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活用具——钢轴车

  

选自《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


  白城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口中以汉族、蒙古族、满族居多,且杂居在一起,生活习俗互有影响,已经鲜有差别,都使用最普通的交通运输工具——木轮大车。汉族人称之为“钢轴车”,蒙古族称之为“勒勒车”,满族称之为“辘辘车”。钢轴车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车旁加贲的字和语句。据考证,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汉族人就懂得造车。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敕勒等民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敕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在辽代,生活在白城及周边的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白城一带的钢轴车以草原上的榆木、北山里的(白城人所说的“北山里”是指大兴安岭一带)柞木、楸子、桦木、樟木等为原料,双轮1米多高,由轴、辐、辖、辋、毂组成,为了耐用,轮子与地的摩擦处用铁瓦包裹,车毂的轴孔里放个铁箍,车轴上则套一个铁圈。穿上车轴后,车轴外面还插一根别棍称为车辖。辋轮用大帽铁钉钉牢,便于承重。车上部是由车辕、车撑、车槽、车厢、车儿板组成。轴是钢铁制作,轴与毂处要经常浇润滑油。钢轴车的名称可能由此而来。


  白城地区接近蒙古地区,域内有蒙古族自治乡,有很多蒙古族居民,汉蒙生活习性相互影响很深。白城城乡居民生活也渗入很多蒙古族生活方式,从而逐渐形成白城地区的文化。“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牧民们拉水、拉牛粪、拉柴草、换场搬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及婚丧嫁娶等都离不开它。勒勒车,在所有的交通运输工具里,是最为古老的一种,就像蒙古包是所有建筑形式里,最为简易最为古老的形式一样。它跟随古老的蒙古族人游牧迁徙,存在了许多个世纪。是蒙古民族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勒勒车,双轮很大,车身却小,适于在深草地带和雪地里行驶。一般由牛来牵动,有时也用驼和马。必要时,一人可驾3—10辆勒勒车,有人戏称它为草原列车。


  在辽阔的草原上,它们星星点点地缓慢行驶,吱吱嘎嘎地丈量着母亲的草地。就像初生的婴儿,悠然地爬动在慈母宽大的胸脯上。勒勒车,是最适于草原生态的一种原始交通工具。它的节奏,就是大地的节奏,也是灵魂的节奏。一个人坐在勒勒车上,悠悠丈量草原时,灵魂就会显得安静,呼吸就会感到舒畅,思维也显得不狂不躁。只有如斯,才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在蒙古高原的静夜里,在奶色的月光下,蒙古包就像一只白鹤,安静地平卧在绿草丛之中,仿佛在做飞翔的梦。而勒勒车,则与之相携相伴,像一个守卫者似的存在着。牧羊犬卧在轮边,似睡又醒,在这宁静的月夜依然警戒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城农村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还都使用钢轴车。它的缺点是车轮窄、沉重、没弹性,冬天行走还可以,一到春天和夏天车轮容易陷进泥坑、湿地,用老百姓的话说好“打卧”,而且,装上重载后,马牛拉起来特别沉,最少要四匹马、或四头牛才能拉得动。后来这种车逐渐被淘汰,只有在查干浩特那达慕大会上还能听到勒勒车的吱吱声,它带来的是人们的喜悦和久远的回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钢轴车、勒勒车是何物,好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白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钢轴车还是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草原上已很难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匠人已寥寥无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非遗]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草原之舟”——勒勒车
冬天草原牧民咋解手?蒙古族姑娘一本正经示范,旁边马儿都不敢看
草原记忆中的蒙古族走场
蒙古民族的家园----蒙古包
草原雄鹰网站 手扒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