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新陆:从血浊论治皮肤病】精
导读: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将血浊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指出血浊是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提出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疗原则,以化浊宁肤汤为基础方,选药以治化浊行血其本,以宁肤清热缓其急,而更兼以解表和通利药物予浊以出路,在皮肤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欢迎引用本文:

马冲, 陈蕾, 王兴臣, 王栋先, 王新陆. 王新陆教授从血浊论治皮肤病经验撷菁[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2): 152-156.
MA Chong, CHEN Lei, WANG Xingchen, WANG Dongxian, WANG Xinlu. Professor WANG Xinl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from turbid blood[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2): 152-156. 

王新陆教授从血浊论治皮肤病经验撷菁

马冲1 , 陈蕾2 , 王兴臣1 , 王栋先3 , 王新陆3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3.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新陆教授为全国名中医,从医40余年,医术精湛,善治各种疑难杂症。笔者从师学习,深感老师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而在皮肤病的诊治中,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每获良效。现就老师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皮肤病的基本病因病机

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却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莫大烦恼。西医学对于皮肤病的认识从微观医学入手,以病原学、免疫学、生化学指标等为诊断基础,治疗主要以抗病原微生物、免疫抑制剂为手段,尤其是激素类药物的长期应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皮肤病所涉部位包括皮肤、毛发、腠理、汗孔、爪甲等,是人体暴露于自然界环境中之部位。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包括七情内伤脏腑,饮食不节和劳倦过度。既有单一病因所致,又有多种病因夹杂,而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被经络联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说明了外邪袭表,由表而里则病情日深,皮肤之病变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以免入里伤及脏腑。而《丹溪心法》又言:“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皮肤病虽然表现为外表、局部的症状,但与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其病位在肌腠皮肤,发病病机则主要为邪客体表,肌腠失养,经络失疏。

2 血浊伤肤是皮肤病病理枢纽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为顺应时代发展,疾病模式亦在发生改变,而于《脑血辨证》一书中提出的针对时病谱系的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血浊是指血液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致失却其清静纯洁的状态,或丧失其正常循行的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任何因血液内成分的改变,或血液运行状态的改变皆可称之为血浊。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关系。血浊在皮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具有重要地位,外邪袭表,卫气不充,营卫失调则可致局部血行失常而生血浊,或由脏腑功能紊乱、嗜食肥甘厚味而致痰、湿、瘀内生亦可致血浊内生,血浊既生则血液失去正常营养和滋润肌肤的作用,反由浊致肤伤,而出现皮疹、斑丘,甚则皮肤破溃。因此,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所致,均可终致病污入血而生血浊,进而致邪浊胶结使正气难复,使得病程缠绵,病情复杂化。可见血浊是皮肤病诸因作用的结果,又是诸病机产生的基础;不仅是皮肤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血浊可作为此类疾病病机之统一概括,对皮肤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把握病因病机可使辨证施治之过程简单化。

3 化浊宁肤汤方药组成及方解

王新陆教授强调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应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则。血浊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枢纽须予以充分重视,化浊行血以治其本,宁肤清热以缓其急,而更重视予浊以出路,由表及下焦而散,以使邪有出路。故拟化浊宁肤汤作为治疗皮肤病的基本方,全方由薏苡仁15 g,荷叶10 g,浮萍6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0 g,白茅根15 g,赤芍10 g,露蜂房10 g,白花蛇舌草15 g组成。
方中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本草纲目》云:“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本草新编》言:“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故其有利水渗透湿化浊,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性缓渗泄,补而不滞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薏苡仁含有脂肪酸及其脂类、黄酮类、甾醇类多糖和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炎、镇痛、抗菌、增强免疫、降血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荷叶性平,味苦,归肝、脾、胃经,《本草纲目》记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又言:“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取其清热散瘀化浊,升发清阳之性,以施凉血清血,引浊下行之效。研究发现荷叶含有明显生物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并发现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和抗惊厥等作用。上述两味药共为君药,祛浊而不伤正,攻补兼施,双管齐下。
浮萍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本经逢原》记载:“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尿之功,使浊有出路,由肌表随汗液或由下焦随尿液而解;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胃、肺经,《本草原始》记载:“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取其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化浊之效;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名医别录》云:“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强阴。”故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作用,兼之体轻质润,可散可降。3味药同为臣药,共取清热利热,祛风活血之用,使浊和湿热之邪由表及尿而解。
白茅根甘寒,归心、肺、胃、膀胱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可凉血化浊,清热利尿;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心、脾经,《本草从新》记载:“赤散邪,能血中之滞。”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露蜂房甘,平,归肝、胃经,《本草纲目》云:“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故可祛风攻毒杀虫,其体轻窜散,可内可外;白花蛇舌草性凉,味微苦、甘。归胃、大肠、小肠经,清热利湿、解毒化浊。4药为佐药,以助清热凉血之功,又增解利之效,使浊去而不留。

4 皮肤病在血浊理论中的辨证论治

按血浊理论辨证中皮肤病主要分为下列几种。

4.1 热毒血浊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外感火热邪毒,热灼浊生,血浊火毒互结;或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蕴。邪热火毒熏蒸,气血运行失常化浊,皮肤、经络因浊受损,多见于带状疱疹、丹毒等疾病。临床常伴口渴欲饮,烦躁不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临证时常于化浊宁肤汤中再加用萆薢10 g,土茯苓15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忍冬藤15 g,药物口服之外,药滓尚可再煎汤外洗。

4.2 痰湿血浊

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或外感湿邪,留滞体内;或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或恣食肥甘,湿浊内生;或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而致。湿毒导致气血失和,郁而化热,湿热循经上逆,熏蒸于表而致。多见于扁平苔癣、手癣、足癣等疾病。常伴肢体困重,胸脘痞闷,呕恶纳呆,头晕目眩,咳嗽痰多,舌苔腻,脉滑等。常于化浊宁肤汤加赤小豆30 g,赤芍15 g,苦参10 g,白蒺藜10 g,发于口腔者可另煎白鲜皮15 g,地肤子10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药子10 g,煎汤每日含漱数次;发于肢体者,五倍子、地肤子、土槿皮各30 g,75%乙醇浸泡1周外用。

4.3 血瘀血浊

多因气机运行不利,肝气郁滞,血行失调;或外感湿热邪毒,灼伤血络;或因气血亏损,气无力固血于脉,而致血行迟滞,滞而生浊,浊扰脉络,进而加重血行迟涩而易化瘀,瘀浊互阻,甚至可郁于体表而致病。多见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常伴鼻衄、齿衄、关节肿痛,舌质暗淡,脉弦涩或迟涩。常于化浊宁肤汤加玉米须6 g,车前草30 g,茜草炭10 g,地榆炭10 g,藕节炭20 g,重视化浊行瘀而使邪有出路。

4.4 正虚血浊

多由于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或久病卧床,气血运行无力而化浊,局部肌肤失其所养。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之皮肤病,或久病卧床而生之褥疮。可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脉弱。常于化浊宁肤汤加黄芪30 g,天花粉1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

5 典型病案5.1 银屑病

患者男性,66岁,2018年12月15日首诊。自觉周身瘙痒难耐,躯干及四肢有多处皮疹伴脱屑,病史5年,常反复发作,于当地医院诊为“银屑病”经治疗稍好转,多于冬季加重,夏季减轻。近期因疲劳和情志不畅,导致病情加重,弥漫性皮肤潮红肿胀,大量脱屑,舌红苔薄黄,右脉沉细,左脉寸尺沉。辨证属邪热内蕴,血浊郁结。治以清热凉血,化浊宁肤。处方:薏苡仁15 g,荷叶10 g,白花蛇舌草30 g,浮萍6 g,白鲜皮30 g,白茅根30 g,地肤子15 g,赤芍10 g,露蜂房10 g,土茯苓15 g,萆薢10 g,蒲公英15 g,生地黄30 g,槐米30 g,合欢皮15 g,蝉蜕15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2诊:2014年12月26日,患者瘙痒减轻,皮疹仍四肢处多见,双脉沉细,舌淡白苔稍腻。处方:槐米30 g,土茯苓30 g,露蜂房15 g,生地黄30 g,地肤子12 g,牡丹皮12 g,水牛角30 g,白花蛇舌草30 g,蛇蜕9 g,蝉蜕9 g,生甘草9 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患者应用1个月后皮疹消失。

按语: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局限或广泛分布的鳞屑性红色丘疹,其间可有片状正常皮肤为特征性损害表现,本病病程长、易复发。其发病与遗传、内分泌紊乱、感染、代谢障碍、精神神经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为中医之“白疕”,宋代《圣济总录》云:“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认为本病是由风湿之邪与气血相搏而致。先生指出本病由血浊热毒郁结皮肤而致,以化浊宁肤汤为基本方化裁,方中又选槐米微寒、味苦,取其凉血清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槐花含芸香等成分,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菌、抗溃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故配伍凉血活血用于治疗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土茯苓、萆解、蝉蜕、生地等清热凉血,疏风润燥。以取化浊解瘀,清热止痒之效。

5.2 带状疱疹

患者男性,66岁,2018年5月5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因右胸部疼痛于外院诊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营养神经、镇痛、抗炎等治疗后疱疹消失,但仍遗有右侧胸部疼痛,兼有片状淡褐色色素沉着,呈带状排列,触碰后疼痛加剧,入夜尤甚,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滞血瘀。治以行气化瘀,化浊宁肤止痛。处方:生黄芪30 g,薏苡仁15 g,荷叶10 g,当归12 g,浮萍6 g,白鲜皮30 g,延胡索12 g,白茅根30 g,地肤子15 g,赤芍30 g,莪术30 g,水蛭12 g,桃仁15 g,蔓荆子15 g,甘草6 g,珍珠母30 g。水煎服,每日1剂。2诊:2018年5月25日,疼痛渐轻,夜眠较前改善明显,仍偶有刺痛。前方加川芎12 g,香附9 g,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续服1个月患者痊愈。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病毒具有嗜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呈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王新陆教授认为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是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主要病机,而本病发病部位又以胁肋部为主,多由肝胆经脉气血失调为患,故多于清化血浊法基础上选用理气疏肝之品,常用香附、玫瑰花、甘松、青木香、香橼、佛手、荔枝核、川楝子等气中之血药,及延胡索、川芎、郁金、降香、姜黄、路路通等血中之气药。若发于面部则多加用桑叶、菊花、黄芩以清肝胆湿热,兼具透发解散之品。若疼痛剧烈,则多选用千年健、延胡索、细辛、川楝子、五灵脂、青木香、制乳香、制没药、生蒲黄、紫荆皮、徐长卿等经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有止痛作用的药物,常可收到较好的止痛效果。

5.3 荨麻疹

患者女性,55岁,2017年9月19日就诊。患者3月前食用海产品后头面部、躯体、四肢皮肤出现大片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之成片,自服氯雷他定效不佳,于社区医院就诊,诊为急性荨麻疹,予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静滴,用药后症状略缓解,停药后复发。于当地医院行过敏原检查示:鱼虾蟹及豆类等食物、花粉、螨虫等过敏,对青霉素、水杨酸类药物过敏。现症见:全身片红色丘疹,多处皮肤损伤,有淡黄色液体渗出,遇热加重,伴心悸,自汗多,烦躁不安,夜眠差,大便3日1次,小便量多,纳少。舌暗,苔稍黄。脉沉细,寸尺均沉弱。辨证属表虚不固,风热郁表。治以益气固表,疏风清热,化浊宁肤。处方:黄芪30 g,防风15 g,薏苡仁15 g,蝉蜕6 g,白鲜皮30 g,白蒺藜10 g,浮萍10 g,知母15 g,炒酸枣仁30 g,露蜂房10 g,地肤子15 g,荷叶10 g,赤芍30 g,牡丹皮30 g,地肤子10 g,苦参6 g。7剂,水煎服,每2日1剂。2周后复诊,已无瘙痒,皮疹消退。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 h内消退,亦有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基本损害为皮肤风团样丘疹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此患者证属表虚不固,风热之邪由表入血,化血为浊,浊血随经脉周流全身肌表而致发病,血浊与风热相合难解,表现为迁延难愈。治之仍以清化血浊为原则,兼顾益气固表、疏风清热,方以化浊宁肤汤合玉屏风散合消风散加减,方中重用赤芍、牡丹皮等活血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而王新陆教授于临证中治疗皮肤病亦于地肤子和蛇床子有所取舍,蛇床子可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宜于寒湿或虚寒所致者;而地肤子清热利湿以止痒,尤其适宜湿热所致者,故于本例患者仍先用地肤子。

6 小结

血浊的形成是由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加之社会和环境的改变,而致血液被污秽之邪所伤,循行失度而成。血可荣肤,亦可损肤,血浊长期滞于血中,使肌肤失养,血浊溢于肌表而致。故化浊行血使血畅浊消,于内调整脏腑功能,在外荣养肌肤的关键所在。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多年中医理论研究之总结,理论的创新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有重要意义,在大量的实践中证明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血浊理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紧扣皮肤发生发展之要枢,于纷繁复杂的病因病机中探索出了辨证论治的切入点,以清化血浊法为核心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工作指明了方向。化浊宁肤汤仅为治疗皮肤病之基础方,加减仍要在准确的辨证基础上应用。

基金项目:王新陆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鲁财社指[2018]52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3);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015)

作者简介:马冲, 男, 博士,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的临床研究

通迅作者:王新陆

本期公众号责编:马英

版权归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幼波治疗皮肤痒疹的经验方
[中医诊治] 湿 疹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小儿皮肤病验案
「江南朱氏中医外科」(十一):金起凤运用清热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顽固瘙痒治疗药对7则
皮肤瘙痒名医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