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吗丨赵春万:陵城北宋古碑上的 “教育改革文件”
宋徽宗赐辟雍诏碑拓本

德州陵城文博苑中有块高大厚重的石碑:宋徽宗赐辟雍诏碑。

碑分三部分:碑帽、碑身、碑座,现仅存碑身。碑身高280厘米、宽110厘米、厚36厘米。碑身上半部分摹刻徽宗赐辟雍诏,下半部分为辟雍司成薛昂撰书的诏后序。

碑文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失去文字的碑刻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该碑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讲述着发生在900多年前的一次教育改革故事。

用“瘦金体”刻写宋徽宗诏书

辟雍,古已有之,即国立大学。

北宋的国立大学分国子学和太学,国子生为高官贵族子弟,太学生为普通官吏子弟及“庶人子弟之俊异者”。

太学生一度达数千人,于是又在汴京郊外建外学为辟雍,所以辟雍又是太学的外学或分校;宋徽宗诏令全国建辟雍,辟雍又成了学校的统称。

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年)诏建辟雍,诏书应存放在汴京辟雍内,何以陵城有碑,并且摹刻的是瘦金体?

《宋史·本纪第十九·徽宗一》记载:崇宁五年二月,“丁丑,以前后所降御笔手诏模印成册,班之中外。州县不遵奉者监司按劾,监司推行不尽者诸司互察之。”

这就是说,在赐辟雍诏颁布五年后,宋徽宗又将他前后御笔批写的诏书模印成册发给各州县,并强力推行之。这样一来,原本只保留在京城辟雍的诏书就走进了陵城。

宋徽宗还要求过臣下,要将他的诏书“藏之层构,勒之翠琰”(诏后序语),陵城(北宋时期德州、安德县的治所)的州县官收到模印文本,于是就在州县学内刻石立碑予以保存。

《山左金石志》载:“《宋史》无赐诏明文,得此可补其缺。”

北宋皇帝的诏书赖陵城的碑刻得以保存,而且保留的是原汁原味的诏书模印文本,摹刻了瘦金体字样,该碑的史料价值不言自明。

古代诏书有宰相副署才能生效

碑刻的上半部分是瘦金体的赐辟雍诏文,碑额据《陵县志》载为蔡京题写的“皇帝赐辟雍诏”六字(碑后署名也有蔡京奉敕题额字样)。

别小看了蔡京题额,题额等于打上了蔡京的印记。蔡京是当时的宰相,既有皇帝诏文,又有宰相副署,这是标准的古代诏书样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印称玺,命令称制或诏,这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古代的诏书什么样式?从赐辟雍诏碑就可以看出,古代的诏书须有宰相副署。

宰相是政府首脑,辅佐皇帝综理天下之事。

但是相权和皇权总是处在争衡之中。

曹操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自重;杨坚更是以大丞相取北周天下为隋。相权和皇权此消彼长的关系,使得皇帝千方百计地消夺相权。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行政机构,中书、门下称政事堂,两省的正副长官及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才算宰相。

宰相由一人增为多人,但皇帝的诏书只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宰相副署才有效。

有个例子,武则天曾出敕令让人审查刘祎之,刘祎之说出了:“不经凤阁(中书省)、麟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北宋实行中书(政事堂)枢密“两府”和“三司”制,进一步消夺相权,但诏书仍得宰相副署。

赵匡胤要任命赵普为相,适逢三个旧相全都出缺,最后只好拉出开封府尹赵光义代替宰相副署。

《宋史·本纪第十五·神宗二》十年九月乙卯:“诏:'诸传宣、内批、面谕,事无法守,并从中书、枢密覆奏。’”

覆奏就是问题在皇帝和宰相上下之间反复审查驳议,有宰相通过并副署后才有效,否则任何皇帝的传宣、内批、面谕都不合法度。

但是相权和皇权长期争衡的结果是相权大败,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并下令子孙永不得设宰相。

明、清没有了宰相,皇帝的诏书再也不用宰相副署了。

清代的诏书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帝是代天行道,再也没有制约皇权的制度了,所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这是明清社会没落的根源之一。

宋徽宗时推行的全国教育改革

赐辟雍诏碑的下半部分是试辟雍司成薛昂撰并书的诏后序,末尾署名的还有现任或曾任辟雍司业的何昌言等人。

辟雍司成、司业相当于今天教育部正、副部长。赐辟雍诏是全国办学的“最高指示”,诏后序则是全国办学的“实施意见”,因此整个碑刻可以看作是北宋年间的一份全国办学的中央文件。

通读碑文,这份中央文件的要点是:

1、“率土即国之郊建辟雍”(赐辟雍诏),即全国各地州县都要在城郊建学校。

2、学校的规划布局是:“古者学必祭先师……宜增殿像于前,徙经阁于后,布讲席于四隅”(诏后序)。这种布局奠定了后世庙学合一的建校风格。

3、“推原熙、丰'三舍’之令”(诏书),“收科举于学校,推'三舍’于四方”(诏后序)。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到北宋已显露“一试定终身”的弊端,忽略了人才的培养过程,难以取得真正的人才。

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也有变革,在太学推行外、内、上三舍制度,逐级培养,优者升舍,劣者汰去,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管理。

宋徽宗诏书中要求推行熙、丰'三舍’之令,全国建学校,废科举(不久恢复)。县学推荐上舍生到州学,州学推荐上舍生到太学,太学的上舍生视同进士,即可为官。

综上所述,宋徽宗时期,中国的教育和科举都曾发生过重大变革。

推行全国各地州县办学,注重教育过程管理,改变一试定终身作法,这些作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在徽宗朝先废后复,但州县办学的路子及州县学生逐级升舍考试的办法,在明清时代形成了秀才、举人、进士三等功名,逐级进阶缩小了学子和进士的落差,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举道路上的矛盾,这些都是有进步作用的。

(已载2月9日《德州晚报》)


■作者:赵春万  ■编辑:王晓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书法第一人——宋徽宗瘦金体简谈
书法皇帝宋徽宗《大观圣作之碑》高清拓本,独创瘦金体,纤细优美
宋徽宗的大作{瘦金体}
皇帝做不得快意事
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2】
贞观之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