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浙江大学“好医护”候选人风采:医生张茂



       2017年浙江大学“好医护”评选20位候选人新鲜出炉:


        好医生组(按姓氏笔画顺序):马量、王先法、刘进、吴明远、沈岩、张茂、陈晖、钭金法、姚玉峰、夏淑东


        好护士组(按姓氏笔画顺序):冯素文、朱陈萍、孙彩虹、李婷霞、汪四花、张剑春、陈水红、金爱云、徐红贞、潘红英


从11月14日起,我们在浙江大学微信号上为大家陆续展示各位候选人的风采(每日5位,按姓氏笔画顺序),欢迎大家关注、转发、点赞~


张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急诊室里谱写的青春年华 


  张茂,男,1974年12月出生于浙江黄岩。1996年从浙江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工作至今,为急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急诊医学教学委员会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常委/急诊医师分会委员、国家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为《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编委,为全国青联、浙江省青联委员。曾多次荣获包括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等在内的荣誉称号,入选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一次无悔的选择


  在社会大众和医学界大部分同行看来,急诊医师无非就是“二传手”,工作很辛苦没有规律、压力巨大,得不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同。当初张茂是带着那么一点无奈到了急诊科,但是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作为中国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中心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以严重创伤和各种疑难复杂危重急症救治为鲜明的特色,每天要接受兄弟医院转诊的大量危重急诊病人。面对每一个急需救治的生命,张茂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在急诊科工作的20多年中,他干得如此出色,如此丰富多彩。急诊室成了他施展身手的大舞台。虽然急诊科的工作永远还是那么忙、无规律、高风险,他对当初选择急诊却仍然是无怨无悔。


一身过硬的本领


  张茂一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苦练各种操作技能,善于总结分析,临床水平迅速提高。他擅长严重创伤和疑难复杂危重病人的救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成功救治疑难、特危重的患者,得到医院及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同。以至出现年轻医师争着要到他所带医疗组工作学习,唯一的原因就是“跟着张老师能学到更多东西”。过硬的临床水平也赢得病员、家属的认同和信任,经常在病人病情突变或恶化时家属说“张医师有你在我们就放心”。


凭着一身过硬的本领,经他之手挽救回来的生命已无数。2008年汶川地震后浙江省收治的伤员中,其中9名重伤员就在他负责下成功救治,其中最危重的1位在急诊ICU抢救6个月而最终从死亡线上得以拉回。一名外企的高管被多处刀刺伤心脏、肺、胃、胰腺,急诊抢救室床旁手术近10小时,术后度过创伤性休克、凝血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脑梗死、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等众多难关,最终得以顺利转回日本,整个救治过程得到日方专家的高度认可。


一颗高度负责的心


  急诊病人的病情急、重、变化快,要求医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急诊科的老护士长这样评价他:“张茂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他工作责任心强,技术好,又会很仔细地观察病人,抢救时坚持永不放弃的信念。”他经常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年轻医师:“一名合格的急危重症医师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高度的责任心”,“ICU(重症监护病房)就是I see you(我看着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些语句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责任心之强,在他还是住院医师时就展示了这种优秀的素质。


  张茂经常对别人说:“我这个人也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危重病人的抢救。”越是疑难危重复杂的病人,越是激起他的工作精神。无论是节假日还是邻近下班,只要有危重病人抢救,他都是一呼即到,身先士卒。他尽心尽力,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果断地采取措施,多次成功挽救了特危重病人的生命。2014年12月,1名心脏骤停13分钟的年轻患者送到急诊室,远超过国际公认的5分钟时限,他组织力量迅速降低病人体温、全面监测和支持脏器功能,果断地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生命支持系统。他连续密切监控病情,高度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克服了一系列难关,最终11天后病人完全恢复大脑功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个病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转载,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以至于国内复苏学的泰斗王一镗教授还专门发来贺信。去年8月,一位高考学生不幸遭受车祸,工程车从男孩的骨盆和大腿碾压过,造成严重的骨盆、下肢的骨折和挤压伤,送到兄弟医院救治2周后病情继续恶化。当家属找到张茂时,他就说了这么一句“既然你们信任,那就把孩子转过来,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在后续2个多月的时间内,张茂和他的团队践行着这个承诺,全天候地关注病情和处理,还为该病人救治建立专门的微信群。每次病情的恶化或者好转,都牵动着大家的心。经过70多个日夜的努力,终于获得回报,病人摆脱了在死亡边缘的长久徘徊而好转。


  去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承担了最主要的保障任务,而急诊医学科又是具体的责任科室,还涉及到两个院区的急诊保障,任务重大、事务多、要求高、时间紧。张茂还担任省级医疗保障专家组的成员,负责峰会保障的技术细节制定、医护人员培训、以及会议期间的随时待命保障。他也是怀着对峰会和医院的高度责任感,从接到任务开始直至峰会结束为止,积极认真贯彻上级部门和医院的任务,为峰会医疗保障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认可。


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张茂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水平、技能全面的急诊医师,一切皆归因于他对工作的热爱、专注和投入,加班加点成了常事。遇到非常危重的患者,他就会连续守在病人边上。去年9月的一个周末,又是1例院外心脏骤停的年轻患者,院前复苏无效,在家属强烈要求下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茂获悉后立即赶到组织抢救,紧急安装上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系统、连续血液净化系统、降低体温等一系列措施,他就守在病人边上随时调整抢救措施,一个不眠之夜就在持续努力中迅速度过,病人的情况也得到稳定。


  擅长从临床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是张茂的一大特点。早在1998年初还是住院医师时,他从国外的杂志上了解到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在国内最先系统地将该项技术应用于严重创伤后的ARDS的治疗,相关成果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在法国进修学习期间,他敏锐地观察到超声在急危重病人中巨大的应用前景,2004年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始这项领先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学科日常临床工作中得到常规应用,已经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成为学科鲜明的特色技术。成功的心肺复苏是危重症生命支持的最高挑战,国际报道最好的出院存活率只有10%,国内的存活率为1.2%。这种病例并非每天大量遇到,团队得以实战的机会不多,但一旦面临就需要整个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是最优化的,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只是病人存活,而且需要大脑功能的完全康复。张茂主任带领他的团队,紧盯这个难题展开攻关,紧跟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医院和学科的优势,在优化流程、人员培训提高、各种新技术的积极引进上做了很好的准备,包括体外膜肺生命支持系统、亚低温治疗、复苏后综合征治疗,从2013年开始学科的复苏水平明显提升,连续多例极其危重的病例得以完全康复,出院存活率提升到5%左右,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和业界的高度赞赏。


  张茂不但具有很高的临床水平,而且在科研上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厅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5篇;主译/主编著作6本;获国家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由于个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同道的广泛认同,去年12月当选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委。


一名众口称赞的优秀医师


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团结同事,尊重上级医师,关心帮助低年资医师,人际关系融洽,协作一致推进学科的进步发展。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突出、品德优秀,在2006年医院中层干部调整中,年轻的张茂被一致推选为科室副主任。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科室的各项工作中去。虽然学科有着很好的基础积累,但当今发展的竞争非常激烈,学科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张茂主任能够清晰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思路,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坚持国际和卓越战略,深化和优化严重创伤救治的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危重急诊救治能力,从学科发展制高点组织制定国内的指南和标准,团结合作国内同行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学科实力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在2016年复旦大学最佳专科(急诊医学)排行榜中获得全国第4、华东第1的佳绩。


  张茂同志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工作的21年中,敬业奉献,高度负责,进取创新,临床业务和科研能力突出,品德优秀,得到医院同事的一致认同,是新时代卫生行业的优秀代表!


让我们为候选人点个赞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急诊科医生路在何方
浙江省急诊医学基层学术巡讲(夏季专场)活动简报
《急诊医师值班日志》122期(皮肤出现红斑不注意,杭州大叔差点送命)
首诊医生职责是急诊质量的关键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解读
2016第十届中国医师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