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乌头汤加防己茯苓汤治疗腰椎疼痛麻木
 伍某,女,40岁,2015年10月10日,四川绵阳游仙小枧镇人,因为剧烈腰痛牵扯到大腿以及膝关节疼痛,伴麻木,听人介绍前来就诊。                            初诊:患者是装修工人,身体高大、结实,面色黑实,不爱出汗,人疲倦,怕冷,不发热,腰疼,疼痛剧烈,以致不能弯腰、下蹲,休息可缓解,天冷加重。大腿到膝关节疼痛、冰冷、如虫爬般麻木,口干,喝水不能解渴,口不苦,大便不规律,时干时稀,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双手脉沉弱,需重按乃得。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腰椎突出、骨质增生。

       分析:面色黑实,不爱出汗,腰疼,膝关节疼痛,遇冷加重,证明有太阳伏邪存在,胡老说:“痹症多在于少阴(其实太阳与少阴很多时候同在)”,因为“痹症疼痛都是伏邪作崇”(李可的伏邪论);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喝水不解渴,均为太阴寒湿水饮,这也是引起麻木的原因;人没有精神,脉沉无力,少阴证;皮肤如有虫蚁爬行感觉,人疲倦,无气力,气虚而血弱,病人辨证为太阳少阴太阴水湿(痰饮)夹气虚证;接下来辨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附子汤、乌头汤好像都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太阳少阴证,也可以透发伏邪;真武汤温阳利水,能去太阴少阴寒湿,但它不能透发伏邪;附子汤温阳益气止痛,能温少阴,但是不能化太阴寒湿;《金匮》乌头汤有麻黄开伏邪,乌头祛风止痛,芍药甘草酸甘生津止痛,防止乌头伤阴,黄芪可以益气(患者恰好有疲倦)补气促进蠲痹(气足痹邪容易被攻走),气足也能促进生血从而治疗麻木;麻木一证多从太阴或阳明论治(湿邪的寒化或是热化),本患者腿麻木、冷痛伴有口干,饮水不欲解,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显然不是阳明湿热(发热或是红,口干,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证,而是太阴寒湿水饮证,所以对于这个麻木证我们就不能用越婢加术汤(越婢汤是太阳阳明湿热,有石膏大寒),反而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驱寒、除湿除麻木,再加细辛加强止痛。

       辨证:太阳少阴太阴水湿(痰饮)夹气虚证。

       处方:《金匮》乌头汤加防己茯苓汤。

       药物:制川乌30克,麻黄20克(先煎五分钟去泡沫),黄芪60克,炒芍药20克,炙甘草20克,防己25克,茯苓50克,桂枝30克,细辛20克,白芥子30克,生姜20克,白术30克,四剂。制川乌30克、炙甘草20克、生姜20克先煎一个小时,其它药物不浸泡,再煎40分钟,分六次喝完。

       二诊:10月16日来,患者反映效果很好,各方面症状均减轻很多。一诊思路正确,量加重,麻黄加到30克,黄芪到80克,细辛加到30克,制川乌加到40克,并加鸡血藤40克通络养血去麻木,辨证:太阳太阴少阴痹证,《金匮》乌头汤加防己茯苓汤。

制川乌40克,麻黄30克(先煎五分钟去泡沫),黄芪80克,炒芍药20克,炙甘草20克,防己25克,茯苓50克,桂枝30克,细辛30克,白芥子30克,生姜20克,鸡血藤40克,白术30克,四剂。煎煮方法同一诊。

       三诊:10月22日,患者表示效果很好,但是出现了新问题:口干,口苦,身上长痒疹,瘙痒难耐,非常影响睡眠。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沉细数。     

        分析:大剂量的制川乌、黄芪、细辛虽然能迅速缓解疼痛,但是“气有余便是火”,再加上乌头与细辛的剂量太大,以致伤阴伤津化燥,病情出现阳明火郁化风生痒证。用《金匮》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来解太阳阳明湿热痹证,加白蔹、漏芦清热利湿来对症治疗皮疹。

     辨证:太阳阳明证。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药物:桂枝40克,白芍20克,知母15克,生白术40克,附子20克,麻黄15克,防风15克,漏芦20克,白蔹20克,薏仁30克,炙甘草15克。4剂。炙甘草、附子先煎四十分钟,其它药物不浸泡,再煎四十分钟,分六次喝完。

四诊:11月5日,各种症状已经好转,皮肤瘙痒也已经消失了,去掉上方的漏芦、白蔹,再抓四剂。并告知患者下次做丸剂善后,可惜这位病人因为感觉身体非常舒服而放弃吃丸剂了。

     精微点评:对于各种顽固性疼痛,李可大师反复强调“痛证多是伏邪做祟”,从而提出了“疼痛不出,开表不止”的千古绝句,这是古今医家都没有明确提出来的。因为痹症的病位一开始在表,在太阳病位,没有治疗或是治疗不恰当就会一点点的走向里,形成表里同病(就如家贼和外贼同时作乱),只不过有的病证的多表现为里证,有的多表现为表证而已,但是不能掩盖表里同病的事实。伏邪的表现为:疼痛有固定的诱因(比如寒冷),有固定的时间(比如天阴冷或是冬天),有相同的疼痛性质(走串或是刺痛)......这些就是伏邪的表现,只要有伏邪必定有表证,所以要解表,并反复解表透发伏邪,才能治疗好顽固性疼痛。

      还有再次强调,扶阳为主不忘记养阴,“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现在社会穿的暴露,吃的寒凉,空调无处不在,还有输液,导致寒湿致病,寒湿体质非常多,所以扶阳抑阴,阳主阴从,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猛力的扶阳,阴阳之间就是一张纸那样薄,有句话叫做过犹不及,任何事情太过就会走反面。不得不提我喜欢的“火神派”,尤其是古典的火神派,扶阳为主也强调养阴,把任何病分会阴阳两证,所以说我们学习“火神派”,不要走偏,不要全部扶阳,一味比赛姜桂附的剂量,同时也要注重养阴。

白蔹:《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漏芦:《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鸡血藤:《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

                                                                 选自《经方方证躬耕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有福利】李今庸——这些名方看上去好相似,精细之处却大不同——9对名方大比较
[转载]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
千金乌头汤治疗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
历节病
【采撷精华】王彪《桂枝加苓术附汤运用经验》
千金乌头汤《备急千金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