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家维教授分期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张家维教授分期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王澍欣,赵玮璇,钱桂凤,郭翠萍,林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张家维教授出生中医世家,为广东省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50余载。其治病非常讲究理、法、经、穴、术,特别是在特色针法方面,造诣较深。笔者作为张老的学术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颇有感悟。

肩手综合征一般发生在中风后的3个月内,发生率为12.5%70.0%1,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恢复。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张老在精研《黄帝内经》中古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法及新材料,推陈出新,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同分期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浮刺埋线、岭南火针、挑治疗法、透刺、透刺埋线等特色针法综合治疗,每获良效,现分述如下。

Ⅰ期肩手综合征的针灸特色治疗

Ⅰ期肩手综合征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并活动受限,同侧手腕及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有时出现肩手自发痛;手指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2。此期张老在常规针刺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多加用浮刺埋线来治疗。

浮刺埋线是张家维教授根据皮部理论,在《内经》古针法——浮刺的基础上,结合《金针赋》之飞经走气法,以及穴位埋线疗法,经过反复实践,改良成为岭南针灸新针法。操作:首先寻找肩关节周围的阳性反应点,即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然后在此点周围    5 cm左右处,确定4~6个进针点。将置有长度为1.5cm可吸收手术缝线的埋线针头与皮肤呈15°30°夹角进针,针尖方向直指阳性反应点,刺入局部皮部,深度约2.5 cm。其后用“青龙摆尾”手法(进针后,直向病所斜刺,持针勿转,不进不退,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有行气至病所的作用3)进行扫散,扫散幅度约60°90°,扫散次数约7~10次。扫散完毕后,将针头缓慢退出,线体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内,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每周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12个疗程有显效。

浮刺法在《内经》中早有记载,《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张老认为此种浅刺,主要作用于皮部,并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经脉的调节,起到调整脏腑虚实、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浮刺时进针点选择在痛点或结节、条索周围,针体运行在皮下,针尖直指病所,与“以痛为输”的理论不谋而合。试验研究证明:浮刺的即时止痛效果显著4-6,且其镇痛效应呈时效性递减6。穴位埋线法是在《内经》针法“静以久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穴位刺激法。通过线体在组织中被分解吸收,能对穴位起到良性的、缓慢的、长效的针感效应,既可发挥传统针刺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又能发挥手术缝线对穴位的持续治疗作用7-9。与浮刺合用,相得益彰。“青龙摆尾”是《金针赋》中飞经走气四法之一。正如《灵枢·终始》所曰“气至而有效”,此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张老通过浮刺埋线,将浮刺、“青龙摆尾”、穴位埋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治疗的刺激量增大、刺激时间延长,可有效地缓解肩痛和活动障碍,为肩关节的功能锻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张老认为此期患者,在浮刺埋线基础上,配合常规的针灸治疗及康复锻练,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Ⅱ期肩手综合征的针灸特色治疗

Ⅱ期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手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指肌群明显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度受限日益加重2。张老多在常规针刺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挑治、透刺等特色针法综合治疗。

2.1  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制针具在人体皮肤局部反应点或穴位迅速、轻微、连续地挑刺皮肤或挑断皮内纤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此法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源于“砭石”,成于“粗针”。挑治刺激部位浅,位于皮肉之间,当属《灵枢·官针》中的“络刺”和“半刺”的范畴。《素问·皮部论》指出:“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注于府藏。”张老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皮”“络”同病。外邪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入,内在脏腑的疾病也可通过脏腑—经脉—络脉—皮部在体表的皮肤表现出来,可通过皮部的变化诊断经脉脏腑疾病,同时通过刺激十二皮部,来调整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使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张老此期所选用的是挑摆法和挑罐法10。术者右手持手术巾钳,先打开约3 cm宽,对准肩部阳性反应点两旁,刺入皮肤(约真皮层)后,夹紧巾钳,然后做有节奏的前后各60°提拉和半径为1 cm左右的环状摇摆,每个挑治点提拉及摇摆各1 min左右。挑完出针后再以针口为中心,加拔一个火罐10,留罐5 min。出罐后,活动患侧上肢12 min,分别予以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各个方向均以最大活动度为限,每个方向活动35次,注意活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每周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视病情治疗24个疗程。张老认为,此期患者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度受限日益加重,若仅使用一种刺激方法,恐难以奏效。挑治疗法集皮部刺激、针刺效应、刺血效应、按摩效应、肌肉剥离松解效应、机体组织损伤的后效应等多种效应于一体10-11,可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和血沉,促进炎性因子吸收,防止关节组织再粘连12。张老认为治疗后如能配合挛缩关节的拉伸,患者关节活动度会明显增加。

2.2  透刺疗法

透刺疗法首见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此处的“一针两穴”即今日之透刺。透刺疗法,沟通表里经、邻近经的气血,增强刺激量,针感扩散传导,直达病所,可起到分刺两穴所不能起的作用13-14。腕、指关节挛缩变形者取腕骨透三间,肩关节挛缩变形者取肩髃透极泉、臑会透中府。腕骨及三间均为手部近部取穴,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取此两经穴行透刺,可舒筋解痉,使开合有度。肩髃、臑会、极泉、中府均位于肩关节周围,属近部取穴。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穴,心主血脉,故此穴可疏通血脉。中府为肺经募穴,“肺朝百脉”,刺激该穴,可调理十二经脉之气血。张老强调,此透刺法的即时疗效较好,患者挛缩的指关节往往能瞬间打开。张老多采用0.35 mm×75 mm的针灸针,直刺进针后,针尖向所透刺的穴位,行缓慢捻转,边提插边进针,直至透至透刺穴位皮下,但又不穿透皮肤。但此期治疗难度高,绝非一针透刺即可痊愈。出针后,患者肩、手部的挛缩会重新出现,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此法隔日1次,留针30 min2周为一疗程。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疗效应的累积,挛缩会渐渐好转。

张老认为挑治和透刺两法宜有机结合使用,方能提高疗效。

Ⅲ期肩手综合征的针灸特色治疗

Ⅲ期肩手综合征表现为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完全挛缩,X 线可见广泛骨质疏松症,损害不可逆转2。张老多在常规针刺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岭南火针、透刺埋线等特色针法综合治疗。

3.1  岭南火针

岭南火针是一种将特殊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它具有温、通、补、清、消作用。《灵枢·官针》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景岳全书》云:“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火性属阳,阳可升散,开泻畅达,岭南火针有引气和发散之功,温通之性强而力量集中,能直达肌肤筋肉,因而可使火热毒邪外散,引热外达。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腠理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贼邪出路,达到开门驱邪之功18,加上火针针身较普通针灸针粗,借助火力,出针后针孔不会马上闭合,使有形之邪可以直接排出体外,使邪毒得清。正如《针灸聚英》云:“盖火针大开其针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15。因此,岭南火针可以治疗各种由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引起的疾病16。张老认为,针对Ⅲ期肩手综合征特点,宜使用岭南火针对手三阳经循经散刺。即用火针疏散地针刺病变部位的针刺方法,一般选择细火针(0.5 mm×40 mm),每隔1.5 cm左右针刺1针,以浅刺(12 mm)为宜。每周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视病情治疗24个疗程。阳主动,此时运用此法,可鼓动三阳经之阳气,起到温经通络、强肌健力之功。加上点刺具有温阳作用的大椎、百会、百劳、关元等穴,可大大加强温经通络之功,以求肤温升、萎肌长、关节舒。

3.2  透刺埋线

透刺埋线是张老结合长针透刺和穴位埋线,经过反复实践、改良的岭南针灸新针法。长针透刺和穴位埋线的特点前文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张老认为,患者发展到Ⅲ期肩手综合征,病程已久,病位已深,正如《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因此,张老此期选用透刺埋线来治疗,选穴同Ⅱ期肩手综合征时透刺法,用安尔碘溶液常规消毒穴位后,戴无菌手套。以一次性7号腰穿针作埋线套管。先取出针芯,将针头的斜切面朝上,用消毒镊子将一段1.5 cm长的3-0可吸收性外科手术缝线平稳置入于针头约0.8 cm,缝线外露部分顺着针头斜切面的后缘反折。左手绷紧或捏起局部皮肤,右手以拇示两指持针,将针头与皮肤呈15°30°夹角,刺入局部约46 cm,针尖方向直指透刺穴位,徐徐刺入,缓缓提插,导气同精,行针至针下滑利后,将针头缓慢退出,线体埋植在穴位内,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每2周治疗1次,4周为一疗程,视病情治疗23个疗程。埋针后配合活动肩、手关节及功能锻练。张老指出,Ⅲ期肩手综合征治疗起来很棘手,多种疗法综合使用,治疗与锻练配合,才有望“进三步、退两步”,慢慢好转。

4  验案举例

患者,男,62岁。因“左侧肢体乏力4月余”于2017429日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刻下症:左侧肢体乏力僵硬,左上肢肌肉萎缩,左肩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左手腕关节及指间、掌指关节屈伸不利,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查体: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左侧腱反射亢进,左巴氏征阳性。左上肢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评分7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5分,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12分,我院颅脑MRI提示:右侧颞顶叶脑梗塞。西医诊断:脑梗死,Ⅱ期肩手综合征。中医诊断:中风病,证属气虚血瘀。西药予氯吡格雷(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T 2897775 mg,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07 A 51020 mg,睡前口服,每日1次。左侧肢体予以常规针刺,即靳氏肩三针(肩髃及其前后各1寸)、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肢挛三针[鼠蹊(即腹股沟中点处,当股动脉搏动外侧)、阴陵泉、三阴交],每天针刺1次,每周治疗6 d;加用左肩部挑治(挑罐法),每周1次;后溪透刺三间、肩髃透刺极泉、臑会透刺中府,隔日      1次,并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和锻练。经上述治疗4周后,患者左侧肢体乏力僵硬及肌肉萎缩明显好转,左肩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左手腕关节及指指、掌指关节屈伸不利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查体:左侧肢体肌张力稍增高,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左侧腱反射活跃,巴氏征阳性。左上肢SHSS评分3分,VAS评分2分,上肢FMA评分48分。

按语:本例患者诊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Ⅱ期,为临床难治之症,病位在肩、手,病本在脑。此期为营养障碍期,以肩、手局部肌肉的萎缩,关节挛缩为主要症状。此期疼痛症状比Ⅰ期明显加重,水肿渐消退,肩、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张老对皮部理论研究较深,善用挑治刺激皮部,调节脉外卫气,从而达到调节脉内营气之功。透刺疗法,不仅通调阴阳,沟通表里,增强针感,直达病所。结合常规针灸和康复锻练,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5  小结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手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甚至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张老认为,本病当属“痹证”和“偏枯”范畴,病标在肩、手、指,病本在脑,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肢体经脉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或肢体经脉空虚,失于濡养。治宜标本同治,攻补结合。

浮刺埋线、挑治疗法、透刺、岭南火针、透刺埋线均为张老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使用的特色针法。肩手综合征从Ⅰ期发展至Ⅲ期,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至重,阳气逐渐耗散,治疗难度逐步增加。故张老所用的治疗方法,刺激亦由浅入深,由轻到重,温阳力度逐步增加。如浮刺埋线和挑治疗法,注重皮部刺激,调节脉外卫气,从而达到调节脉内营气、通调阴阳之功;透刺法则由浅渐深,沟通表里或相邻两经;岭南火针除了火力温阳之外,还能驱邪外出。而透刺埋线,则为深部、长期、强刺激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不同时期的特点,综合运用以上各种针法治疗,推陈出新,对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8年第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门十三针
董氏针灸疗法大全(二)
手针技术
我运用贺氏三通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经验
​靶向头针常用体穴
黄帝内针 | 400张针灸穴位卡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