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达山口述文化——曾经的大井沿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


  几十年前哈达山下的后苇子沟屯,东西头各有一口大井。至于这两口井究竟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至少也有几百年了吧!


  在我们这一代人刚懂事儿时,后苇子沟的人们都要靠这两口井解决吃水的问题。所以那时的人们人人都爱护这两口井。


  在那个年代,家家都是挑水吃。每家都有一根挑水的扁担和一对水筲。扁担多数都是山榆木或柞木做的,但以榆木为多。扁担的钩子有用麻绳连接的。多数的钩子是铁制的,但我们也看见过有用树丫子做的钩子,但很少见。至于水筲,那时用木头水筲的已经很少了,多数都是铁水筲,以方形的为多,圆形的较少。


  木水筲是用十几条板子拼接成圆桶,圆桶的梁是弓形的木头做的。后来逐渐被铁水筲所取替。


  我们西头的这口井,深三丈有余,井水清澈甘淳。安辘轳的架子是当年拆大庙时挪过来的庙旗杆石座,由花岗岩石头做成的。高约150厘米,宽40多厘米,厚度有十几厘米吧。埋在地下的部分比露在上边的略宽略厚,所以非常牢固,谁也摇不动。


  那时往上提水用的是柳条编的柳罐,底部不是平的,不用时只好挂起来。编柳罐的经绳是麻纺的,所以容易腐烂,不是太结实,每年要换好几个。


  井的四周是用板做的框,叫井鏊木。在汉语字典查不到该用哪个字,或许是满语吧!


  井鏊木是用一寸多厚的柞木板做的,用大头榫把四块板连成方框,然后一层层摞起来。层与层之间有木头销子使之不错位,从井底一直摞到地面,井口要高出地面约40厘米,略高于水筲。这样便于将柳罐里的水倒入水筲里。井口两侧地面各放一块木板,是放水筲用的,叫井台。


  井绳多以麻绳为主,麻绳时间久了容易磨断,一旦断了就把柳罐掉到井里了。于是就要准备一个三个爪的挠子,捞柳罐时用。


  提起捞柳罐,是个很有趣的事。别看井口只有不到一米见方,可是柳罐掉到井底后是很不容易捞上来的。也许是因为柳罐的底子是圆形的缘故吧!捞柳罐的人要有经验,靠感觉摸索出柳罐所在的位置,并要摸索出柳罐的口朝哪边。然后才知道让这三齿挠子从哪边下去,然后往哪边使劲,才能勾住柳罐。


  假如那些有经验的人不在家出门了,其他人有时一天也捞不上来这只柳罐。没办法,大家只好在河边挖个临时的泉眼挑水了。后来为了减少柳罐掉井的麻烦,便改用比较结实的铁链子做井绳。


  往上摇柳罐的辘轳是一个一尺多粗的圆木磙,大约有70厘米长,中间凿一个洞套在辘轳杆儿上,安一个带折弯的辘轳把儿。然后将井绳固定在辘轳的一头的旁侧。


  井口的四周要垫得比地面高出一米多,被称之为井沿,以防止地上的水流入井中污染了井水。


  到了冬季,由于打水时每次都会有部分水遗漏到水筲外边,顺着井沿向四周蔓延,天长日久逐渐地结成了厚厚的冰层。由于井沿与地面的落差,这冰层便形成了一定的坡度,于是这井沿便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第一,有坡度的冰井沿,有利于小孩子们放坡。放坡是东北农村的一种游戏,就是在冬天,人们利用有坡度的雪地或冰面,让爬犁自动往下滑,人坐在爬犁上觉得很好玩。孩子们在冰井沿上放坡,给家长们增添了不少担心。一是担心孩子们玩起来耽误学习;二是,担心孩子们不小心掉到井里去。所以到了冬天家家都要看管着自己的孩子,不让上大井沿,即便去玩也要有大人在旁边照顾着。


  第二,小孩在大井沿放爬犁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一只爬犁上坐着好几个小孩儿。一旦操作不当翻个儿了,这些孩子便向哪边滚的都有,引起了大人们哄堂大笑,还有的摔得直哭,太有意思了。


  据《满族大辞典》记载,这放坡和打跐溜滑还是满族人的一种儿童游戏呢!


  第三,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满族人有轱辘冰的习俗。特别是正月十五晚上,趁着月光,妇女、儿童们在大井沿倒地翻滚,从坡上滚到坡下,称之

为“脱晦气”。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轱辘冰,轱辘冰,不腰疼,不腿疼……”等等。并以碎冰块含在口中,回家时以所带冰块敬家中老人。有口含冰块玩嘎拉哈的,有口含冰块包饺子的等等。欢笑玩耍至深夜方休。如家中有大龄未婚者,还要在轱辘冰回来后,其父母故意让其摇动荤油坛子,称为动大荤,取其谐音,寓之当年能成亲。


  冬天大井沿的另一个故事就是镩冰和刨冰。


  入冬以后,这大井沿的冰越冻越厚,井台两侧无法放水筲了,挑水的人因坡度越来越陡也爬不上去了,便用些草木灰来防滑,冰冻得实在太厚了,就只能将冰刨掉。这时一旦有人牵头便会出现许多热心人抢着刨冰,传出许多佳话,使大井沿既热闹又有韵味。


  冬天天气冷,柳罐也容易坏,所以打水时不但淌得满井沿都是水,还有一部分遗漏回井里去,便顺着井帮冻成很厚的冰。一来二去,这柳罐便放不到井底去了,这时就要用井镩将井帮的冰镩掉。


  每当这时又会有许多家有病人的前来捞冰,说是闹病的人心里发热,吃井里的冰能退热。是否管用无从考究。


  这大井用的年头多了,淤泥便将水眼迷住了,这时就要组织大家掏井,每家出个人,用几个梯子连接起来下到井底。轮换着把水掏干后,再把淤泥掏净,让井水恢复原来的旺劲儿。


  再年头多了,这井帮的木板有腐烂的了,又要更换井鏊木。


  这可是个大项目活,首先要找好几个木匠,破木板的,锯卯的,钉框的,要干好几天,才把要换的井鏊木做完,然后将旧的坏鏊木取下,再换上新的,需要折腾半个月才能完工。


  后苇子沟的大井,不知养育着多少代哈达山下的人们,在它的存续期间,给人们解决吃水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现在大井沿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被淘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所蕴藏的民间文化将永传后世,长留在哈达山下人们的记忆中。



- 方志吉林 -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老井 石磨 马灯
乡情散文:乡村里的井沿儿
农村实拍:辘轳、老人、井、粉坊、乡村故事~|阿兮随笔
白国斌∣捞筲钩
日本间谍拍摄的大车店招幌照片,揭秘出宁古塔寒冷冰道上的旧风景
古代人是如何打井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