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妙玉乞红梅》解析(网友来稿)



《访妙玉乞红梅》一诗,出于《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景即联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迷》。创作由来: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薛宝钗的堂妹宝琴以及李纨的两个堂妹李纹、李绮都来投奔各自的亲戚,又都住到了大观园中。所以宝玉、李纨、探春、湘云等海棠社成员便商议凑一社为这一众姊妹接风。大家于芦雪庵集社,赏雪作诗即景联句,最后按各人所联句数多少评定优劣,宝玉又落第了。是以李纨提议要罚他去栊翠庵找妙玉取一支红梅回来插瓶作观赏之用,于是就有了这首宝玉受罚所作的七言律。此诗是贾宝玉诗作中较为突出优秀的一首,比之他之前所作的海棠诗、菊花诗及春夏秋冬四首即事诗更富意境。

按照书中情节发展,本来宝玉这首诗作出之后,大家是要评定一番的,甚至于还要问到他去了栊翠庵后与妙玉有怎样的交流等。可是就在宝玉诗成之时,一句“老太太来了”,就将整个的故事情节引往别处,对于这首诗再无交待。别的古本中有没有批语我不太清楚,也没有逐一查寻,但起码脂评本中这处是没有任何批语的。这首诗貌似就成了“悬案”而无人问津了。大略一看,这首七律四平八稳似没有大境界,然而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宝玉妙玉二人间的关系再细细品读,却是袖藏乾坤别有洞天,。我就藉由故事背景以及自身浅薄的诗词知识来解析这首诗中的深意、内涵。

要想解析这首《访妙玉乞红梅》,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来梳理一下宝玉和妙玉二人间的关系。关于妙玉的出身,书中交待很笼统,只说她姑苏人氏同,出身于仕宦之家,父母俱亡,于元春省亲时被请进了栊翠庵主持。曹公于妙玉身上着墨不多,最重要的当然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梅花雪那一节,具体情节此处不再重复。我个人对这一回最难以忘怀之处,就是妙玉于茶道的精湛以及对于贾宝玉的微妙态度。妙玉初时奉茶于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这六安茶,应该就是产于安徽的六安瓜片,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清时亦为朝廷之贡茶,非达官显贵者不可享用。但于贾府而言怕就是常备茶,否则贾母亦不会有此一说。而此处贾母未揭杯盖先云我不吃六安茶,就有考验妙玉的意思了。老君眉,据考证是产地福建武夷山区的乌龙茶,与大红袍类似,能消食解腻。妙玉知道贾母等人吃了酒肉,医理养生上来说不宜饮绿茶,而准备了这一道老君眉,充分显示了她在茶道上的造诣之深、心思之缜密。其后,妙玉拉着黛玉宝钗二人入耳房中另品体己茶,宝玉当然也跟着进去了,妙玉另泡了一壶茶,分别斟于三人,关于那两样“奇珍”茶具各位读者指定熟悉不再赘述。而烹茶所用水是梅花上的雪则突出体现了妙玉的生活态度品格性情,重点在一个“洁”字,亦映证了之后邢岫烟对她的评价:为人孤高不合时宜。

而妙玉用自己常日吃茶那只绿玉斗来斟于宝玉,就值得玩味了。书中言道,刘姥姥用过的成窑五彩小盖盅,妙玉都嫌脏不要了,且言:“若是我用过了的,便砸碎了也不给她。”可见妙玉是个有严重洁癖之人。可是就是这个有洁癖之人,却将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来斟于宝玉。茶杯是唇舌接触之物,于妙玉来说,算是自己的贴身亲密之物,将此亲密之物于宝玉来用,可见,宝玉在妙玉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偏偏宝玉于此处“不解风情”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是那样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于是乎妙玉生气了,说你贾府亦未必能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其后,黛玉问及烹茶所用之水,妙玉索性气都撒到黛玉身上了:“你这么个人也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列位看官,妙玉此言是否有那么一丝的醋意在里面呢?后来妙玉虽然又给宝玉换了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也不忘了再揶揄宝玉一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即是饮牛饮骡,你饮了这一海,更成什么了?试看,此时的妙玉哪里还是什么青灯古佛下的出家之人,分明就是多情之少女哉!

真正表明二人间蒙胧情愫处在于品茶将毕时的两句对话,妙玉正色道:“你这回吃茶,是托她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与你吃的。”宝玉道:“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窃以为,妙玉此言是明显的言不由衷,此乃反话也。此言并不是说给宝玉听的,而是说给钗、黛二人听的,其意为:你们放心,宝二爷平时是不会来我这的,既便来了也没有茶给他吃。好一个此地无银三百银,真可谓欲说还羞、欲拒还迎。其心中期望宝玉能来,可当着钗、黛二人又不便明说,只能如此言道。甚至我还觉得,妙玉只是想请宝玉品茶而压根不愿请钗、黛二人,只是当着二人面单独请宝玉又似不妥,为避嫌只能兼请,而妙玉也算定宝玉一定会跟来,这样,既圆了自己的心意又不落人话柄。书中至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宝玉对于妙玉的回贴如此急切重视也证明其在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一言以蔽之,妙玉宝玉二人,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信仰,却互相欣赏彼此看重。他们之间并非是世俗情爱,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灵魂层面的交流。然而这样的交流,亦只能发乎于意、止乎于礼、言藏于心、不能出口,何等朦胧微妙矣!

梳理完了二人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解析这首《访妙玉乞红梅》,此诗全文如下: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衫犹沾佛院苔。

 

 

此诗之成是在宝玉去往栊翠庵取回红梅之后,取梅具体过程如何书中未有交待。然而此番取红梅亦绝非一帆风顺,君不见宝玉归来之后言道:“你们就赏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不难想像,妙玉是如何“折磨”宝玉一番的,然而此种折磨,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爱意与精神”交流呢。妙玉成全了宝玉以及大观园中众姊妹的快乐,把淡淡的寂寞留给了自己。此枝红梅形状描述书中有云: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我觉得,宝玉所取走的这枝红梅或许就是栊翠庵中最美丽的一枝吧!如同先前品茶,妙玉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舍不得喝的梅花上的雪,妙玉总是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宝玉,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言归正传,下面正式解读这首在我看来宝玉为妙玉亦为自己所作的诗:

此诗为七言律诗,下平十灰韵,仄起入韵。逐联解之:

第一联: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此一联无甚意境,诚如黛玉:所评起得平平。意为:酒尚没有喝,诗句也没有裁夺思量,就前往妙玉所居的似蓬莱仙境的栊翠庵去寻乞红梅。宝玉因联句落第,李纨因见栊翠庵的红梅好想要取回插瓶,那为何单单要罚宝玉去呢?宝玉落第罚他别的难道不行吗?估计李纨、黛玉等人都感觉到了宝玉与妙玉的互相欣赏的微妙关系,别人去怕皆不可得也,惟有宝玉去了才能从妙玉手中取回红梅。此处道出了宝、妙二人不是红颜,却超越红颜的非同一般的关系,引人遐想。至于“小心眼”的林妹妹此时亦根本不担心宝玉与妙玉会引发火花,因为在她看来,此二人所处社会阶层地位之间的巨大差别所致,纵然有心亦是镜中花水中月,根本无需担心。

第二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意为:吾此番前来,不是为了要你最为珍贵的东西,只为求取一枝延展于门墙之外的红梅。(观音大士玉净瓶中水,神话传说中宝贵无比,西游记中能使人参果树死而复生,而将妙玉喻为孀娥青女足以看出在宝玉心中妙玉的形象和地位,纯洁无暇不可亵渎)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请钗、黛并宝玉品茶,拿出了自己舍不得喝的收藏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为其烹茶,此处不求大士瓶中露一句,亦有此番前来并不是为蹭茶吃、不是惦念你那梅花上的雪的意思吧。为乞孀娥槛外梅一句就值得思量了,写到此处,黛玉言道“凑巧而已”,那么到底巧在哪呢?苦思冥想,唯一解释就是槛外二字。众所周知,妙玉别号“槛外人”,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曾下过拜贴“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但是此时还是第五十回,还未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时,亦就是说宝玉还不知道妙玉这个别号,但是林黛玉却是有可能知道的,所以,在见宝玉这句诗时道了一句凑巧。不过也委实凑巧,妙玉向以槛外人自居,言历代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之人,将一切富贵荣华钱财家私皆视为无物,那么栊翠庵的红梅呢?宝玉诗曰:槛外梅。是门槛外,还是“铁槛外”呢??照我看来,当是时应是红梅延展于门槛之外吧,宝玉以此入诗,当真凑巧。然对于妙玉来说,她自谓槛外之人,今宝玉来取此一枝“槛外之梅”,焉能不应乎??此处还有一凑巧,读者不知发现了没有,槛外二字,宝玉用来入诗并非此一处,第三十八回作菊花诗,宝玉于访菊一诗中云: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曹公将槛外二字两次安排进宝玉诗作当中,是否别有深意呢?妙玉虽自谓槛外人,然而明显她是尘劫未脱、心魔未除,算不得是槛外之人。再对照贾宝玉的最终结局来看,我觉得,贾宝玉才是真正的“槛外人”。第三十一回中有云: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次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了。”此处看似林妹妹的戏语,然而也貌似伏笔,伏下了宝玉的结局是出家了。出家人,是为真槛外人。

第三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此一联我觉得是全诗最为重要一联。入世、离尘,是为特殊的比喻手法。前往栊翠庵称为离尘,离别红尘。返回大观园称为入世,又入俗世红尘中。梅花又名冷香,故将此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中。挑红雪、割紫云,皆喻为折取红梅。粗略一看,此联意境平常,无甚重要。然而我们要注意到,贾宝玉是从芦雪庵出发前往栊翠庵的,也就是说他是先在俗世中,去往栊翠庵后才是离尘,再返回大观园中则是入世。正确顺序应是先离尘后入世才是,那因何诗中却是先入世后离尘呢?难道是曹公弄错了时空顺序吗?贾宝玉原为神瑛侍者,可谓身处仙境远离红尘。后在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里走了一遭,此为入世。俗世中走了一趟之后复又出家,此为离尘。先入世再离尘乃是贾宝玉平生际遇真实写照,因而诗中这种时空顺序上的不对称,却恰恰与贾宝玉的现实对称。作者用心良苦伏此一笔,昭示了贾宝玉的最终之归宿,与最后一联中沾佛院苔语相互映照。

第四联:槎枒谁惜诗肩瘦,衣衫犹沾佛院苔。意为:谁在意怜惜我这作诗之人冒着严寒取梅时的蜷缩嶙峋之态?归去时身上已然沾染了佛院之苔、佛门之气息。此一联意境深远,第一句不知是在怜惜自身的情感际遇,亦或妙玉的寂寞清苦,再者是家中众姐妹们的各自忧苦?我看多半是寄言与妙玉,此二人情意相投彼此怜惜看重,然无法相对相诉,只得以此种方式表露心迹。只不知日后若妙玉看到宝玉此诗时当作何感慨?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也。出于对个人情感现实状况的不满,以及作者所设定的结局,贾宝玉出家已是定数,此番前来栊翠庵求取红梅与妙玉一番交际后怕是真正唤醒了体中的佛心。红尘之中纷纷扰扰,虽身为大家贵族子弟却无法追求心中所期盼的幸福,无法拥有真正的情感。与林妹妹相爱相知却多遭磨难终有情人难成眷属,与妙玉互为知己彼此欣赏却受迫于封建礼教的规制所缚只字不能出口。这样的压抑与折磨、无奈与悲伤,宝玉心中或许早就生了了却尘缘遁入空门之念吧。

诗已解之,言犹未了。此诗作者构思精妙,以“瓶中露、槛外梅、入世、离尘、 诗肩瘦、佛院苔”对应情节,道出了宝玉妙玉二人之间似有若无的朦胧情愫以及贾宝玉的最终归宿。宝妙二人精神层次的柏拉图式爱恋读来虽令人击节赞叹,仍不胜唏嘘。宝玉的归宿也再次揭示了红楼一书整体的悲剧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志勇|贾宝玉栊翠庵乞红梅外传
【闲侃红楼】贾宝玉和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闲侃红楼之七十一)
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数朵萦怀别样春
红楼品茗49-50
【群芳吟】妙玉:一窗苦寒,吞噬了芳华
【华林随笔】妙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