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一生奉献给热爱的实验动物事业——记615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和守护者李肇玫


        1985年,国际小鼠遗传命名委员会公布的可作为国际通用实验动物标准的近交系小鼠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培育的小鼠——615近交系小鼠。培育它的李肇玫老师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1961年5月一个因兴而起的尝试在24年后成为了我国特有的近交系小鼠,为无数的肿瘤学实验提供了稳定的实验动物模型,为我国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把一生奉献给热爱的实验动物事业    ——记615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和守护者李肇玫


从大学生到小教员


        1924年的金秋十月,山城重庆李家喜添千金,取名肇玫。1951年,出生于小康之家的李肇玫老师从西南师范大学博物系(后更名为生物系)毕业了。正值年少意气风发的李老师满怀一腔建设祖国的热情,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到老少边穷地方去”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在工作志愿分配的第一栏填上了西藏。但主管分配工作的学校领导却认为既然有着这等的气魄,那到哪里不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于是大笔一挥把李肇玫老师分配去了北京。

        这是李肇玫老师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她一路出重庆过秦岭来到了北京。刚到北京,领导先给大家普及了两种工作报酬的分配制度:供给制和薪金制。供给制,就意味着工作后国家包吃包穿但不发工资了,若选了薪金制则国家只按月支付工资不负责吃穿。

         显然薪金制更灵活更受大家欢迎,领导知道同学们的想法,特地召开了个动员大会,倡导大家不要在建设国家的关头讲待遇,要积极选择供给制讲奉献。年轻的李肇玫老师小麻花辫一甩笔尖一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供给制。没工资,想买的东西怎么买?以后有了小家怎么生活?这些李肇玫老师想都没想过,从小到大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她对物质看的很淡,她只觉得祖国建设方兴未艾,个人待遇是小事,吃饱穿暖就行了,国家建设要抓紧,先就着重要的来。

        选择了供给制,李肇玫老师被分配到天津工作,拿到工作介绍信的时候才发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自愿参军”。她赶忙拦住领导:“我啥子时候参了军嘛?”。领导说:“选了供给制就等于是选择参军了啊!”。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选择供给制、服从分配号召的行动,让自己稀里糊涂的参了军。于是1951年10月1日,刚毕业两个多月的李肇玫老师就成为了第一军医大学生物系的助教兼秘书。

李肇玫(右一)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照

        1954年第一军医大学迁往沈阳,未随校北上的教职员工在天津就地转入解放军第十三军医学校。1956年,国家首次实行军衔制,李肇玫老师作为首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授衔的军官,光荣地被授予上尉军衔,成为解放军第十三军医学校最高军衔的女军官之一。1958年,第十三军医学校由部队集体转归地方,由此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下称血研所)。此后的一生,李肇玫老师都跟院所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1954年,李肇玫和丈夫许文山于天津水上公园留影


大学生养动物


        转业后的李肇玫老师心里一直在琢磨,若想做好科学研究,就一定离不开实验动物这一关键的载体。血研所作为一个科研机构,若想在血液疾病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大量且稳定的适合血液学实验的动物供应作为科研支撑。考虑到这些,又结合自己生物学的专业背景与对动物学的兴趣,她打定主意要专门培养实验动物!

        一天,她转到大门右侧一隅的平房,走进一看,正看到在木板圈着、地上散养的几只豚鼠和兔子,狭小的空间里,脏臭不堪。看守动物的人说,这里就是血研所的动物室了,只养着几只动物供教学用。科研用的动物完全没有,遇到需要就临时购买。这一看,更坚定了她要自己培养繁育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来支持和保障科研工作的决心。

        1958年的中国,即便是在科研单位,大学生也并不多见。大学本科的毕业生一般都会被安排在重要的工作岗位并委以重任,所以当李肇玫老师找到领导要求去动物室工作时,领导震惊了。一个1951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做了7年的教员,又是转业前的上尉军官,放着前途大好的研究室不去要去狭小脏乱行政级别低的动物室工作?

        当时血研所动物室隶属于器材科,行政级别较低,在动物室工作的几位职工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只有小学程度。领导考虑到这些情况,说什么也不同意她的请求。但“固执”的她哪会轻易放弃,她一边琢磨要如何着手培养实验动物,一边等待时机再向领导申请。

        转眼,机会来啦!1959年,血研所副所长陈文杰同志从苏联留学归来,带回了BALB/C、DBA,A,AFB,C57/BL五个品系的实验小鼠准备做科研用。李肇玫老师瞅准了小鼠需要有人饲养和保种的机会,再次主动请缨去动物室工作。领导考虑到珍贵的实验动物确实需要专业人士来照顾,于是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自此,她步入了血研所动物室的大门,开始了33年的实验动物研究事业。

        终于如愿来到了动物室的李肇玫老师,把满腔的工作热情都投入其中。她认为,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实验动物,首先就要制订规范化的操作制度。根据自己的所学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外资料,仅用了1个月就完成了《实验动物》手册的撰写,涵盖了兔、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犬五种实验动物的一般常识,并对其分别制订了饲养管理及繁殖操作规程,规范了动物生产与繁殖、蓄养、饲料制备、生物学特性鉴定、动物疾病管理、一般疾病预防以及饲养人员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操作流程。印制后实验动物室工作人员人手一册。

        动物室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大都较低,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李肇玫老师制订了每周业务学习一次的规定,选派孟宪智、左维录、刘之荣三人到天津19中学夜校读初中。手把手地教大家从字母开始一点点学习动物的英文名称、遗传学原理、动物杂交知识、饲养知识和动物防疫知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人畜共患疾病。工人们回忆起来都说,除了专业知识外,李主任几乎什么都教,包括一些生活常识、卫生消毒工作,同时还对他们讲解制订和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她多方面的努力下,动物室的员工们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为培育和繁殖实验动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15小鼠的诞生


        1961年初,李肇玫给饲养员们讲解杂交动物的培育,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黑色的纯种C57/BL小鼠和白色的纯种小鼠昆明鼠交配后,除了能产生和它们父母一样白色和黑色小鼠外,还能产生棕色小鼠,这就是杂交。有一名叫肖泽文的饲养员对“杂交”的概念很好奇,半信半疑的他想验证一下上课听来的是不是真的,他就把从苏联引进的黑色纯种鼠C57/BL和白色的昆明小鼠进行交配,结果,生下来的小鼠里,真的有黑色、白色和棕色的。小鼠诞生之后,肖泽文异常兴奋,捧着养小鼠的罐子给李肇玫老师看,问她验证了棕色的杂交小鼠后下一步该怎么办?李肇玫老师突然想到,白色的小鼠和黑色的小鼠都有纯系小鼠,而棕色的小鼠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纯系的,“这是个新品系!我们看到的,就是杂交第一代小鼠啊!应该想个办法培育纯种的棕色小鼠!”

        根据遗传学的原理,获得了杂交第一代,可以严格按照兄妹交配(b×s)的原则,连续繁殖20代以上,即可得到一系棕色小鼠。李肇玫老师当即决定下一步就从第一代开始试验,纯化我们自己的棕色纯系小鼠。可是,要人工培养一个自然界里并不存在的、专门用于实验的近交动物品系谈何容易?它需要杂种动物经过相当于20代全同胞兄妹单线连续繁殖,使各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趋于纯合,品系内个体差异趋于零,近交系数大于98.6%,才能成为近交系动物。而这个定义对于小鼠来说又是非常严格的。

        尽管道路漫长,但李肇玫老师和动物室的同志们没有犹豫,一步一步地开始了工作。他们从杂交一代中,选出同胞兄妹的棕色小鼠进行近交培养,结果正如设想的那样,生育出了棕色的后代。为了继续培育和繁殖这一株近交系小鼠,她在丈夫许文山老师的帮助查找了许多外文资料,采用了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建立严格的饲养操作规程(包括制订专门的饲料配方);规范生产繁育和选育种方法;建立清洁消毒、防疫检疫制度;建立卡片登记制度(填写遗传系谱图和观察记录制度)等,并亲自督查考核执行情况。

        培养纯种小鼠不同于普通鼠,要求常年室内温度维持在22~24℃之间,湿度在50%~60%,要求鼠具每用完一次都要用药物或高温消毒,定期对动物进行外观和实验室检查。由于615是纯种动物,随着它的繁衍,后代的免疫力会越来越弱化,体质会越来越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肇玫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在基础饲料的配方中增加了一些其他的特殊的营养物质,使得615小鼠繁殖了几十代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这个配方一直沿用至今。

        动物们不会说话,全靠饲养人员每天细心观察。从到动物室那天起,李肇玫老师几乎就再没有节假日。就连每年春节,她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给动物们“拜年”。为了让动物能吃上干净卫生的饲料,李肇玫老师就带着同事们一起研究,用烤箱做出了又香又卫生的动物饼干和保护饲料不被污染的漏斗型喂食器。她这个从小被娇生惯养、什么家务事都不做、也不会做的大小姐,在工作中却不怕脏、不怕累。正是这种精神,带动着动物室的同事们团结一致,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把小老鼠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悉心培育。

         为了保护纯度,小鼠都是在兄妹间进行繁殖,甚至有时候需要昼夜守护,动物室蚊虫较多,肖泽文等动物室工作人员的胳膊上常常都能见到蚊虫叮咬的大包。由于过去消毒条件手段有限,给动物消毒都是通过轮流消毒,先整体搬动鼠架到另一间消毒好的房间,再消毒原来饲养鼠的房间;喂兔子豚鼠的蔬菜,买回来后要把外面一层老叶子和烂的部分削掉,用清水洗后再用高锰酸钾浸泡,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每次消毒时,饲养着上万只老鼠的鼠罐都是这样靠人工拿上拿下,一个个地换的,劳动强度之大,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想不到的。

        至今老动物室的同志们回忆当年,都感慨那时候虽然工作量大、强度高,但是李主任每次都跟他们一起干,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儿!

六十年代,器材科及动物室工作人员合影

        经过10代的培育和纯化,李肇玫老师他们培育的小鼠开始尝试服务于科研啦。李肇玫老师给她心爱的小鼠命名为615,来纪念这个1961年5月因兴而起的实验想法。

李肇玫(左一)肖泽文(右二)苏丽萍(右一)等在简阳


615小鼠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1963年,血研所奇光团队在国内首次分离出一株小鼠白血病病毒,命名为津638病毒,并在多种实验动物成功地诱发白血病。1965年将津638病毒诱发的615近交系小鼠白血病细胞在同系小鼠皮下接种,结果成功地建立了可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此后,实验白血病组对该模型的生物学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医科院药物所完成了该模型对多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1974年10月由褚建新同志代表实验组出席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11届国际肿瘤会议,并在专题会上作报告。这是我国最早建立成功的白血病模型。因是用615小鼠建立的,故定名为L615白血病模型。

        上世纪80年代利用615小鼠建立起来的白血病细胞株包括L7212、L7712、L7710、L7711、L615、759、L7811,这7株细胞株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小鼠白血病模型系统。

褚建新(左)、肖泽文(中)、李肇玫(右)

在观察动物实验情况

        615小鼠因具备温顺、产子率和成活率较高、对白血病病毒和放射诱发白血病较敏感、自发白血病和乳腺癌较低、实验重复性好等特性,截止到1981年底,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推广使用,在国内用615小鼠建立了20多种移植性肿瘤模型,为研究白血病病因发病学、白血病抗癌药物筛选和治疗以及肿瘤免疫学的应用起到了支撑作用,成为当时国内推广使用较为广泛的一株近交系小鼠。

80年代,动物室工作人员合影

        1982年5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韩锐所长为主任委员的九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的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615近交系小鼠和L615白血病模型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1983年,615近交系小鼠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完成人李肇玫、肖泽文)及L615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和研究(主要完成人尤胜国、奇光、万景华、褚建新、雷健玲、齐淑玲、尤育初、宋玉华、冯宝章)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


迟到十五年的国际认证

        根据小鼠近交品系标准化命名委员会对“近交品系”的定义,连续近交繁殖20代以后就应视为纯种动物,615小鼠繁育到第20代的时,正值文革时期,又经历了迁川返津,鉴定认证工作就搁置了下来。

        1985年,615小鼠得到了国际小鼠遗传命名委员会的承认,并在Cancer Research(Standadized Nomenclature for inbred Strains of Mice: Eighth Listing. Joan Staas. Cancer Research, 1985;45:945-977)公布,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实验动物,也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批被国际小鼠遗传命名委员会承认的近交系小鼠。这标志着我国在近交系小鼠培育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经过长达20年的坚持和努力,此时的615小鼠已经繁育到第57代。到目前为止, 615近交系小鼠已经培育了56年,繁育了96代,至今仍被用在科学研究中。

        1989年,褚建新、李肇玫两位老师主编出版了《615近交系小鼠及其在实验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一书,对615近交系小鼠的特性及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


情系615,80岁高龄再出山

        2004年,615小鼠出现了不孕不育的问题,韩忠朝所长急忙请已经退休在家多年的李肇玫老师前往观察。听说小鼠出了问题,李肇玫老师心急如焚,二话不说,直接赶往动物室,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当时“615”的管理和喂养方法、饲料情况。把所有细节滤了一遍之后,李肇玫老师怀疑问题有可能出在饲料上。她开始详细了解喂养615饲料的来源,饲料的成分,配搭的食物……却被告知,615小鼠吃的,已经不再是当初他们精心研制的配料,小鼠最喜欢的麦芽也早已停喂……终于找到几乎导致传奇小鼠绝种的原因了。她试探着打电话给曾经的615小鼠饲料定点生产机构——动物中心,得到令人惊喜的回复:她当初研制的配方饲料不仅还在继续生产,而且还大量提供给其他的动物实验机构。李肇玫老师喜出望外,立即请动物中心送一麻袋配方饲料过来。看着一群群小老鼠摇头摆尾欢快地吃着加入了麦芽的配方饲料,她的心中有数了。

        从此,80岁高龄的李肇玫老师天天早出晚归,泡在动物室看护着这些实验动物。不到一个月,615小鼠“神奇”怀孕,不久之后,顺利诞下一窝窝幼崽!她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此后,她又陪伴了它们一年,直到615小鼠所有情况都稳定下来,她才安心回家继续她清闲的退休时光。



        在国内实验动物界,李肇玫老师算得上是老前辈和开创者,是权威级的专家了,但她从不以前辈自居。在动物室工人们眼里,她是一位受工人们佩服又尊敬的主任。她的学生薛超说:李老师身上有一种人格魅力,她一生之中,所做的一切与名利无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受多大委屈,她内心总是很宁静超然,与世无争,人淡如菊。

2017年4月,医科院曹雪涛院校长在简阳分院旧址参观


        33年间,李肇玫老师经历了从两间小屋子发展到拥有800多平米的洁净动物室;从几名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作人员到拥有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动物研究室,工作人员最多时期达到30多人;从最早的几只兔子、豚鼠,到除615小鼠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品系的实验小鼠、大鼠、家兔、狗、豚鼠、金黄地鼠等的繁殖与饲养,顶峰时期的实验小鼠达2万多只,狗500多只,牛、羊、猴、猫诸多实验动物品种齐全,在完全满足所内科研用实验动物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大量提供动物及和血清等生物产品给其他的科研院所。33年的付出,李肇玫老师和她的团队建立了实验动物质量与种类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首屈一指的实验动物研究室,培育了中国首批取得国际标准认证的615近交系小鼠,创建了天津市首个SPF级别的裸鼠饲养室,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今年94岁的李肇玫老师,还积极参与到院所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中,主动提供照片、资料,配合纪录片的拍摄,和严文伟主任一起,带着摄制组回到五大道小洋楼和血研所职工曾经住过的地方去拍摄记录。当摄制组的同志问她:“您觉得养动物苦不苦?”,她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快乐回答:“不觉得苦!”

        从大学生到小教员,从上尉军官到普通科研人员,从三尺讲台到简陋的动物室,李肇玫老师的一生可谓曲折,可谓坎坷,但是在她的身上,却看不到岁月风雨留下的伤痕,只有平和、从容。她把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实验动物研究事业,收获了别样的精彩,她的一生和血研所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岁月。


编辑:董源 刘志红 刘晓黎 周家喜


李肇玫

     1924年10月出生于重庆,1951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博物系,1951年10月任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系教员,1954年任第十三军医学校生物系教员,1956年授予上尉军衔,1958年转业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退休。

      1959-1979年任动物室副主任,1979年任动物室主任至退休。

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5月26日很李绪贵老师学画水墨动物~“猫” 之《室雅兰香》
无言之教 沁人心脾
SPF实验动物房建设标准及日常运营管理
清洁级动物实验室建设方案,全了
追忆李爱杰教授!
【广东】夏肇铠《我发现大气有压力》指导老师:张春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