似乎又与我们离得越来越远,究竟是什么绊住了我们的脚步没有人说得清。年复一年,南湖里依旧云卷云舒,岸边的杨柳依旧春绿秋黄,可是早年经常在岸边散步的年轻人却再也找不到了。

也许,他们仍然在这座城市,偶尔还会到南湖这里,也许他们有的带着与南湖的青春记忆远走他乡,为理想奔波,直到某一天翻开相册,突然看到学生时的合照,不由想起南湖,以及那个时候躁动的心事。

在80多个春秋里,南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从沦陷到光复,14年的阴云遮住了她的笑容和美貌,也夺走了原本属于这里的安宁。但历史会告诉你,有些东西武力是拿不走的,比如这个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和平的信念。


  大暑之季,天热到了极点,身上总是黏着湿漉漉的汗液,即使在东北这片多寒之地此季也会有那么一阵子溽热难耐。


  雨是这个季节的常客,一场不大不小的急雨很快就能将燃烧的热浪扑灭,但雨后的阳光似乎更灼烫,除了空调,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寻一片带水的荫凉,清风送爽,林雀啁啾,虫歌蝉鸣,此时碧湖泛舟当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对于都市来说,水自然是消夏的主角,而宽阔的水域无疑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而水的四周,一定少不了茂密的林木与花草相伴,曲径蜿蜒处,连石隙里都嵌满芬芳,这样的去处,长春市民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南湖公园。


  一直以来,“南湖”就是百姓口中最美丽的地方,早年还没有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没有北湖和众多的湿地公园,能划开船的地方也就南湖这里了。有外地的亲戚朋友到长春来,若有空闲,一定会陪伴去南湖逛逛。如今还有很多人珍藏着早年在南湖拍的黑白照片,而当年镜头里的年轻人现在多半已是双鬓染霜。


  无论南湖的游船还是老人记忆里的垂虹桥,都让人对这里的水生出一种依恋,而近些年临湖辟出的荷塘,已然成为南湖的新亮点。从新荷才露尖角,到“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赏荷者始终络绎不绝,这方青绿也引来无数画师和摄影家,他们在用艺术的方式留住这稍纵即逝的美丽。


南湖的四时景致


  东北气候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分別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象,很多人习惯了这样的气候环境,一旦迁移到南方多少会有些不适。有人说长春的春天是被风刮来的,一场一场的大风拼命摇晃着干枯的树枝,直到将它们一一摇醒,枝头钻出淡淡的鹅黄,可谓“老树着花无丑枝”,一夜春雨,绿茵遍地。


  有时这风也会裹些黄沙,女人上街头上还要蒙一块丝巾,但这样的风沙天很快就会过去,毕竟春到人间草木知,待杨柳舒展身姿染绿半座城,风的使命也算完成了。


  踏青是都市人的休闲方式。春天南湖的景致最适合三五好友结伴而行,漫步湖畔,垂柳新叶初发,婆娑得像美人的青丝,不时抚在脸上,痒得心醉。风从湖心一圈一圈漾开,卷起层层涟漪,有如一匹徐徐展开的绸缎。


  尽管水上还残存些许寒气,划船还不是时节,但湖水却深得像块老玉,衬得天高云淡。临湖伫立,倒是容易生出对镜理云鬓的诗意来,毕竟眼前的春色浓淡相宜,最适流连。


  春天的身影尚在徘徊,夏的脚步便急匆匆赶到。当热浪自南而来席卷了全城,人们对水的向往便十分迫切。用不着靠近南湖的水边,只要走到浓密的树荫下,浑身就会顿觉清爽了大半。


  烈日下,如能驾一叶小船一边领略凉风从脚下一直涌遍全身的感觉,一边饱览远处曲桥亭阁与湖光林荫的美景,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西子湖畔游园无非如此。此时荷塘里莲蕾含苞,柳岸月季、串红、四季梅萦绕,处处是赏不尽的美景。


  游泳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健身活动,即使在各式游船珍珠般洒满湖而的深处,也会遇到许多浪里白条,他们当中不乏古稀长者,有的可能都是拿过大奖的健将。为了避免发生危险,管理部门特意在湖的东南角上辟出一方不小的水而,专门作为游泳区,那里的游客最为密集。


  秋天总是给人留下太多欲说还休的怀念。对于南湖周围高校里的学子,当白桦林的树叶金黄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跑到南湖西面的树林里拍照留念,让南湖里的树见证他们的青春,珍藏他们与这座城市短暂而美好的相遇。


  有一批人专门画南湖的四季,每天用自行车驮着画夹,一画就是一整天。当然相机更不用说,摄影展上的很多获奖作品都出自这里,一花一叶一缕风一颦笑,都可以成为一道绝妙的风景其实秋天的南湖,特别有种老树轻烟、落日长霞的惆怅。


  繁华退尽,就到了苍茫大地一片白的寒冬,冰嬉又成了这里的主流,不管多冷的天,冰上起舞是北方人最热衷的运动。数九寒天,南湖上的冰已是三尺有余,偌大一块冰场,市民到这里以健身的方式延续着夏天里的热闹。


  另外还有一些着滑冰服的少年疾驰在冰上,多半是体育学校速滑队的学生,他们每天到这里训练,许多冰上运动项目的奖牌都是在南湖上打磨出来的。


长春城域水系


  长春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平均海拔为250米~350米之间,因雨水冲积形成了诸多沟壑,雨量多则泛滥成河,少时干涸断流,难成固定水系:据《长春县志》载:“新立城以下诸河,皆患狭浅,流涸无常,惟小河沿子河常年不涸。”一旦遇到连降暴雨,则山水骤发,沟浍皆盈,贻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


  建城之初的县境之内主要有三条水系,流贯县城中心的伊通河,蜿蜒于西的新开河和纵绕于东的雾开河。诸河沿途又有无数细流汇入,枝蔓纵横, 最后水盘积聚而成壮阔江河。


  长春地貌以台地平原为主,早年人们聚沟而成一个个村屯,并沿沟修建出入小道,后渐成车马行走的大道,逐步发展成宽庄、城镇。


  从遗留下来的许多地名就可印证,以“河”“沟”“泡”为名的村屯多与地貌相关,比如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驿马河、富余河、干务海河……黑鱼泡、月牙泡、狐狸洞泡、洼中高泡、莲花泡等。


  有些河沟两岸会种植一些树木,形成类似于今天湿地公园的景观带,比如杏花村,有的则筑坝而成宽阔的水而,南湖即是如此。


  县境三大河流中伊通河水量尤其充足,纵贯县境,蜿蜒二百余里,“实长邑第一大水也”。平时水浅时尚有一米多深,每至春季跑桃花水汛或淫雨连绵,就会泛滥一二里远,沿岸房屋及田地常被淹没。而新立城以下诸河皆因狭浅流涸无常,唯有小河沿子河保持常年流水。


  别看这些平时深不盈尺、宽不及步的细小水流,一旦遇到滂沱大雨,便会山水骤发,桥圮堤崩,严重危害百姓生活。


  新开河源出伊通县西北,流经长春西部,由西南斜贯东北,成一半圆形,曲折二百余里入伊通河。雾开河又名乌海河,源出双阳县,北流至东卡伦镇, 由街东南折而东北,至尹家窝堡东首入德惠县界,流贯县境约百余里。


  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都属于无泉之水,春夏阴雨连绵时才会盈浍成流,到了冬季则完全干涸,三沟最后皆汇入伊通河,其中三道沟为最长,可达六七十里。


  兴隆沟源出乡五区田家油房西北岭下,东流经魏家窝堡、兴隆沟、老虎沟、阎家馆子、朱家大屯至县城永安门外,同样流入伊通河内,长十余里。作为伊通河上的一条支流,兴隆沟原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经拦截筑坝,聚水成湖,最后成为南湖的主要水源。


  今天我们所见水量充盈的南湖,早已不是一条兴隆沟所能积满。有人说南湖大桥附近还有几个泉眼,但出水量不大。除收集降水,还需通过输水管道从新立城水库调水,这个数量也因每年降雨量多寡均有不同。


日本《大新京都市计划》与“黄龙公园”



  20世纪30年代初,南湖周围还是一片农田和菜地,附近分布几个零散的村落,包括兴隆沟村(今延安大街宾馆院内),袁家窝堡(今南湖宾馆院内),西袁家窝堡(今南湖宾馆西南),丁家窝堡(今南湖大路西段路南)。这些村落之间有两条河沟分別向西向东和自南向北流淌,在今工农大路西侧汇流成河,名曰“兴隆沟”,后流经现在的动植物公园和永安桥注入伊通河。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长春更名为“新京”,作为“国都”,日本人很快着手城市规划设计。同年11月,在关东军参谋长小肌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的主持下,出台了一份《大新京都市计划》。据说当时没有一个中国人看过这份计划,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但这份计划却让日本人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借鉴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模式和英国学者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控制区域为200平方公里,实际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并按照50万的城市人口规模规划建设。城市风格接近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以大同广场(现人民广场)为中心,纵向以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现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新街区。


  道路系统设计采取直角交叉与方格网相结合,设置了环岛式广场。主要街路照明电信线路采用地下电缆,并在规划建筑管理制定了一整套法规,对用地规模、地上地下建设程序、建筑高度、立而造型及退出红线宽度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按照规划方案,日本人设想依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截流伊通河上游的几条小支流,筑坝成湖,修一座公园。实行分流制排水,将雨水贮存于人工湖里,污水排入伊通河。平时作为公园的湖面,战时又可作备用水源。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在西公园(现胜利公园)里挖了好几口大井,同样作为水源之用。显然,他们已经在精心谋划将这里变为殖民地的具体步骤了。


  工程很快全面铺开,他们先将兴隆沟水域拦截,建了一座库容容量约250万立方米、水面达96.8万立方米的人工水库,同时在今工农大路、延安大街 和南湖大路南北建造了一座而积达222万平方米的公园。


  1937年7月,在今工农大路以西修筑起高10米、长800米的拦河堤坝,形成了一个人工湖,初步有了公园的雏形。


  这个公园与当时的伪满新皇宫(今地质宫)、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成南北轴线,因有“皇家公园”的意味,故命名为“黄龙公园”。后来日本人又在南湖大路南侧建起了一座苗圃,大规模在公园内栽种树木,同时修筑了木质的跨湖大桥,因形似长虹卧波取名“垂虹桥”。


  到了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导致日本财力紧张,城市建设的脚步也随之放慢。直至1945年伪满洲国垮台,《大新京都市计划》随之半途而废。


  如今的南湖公园总面积为222公顷,园内人工湖面积93公顷,成为仅次于北京颐和园和南京玄武湖的全国第三大市区内综合公园。2009年,长春市政府以“黄龙公园旧址”名称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解放纪念碑


  城市景观的空间艺术造型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思想,尤其是大尺度的景观,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如果还能让人抚今追昔,感悟历史行进的脚步,也许这个建筑就有了灵魂。矗立于南湖公园北门的长春解放纪念碑正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除了建筑所承载的纪念意义,建筑本身良好的比例和尺度,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从美学角度,堪称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据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陈学魁讲,沦陷时期,日本人曾计划在长春解放纪念碑的位置修建宣诏纪念塔,规划设计均已完成,并已在那里下好地基,未建长春解放纪念碑时他还去看过,但这一工程随着日本的战败被迫中断。


  长春曾是一座饱受外敌蹂躏的城市,自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撤退,十余年间无数抗日志士为国捐躯。


  日本战败后苏联红军进驻长春,实行军事管制。1946年,在国民党外交攻势和美英等国压力下,苏联政府被迫同意将长春移交给国民党政府,随即从长春撤出。


  为解放长春,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四天四夜的激烈战斗,最终以伤亡1500余人的代价夺取了这座拥有80多万人口的城市。但国民党不甘败退,再次调集兵力进攻长春。面对强敌,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长春市区,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长春再为国民党军队占领。


  1948年6月2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切断城内守敌与沈阳、锦州的陆路联系后,使长春陷入孤立。此时围城大军兵临长春城下,数十万二线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积极配合,在长春城外方圆50公里的广阔地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锁区,揭开了“久困长围”的战幕。


  在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的强大攻势下,长春守敌不断向解放军投诚,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35万人放下武器。1948年10月19日,随着驻守长春西城区国民党新七军的投降,长春获得了和平解放。


  长春解放纪念碑位于南湖公园北门入口处,1988年,正值长春解放40周年,长春市人代会九届一次会议通过议案,为纪念为解放长春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决定修建解放长春纪念碑,当年10月18日纪念碑正式落成。


  纪念碑整体建筑由主体、台基、浮雕墙及台阶组成。碑体高30.39米,台基南面中央位置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了3米高、22米宽的浮雕墙,两侧砌有11米宽的台阶。基座分上、下两层,分别为边长10.18和19.48米的正方形,取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的时间数字。


  整体造型呈“门”字形,正而镌刻有老一辈革命家彭真同志题写的“长春解放纪念碑”碑名,背面刻有长春市政府所作碑文:“向为解放长春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为解放长春、建设长春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990年,长春解放纪念碑被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上的桥


  如果从空中俯瞰南湖公园,全貌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哑铃,青林碧波,宛如江南水乡。南湖公园水面上大大小小的桥共有5座,形态各异,又相互辉映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条水上走廊。




  垂虹桥(现南湖大桥)建于1938年,当时是一座木质的跨湖大桥,194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长春的进攻,放火将其烧毁。1979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在此处重新修建了一条现代化的水泥大桥,取名“南湖大桥”。 近些年又在桥上安装了七彩灯线,夜幕降临,七彩光束连在一起,形成彩色水流效果,仿佛垂落于水上的一道道彩虹,绚丽多姿。


  凌碧桥是建在“春堤”上的一座三孔拱桥。在南湖的西南方向有一块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湖面,名曰“小西湖”,景色奇佳,此处是按照杭州西湖实景建造设计的,在大湖与小湖之间有一条217米的长堤,是为“春堤”,堤的两侧栽植了垂柳、草坪和各种花卉,并设有形态奇特的景石。


  小西湖里种植了成片的睡莲,盛夏时节,睡莲青盘似的叶子与藕荷色的莲花浮在水面,成为游人赏荷的一大景观。


  荷花池面积近4公顷,是市内最大的荷花观赏地,池里种植了十余万株 “古荷花”。七八月份,肥厚的荷叶将池水完全盖住,亭亭的荷花次第顶开水面,嫣然舒蕾,不待尽情绽放,岸边一架架摄影机早已经调好了焦距,佳人仙子尽在画中。


  四亭桥更具江南风情,位于平桥南侧、湖心小岛北面,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南湖的标志性建筑。全桥由端桥和亭桥组成,长度为101米,总面积527平方米。


  据附近老人们回忆,20世纪50年代,这里只是一座木质的九曲桥,桥面也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桥形很特别,弯弯曲曲九道弯。后因存在安全隐患对其进行了修缮,桥面用水泥板加固。到了1973年市政府将其改造成四亭桥。


  四亭桥又称南湖风雨四亭,设计者名叫阎环,1926年生于长春,1945年于长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抗战胜利后又于长春大学攻读文学,1949年毕业 于国立长内师范学院美术系。先后执教于吉林轻工业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曾任造园艺术设计工程师,“文革”后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擅长透视学研究及工艺美术设计,尤长建造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


  就在四亭桥以西,有一座短而高的石拱桥,游人从一侧拾级而上,站在高高的桥上,可尽览北面碧绿的荷塘与南面潋滟波光,拍照或闲步,都令人流连不已。


  史料记载,1971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曾到过长春南湖公园游园,长春南湖公园管理处尚保留一段当时的视频。视频虽然没有完整记录下亲王游玩南湖的场景,但是却有一张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手拿鲜花向周围人群致意的清晰画面。当时亲王正坐在一艘游船上,船看上去很豪华,长春市民不停地向他问好,而亲王也不停地回应这些市民,场而热烈而友好。


诗意白桦林


  东北的白桦树大都长在大森林里,挺拔银白的树干与秋季金黄的树叶,总是能让人们联想到一些美丽的故事背景,联想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


  新中国成立后,南湖公园在规划设计时以“西部补绿、东部治水”为基本思路,将公园划分出五大区域景观,其中西部主要为林区,南部为特有的白桦林自然生态区。




  3000年前的“桦树皮文化”是北方古代民族鲜卑、契丹、女真创造的人类文明,在北方诸多民族中,至今仍保留使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具的习俗。


  白桦属于桦木科桦木属,为落叶乔木,产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也有一部分。白桦树高可达27米,树皮呈灰白色,成层剥裂,易燃,早年长白山区的居民野外采集时常剥桦树皮引火烧饭。


  春天的时候,树上的叶子还没长出来,花就开了,一穗穗像挂在树上的风铃。叶为单叶互生,叶子边缘有锯齿,轻薄灵动。


  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当一场大火烧毁整个森林之后,率先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大片的白桦林在通往长白山的路旁随处可见。除了木材本身具有制作器具和建筑的多种用途外,人们还赋予它一些精神气质,比如坚强、高傲、诗意、俊美等。


  在长白山西坡通往天池的路上,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天然形成的松树与白桦相伴而生,两相依偎,宛如情侣,人们称其为“松桦恋”,在十几公里的林带上比比皆是。


  俄罗斯更是将白桦树视为国树,作为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


  南湖公园的白桦树林占地约2公顷,是长春市区内唯一一处大面积白桦林观赏区。这片树林种植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仅栽植桦树1200余株,如今树龄已达七十余年,进入树木老龄期。2003年,公园又先后补植近千株白桦,形成了老幼更替的循环状态。


  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按植物生长的原始生态,保留了树木的自然分布和形体,未作任何修剪和雕琢,所以更吸引那些崇尚自然的市民,尤其是艺术爱好者,经常把这里当作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或美术创作基地。


  摄影师们更是向往,许多人几乎常年泡在这里,到南湖寻找美,也成为一些退休老人最执着的精神追求。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春市区的沟渠
鲜为人知的长春老公园
长春市区沟渠考
长春市139个公园名单来啦!快收藏
长春28个春游好去处!放风筝、爬山、徒步、赏花想怎么嗨都行!
伊通河中段将设3区5岛10公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