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六经辨治口渴

众所周知,《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不外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三阳病以驱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始终贯穿存津液保胃气的基本精神,具体治法则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主,为后世中医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在口渴的治疗方面,基于疾病的脉症表现,结合具体病情,应用多种方法达到治疗效果,试分析之。

1.辛凉解表止渴法


后世医家治疗太阳温病,多用银翘散或麻杏石甘汤辛寒并用,忌辛温发汗,以免引起变证,《伤寒论》指出禁用火疗。口渴为温病常见症状之一,温邪易津液,故一般温病过程中多有口渴见症,但由于邪热伤津程度不同,口渴的程度亦不同,温邪在卫分的口渴症状较轻。

2.解表化饮止渴法


    伤寒表不解,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而口渴,治当外解表寒,内化水饮,用小青龙汤去半夏加瓜蒌根,饮化津布,口渴可除。小青龙汤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桂枝与麻黄配伍,能增强解表散寒和通阳化气的作用;与芍药配伍,能调和营卫且温利水饮。干姜配半夏能温化中焦水气,和胃降逆止呕。细辛既能佐麻黄外散风寒之邪,又能佐干姜化内在之水饮。

3.化饮利水止渴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第二十九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方后云服药后当“口中有津液”,若仍“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十八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两方之口渴均为水饮内停、阳气不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故除口渴之外,尚有腹满,呕吐、小便不利等症,治当化饮利水以止渴。

4.泻热逐水止渴法


    胃肠本无糟粕,误下邪热内陷,与水饮之邪结聚于胸膈,气机郁闭,为热实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方中有甘遂峻逐水饮,破其结滞,有清泄阳明实热之芒硝、大黄,则口渴之急可解。此法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太阳病篇为服桂枝汤,汗不得法,大汗出,助热化燥,仲景借此文提示表证不可过汗伤津,汗不得法,最易生变或亡阳亡阴,或助热化燥。

5.滋阴利水止渴法


    阳明病或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可见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或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治以滋阴利水法,用猪苓汤,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甘寒,清热利湿通窍;阿胶甘平,滋阴润燥,又可防利水伤阴。诸药合用,水去则热无所依,阴复则口渴自止,为治阴亏水蓄口渴之良方。

6.清热利湿止渴法


    阳明病,热不外越,上蒸于头而汗出;湿遏热伏,气机郁阻,湿不外散则周身无汗;湿热内郁,气化失常,湿不下泄,则小便不利;瘀热在里,可见渴引水浆,治当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退黄,特征为口渴而不欲多饮,伴胸脘痞闷,头身困重,腹部胀满,脉滑数等症。茵陈蒿汤,方中茵陈、大黄、栀子均为苦寒之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中茵陈为主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栀子清泄三焦,通调水道,使湿热之邪从前阴下泄;大黄清泄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浊气从后阴而出。本方对于湿热郁遏,津不上承之口渴最宜,无止渴之药而达止渴之功。此法亦应用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九条:“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7.和解少阳止渴法


    少阳为病,病势不定,变化多端,可见众多或然症:如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则胸中烦而不呕;邪热灼伤气津则口渴;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升达疏透,宣散邪气;黄芩苦寒,气味较重,泄清邪热,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一则疏散半表之邪,一则清泄半里之热,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调和脾胃,降逆止呕。

8.和解化饮止渴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而成。柴胡、黄芩合用,清解少阳之热;因不呕,故去半夏、生姜;水饮内结,三焦壅滞,故去人参、大枣之甘补;方中瓜蒌根、牡蛎化痰开结生津止渴;桂枝、干姜温化水饮;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为和解枢机,宣化水饮,饮化则渴止。

9.釜底加薪止渴法


    寒中少阴,肾阳受困,以其火衰,不能蒸腾津液,故渴利而小便色自,此“下焦虚有寒”,若失治迁延,至五六日,正气更衰,脾肾阳虚,则必自利,少阴阴气本少,加之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故口渴。口渴有虚寒与实热之别,作为少阴肾阳虚寒之辨证依据。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发生自利,下焦阳衰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因虚故引水自求,法当温其阳,宜四逆辈,以“四逆辈”釜底加薪以助阳温经,津液上腾而渴利皆愈。

10.釜底抽薪止渴法


    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提示肾水有告竭之危,故须急下之,会有阳明燥结的脉症,如心下痛,腹胀满、不大便、潮热等。自利清水,为黑色臭秽污水是由于热结旁流,证势急迫,口干燥尤为火盛水渴的确据,燥热本甚,加之迫液旁流外泄,亡阴在即,必须急下,以求燥屎去,旁流止,阴液存。以大承气汤急下实邪,遏燎原之火,救垂竭之阴。仲景在少阴病篇重列三急下证的真实旨义,即在提示:少阴之阴乃人身阴气之根本,对少阴病的治疗,重视救阳的同时,必须重视救少阴之阴。体现了“存阴液”的治疗学思想,存阴液以达止渴功效。

11.寒热并投止渴法


    下热上寒也可见“渴”,成无己曰:“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医宗金鉴》:“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饮也”。湿病误下后,变症丛生。胃气被伤,发生呃逆。阳气内郁,气化不行,故在上则见胸满,在下则小便不利。寒湿内郁,故舌上如苔而湿润白滑。

12.清热凉血止渴法


肝为血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喜条达,功主疏泄。能调气血,畅情志,促运化。肝失疏泄,热盛气滞,下迫大肠,湿热火毒,郁滞肠道,损伤肠络,可见发热口渴、尿赤、肛门灼热、苔黄、脉弦数等。采用清肝泄热、凉血止利止渴法,方用白头翁汤。方中白头翁、秦皮均入肝经,入血分,二药相伍,既清热凉血,又解毒止痢止渴;黄连、黄柏相伍,既清热燥湿,又坚阴止痢止渴。四药同用,清热、凉血、止利止渴。

13.运脾布津止渴法


霍乱吐利,具头痛发热身痛之表证,如脾胃阳衰,脾不散津,津不上布,出现渴欲得水,当用理中丸温中散寒,重用白术健脾气,助运化以行津液。理中丸四味药,一温三补。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化湿,人参、甘草补中益气。

14.针刺期门止渴法


肝邪挟火而克金,肺受肝制,毛窍闭塞,肺失肃降,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故大渴欲饮水,使用刺期门之法,刺期门以泄肝气,肝气得泄则肺气调畅,肺气调畅则宣降复常,外则毛窍畅而自汗出,内则水道通而小便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渴总不缓解,难受,试试《伤寒论》中的13种方法
(12)《伤寒论》治小便不利十二法
《伤寒论》治小便不利十二法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67,68条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75)--小建中汤
“温病忌汗”论探究(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