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华要方》(三)泄泻方】

泄泻概述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完谷不化,或泻出如水样物质。泄有漏泄之意,粪便稀薄,其势较缓。泻有倾泻的含意,粪出如水样,其势较急,主要由湿胜与脾、胃、肠道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串走肠道。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较为常见。

泄泻病因病机

泄泻一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泄”。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以后统称“泄泻”,现代亦叫“腹泻”。其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命门火衰等因素。腹泻与脾、肾、胃、肠有密切关系,但主要与脾、胃、肠道功能紊乱及湿邪障碍有关。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湿杂而下,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湿邪并不单有寒湿互合,亦有湿热相搏。还有肾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不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胃肠消化吸收,致运化失常,故有“肾为胃关”之说。

泄泻治法

腹泻一证,分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历代治疗泄泻的方法很多,明代李中梓在《医家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为后世所推崇。基本上概括了腹泻的治法。其一为“淡渗”,二为“升提”,三为“清凉”,四为“疏利”,五为“甘缓”,六为“酸收”,七为“燥脾”,八为“温肾”,九为“固涩”。

现在临床对泄泻治疗,一般寒湿泄泻,治宜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轻证用平胃散,重证用胃苓汤,兼寒表证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下注者,治宜清热化湿、利尿厚肠,拟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或清热利湿止泻汤。伤食泄泻者,治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拟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脾胃虚弱者,治宜健脾补脾、温阳运中,拟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水湿留肠者,治宜健脾利湿、前后分消,拟用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若腹中攻痛合桂枝汤同用,以和营止痛。命门火衰,肾虚泄泻者,治宜温肾运脾、固涩止泻,拟用理中汤合四神丸。瘀阻肠络者,治宜化瘀通络、和营止泻,拟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肝气乘脾,腹痛泄泻者,治宜疏肝补脾,止痛止泻,拟用痛泻要方加减。

总之,腹泻是个常见病,治法虽多,但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只有在正确求因辨证的基础上,才能有恰当的治法,精确用药,并在治疗期间还应做到饮食有节,忌生冷腥荤等食物,才能有预期的治疗效果。

01

方1:五更止泻散

组成:生山药200g,补骨脂120g,肉豆蔻60g,吴茱萸30g,五味子60g,车前子30g,诃子肉120g,党参100,鸡内金60g。

用法:合研细末,1日3次,每次5g,1个月为一疗程。用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功效:补肾运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命门火衰,在黎明之前脐下作痛,或肠鸣,或腹胀,继则泄泻,泻后稍安。日泻二三次,腹部发凉,喜暖畏寒,食欲不振,食不消化。平时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伴有腰膝酸困,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痕,或舌胖大,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按语:本证因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发为五更泄泻。其标在脾,其本在肾,故名“肾泻”或“五更泻”。俗称“黎明泻”。多因病程日久,脾阳不足,不能运化精微,以致肾失充养、命门火衰、胃关不固,皆由脾肾阳气不足引起泄泻。因黎明泄泻病程较长,用散药以缓图治,且用之方便。若用汤剂,剂量缩至十分之一,每日1剂即可。

02

方2:周氏止泻散

组成:生山药120g,薏苡仁20g,鸡内金20g,车前子6g,党参20g。

用法: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5g。

功效:补脾益气,利湿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久治不愈者。病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甚则水样便,但不夹脓血,无里急后重。面色萎黄,疲倦乏力,腹部胃寒,偶有疼痛,下肢不温。舌淡白,脉沉细或沉弱。

按语:止泻散是补脾益肺肾,利水湿专治慢性腹泻以缓图治的经验方。方中生山药甘平,既能补脾气又能滋胃阴,还可补益肺肾,是平补之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作用和缓。薏苡仁甘淡,清肺利气,健脾除湿,尤擅祛除肠道之湿,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膩,药性和缓,是一味清补利湿之药。车前子渗湿利尿,分利大肠。鸡内金有消食、促进胃肠分泌之功。党参,既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补血,诸药相伍,既补脾肾之虚,又化肠道之湿,还调肺肾之水道气化,故共奏健脾止泻之力。

03

方3:清热利湿止泻汤

组成: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金银花15g,茯苓15g,猪苓10g,滑石10g,车前子6g,佩兰10g,竹茹1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呕吐,脘腹胀闷,心烦口渴,或不多饮,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大便臭秽,大便呈黄褐色稀便,或水样便,或带黏液,小便短赤,或身热。重者皮肤松弛,眼窝下陷。舌苔黄而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临床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延胡索;肛门灼热甚者加黄柏、苦参;口渴甚者加乌梅、芦根;夹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脘腹胀闷甚者加厚朴、陈皮;呕吐甚者加藿香、伏龙肝;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困者加紫苏、白芷。

按语:湿热泄泻包括西医的急性胃肠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以葛根解肌清热、升举内陷为主药;黄芩、黄连燥湿清热解毒,再以金银花、茯苓、猪苓,増强其利湿解毒之力,共为辅药;滑石配车前子、甘草能清暑利尿,湿热分消;竹茹、佩兰芳香化湿,止烦止呕,为佐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分消解毒、止吐止泻之功效。

在春秋季节,要以预防为主,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和变质食物,并每餐食数大蒜,或用藿香、佩兰、桔梗开水泡之,代茶饮用。

04

方4:愈疡止泻散

组成:败酱草15g,白及15g,乌贼骨30g,地榆20g,椿根皮15g,白芍30g,延胡索30g,诃子15g,肉豆蔻10g,吴茱萸3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敛疡燥湿,抑肝安脾,活血利气,涩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易反复发作为特点。其病程为慢性迁延数年,腹泻轻则每日三四次,重则七八次或十多次。大便多呈糊状,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或只排黏液、脓血,无便,腹痛呈隐痛或绞痛,多限于脐下及左下腹,亦有全腹疼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或伴有腹胀肠鸣,或有完谷不化、排便不畅、排便不尽之感觉,或里急后重现象,或有头晕心悸,或有出汗烦躁,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发热,病程长者神疲体倦,胃寒,面色萎黄,或腹中冲逆动悸。舌淡苔白,或白膩,或舌边有齿痕,脉濡缓或沉细微。

临床加减:腹泻次数多者加赤石脂、五味子,或赤石脂、乌梅;便不成形者加茯苓、泽泻,或薏苡仁、车前子;便血鲜红者加槐花;完谷不化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腹痛甚者加白及、延胡索、川棟子;腹胀加厚朴、木香,或乌药、小茴香;里急后重者加黄芪、升麻、枳壳;腹寒者去败酱草;脾阳虚者加干姜、肉桂;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腹中冲逆、动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桂枝;有外寒者加防风或桂枝;湿偏盛口黏口淡者加藿香或佩兰;纳呆者加鸡内金、砂仁;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或黄芪、山药;血虚者加当归、阿胶,或熟地黄、何首乌。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迁延日久、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为慢性泄泻的诱因。西医对本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效果较差。中医对本病认为其本脾虚,湿滞化热,则湿热易成疮,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生疮疡之病,属中医内疡病之一。治疗以愈疡燥湿为主,但久泻当以扶正,浅者在脾,深者在肾。脾虚者健脾益气,肾虚者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临证便红者重用血药,便白者重用气药,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故上方用敛疡燥湿、抑肝安脾、活血利气、涩肠止泻之药,熔于一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在整个治疗中配用周氏止泻散,脓血黏液多者可配合锡类散灌肠,但不宜久用,中病即止。待大便正常后,使用脾肾二助九固治疗。

溃性结肠炎是慢性肠道生疮疡而导致泄泻,属中医内疡病之一,临床以泄泻、脓血黏液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症。病性轻重不一,多迁延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至50岁为多见。

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性郁热成疮疡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入侵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内因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脾虚与湿胜互为因果。湿浊内生,湿滞化热,湿热最易成疮疡。气血瘀滞则化为脓血,大便夹赤白黏液,瘀滞不通则疼痛。部位常在脐下或左下腹部。气虚则里急后重。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久病损伤肾,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且“肾为胃之关”,肾阳不足,关闭不密,故引起泄泻。

在治疗上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但有寒湿与湿热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和清化湿热之法。久泻以脾虚者健脾,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者,宜温肾健脾,或加升提固涩之法。临证若虚实相间,应补兼祛邪并施,若寒热错杂者须温清并用。治疗中应注意暴泻者切忌骤用补涩,久泻者不宜漫投分利,清热者不可过用苦寒,以免苦寒伤脾,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因甘能满中生湿,治腑病宜以通为主导。

慢性腹泻病缓迁延,反复发作,要避免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要有信心地接受治疗才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 中医诊断 和治疗用 中成药
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问现在症]-问便色、便质以及排便感异常 20190804-05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配方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如何治疗?(老中医70年经验无偿公开)
慢性腹泻44个处方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