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丨小哥儿仨赶会吃包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秋后,是我们兄弟三人到西李楼村“赶会”时照的。右边的是我,当时十三岁;中间的叫刘福河,是我叔家的大弟弟,当时十二岁;左边的叫刘福江,当时十一岁,是我叔家的小弟弟。我当年读六年级,他们分别读五年级和四年级。照片的背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九七九·十·六”几个稚嫩的字。这是我的第一张相片——那时候照张相不方便,哪像现在,孩子刚落地,就不断更新照片分享到朋友圈。

    一九七九年秋后,离我们村三公里的西李楼村举办物资交流大会,那时称“赶会”。我专门找到现年八十三岁的李玉才老人(当年任大队主任)了解赶会的缘由。老人虽是耄耋之年,记忆仍然清晰。据老人讲,当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余毒未净,百废待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一九七九年秋后,马家管区(驻地在西李楼)14个村庄,5000多口人,每人收二角钱,集资了一千多元钱,邀请河北衡水梆子剧团,从十月初三开始,演出七天。剧目有《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场场爆满。

    从背面的字迹上推断,那天是星期日。母亲给两块钱让我们去西李楼村赶会,于是我们小哥儿仨就一起出发了。我们先到糜镇集市,花两角钱照了张合影,中午赶到西李楼吃包子。因为是第一次照相,我看起来有些拘谨,经过照相师傅几分钟的“摆布”,留下了这张二寸的黑白照片。

    那年头家家户户日子艰难,平日里就是玉米大饼子窝窝头,能吃顿玉米面白菜馅大包子就很奢侈了,更甭说到集市上吃香喷喷的笼屉白面肉包子了。西李楼村街道两旁,包子铺最多,一家挨着一家,尤其是散场的时候,各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包子铺里热气腾腾,香味儿沁人心脾,吸引得孩子们驻足忘返,直到父母一扽,才咽下口水一步三回头地离去。包子一角钱一个,咬一口,油水顺着嘴角往下流,一抿,半张小脸就成了酱色,明晃晃的,油水滴到裤子上,因为不容易洗掉,回家多半要挨骂。我们差不多吃了五六个,那真叫解馋啊!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各自都有了家庭,六个子侄中,有四个参加了工作。翻翻相册,我感慨万千。遥想当年的艰苦岁月,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

(已载7月20日《德州晚报》)


END

■编辑:王晓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跟我学 第一楼小笼包子
遥远的故乡:李楼村
散文||绝景险境老人头
李村公园老人舞
发现不?农村普遍出现这种现象!很多人束手无策咋整?高人支招?
【江苏】李沐宸《风景,这边独好》指导老师:韩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