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石继勇:母亲的理想

母亲和新中国是同龄人,70岁的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依旧不减当年。刚解放那些年,国家还处在贫穷落后时期,食不果腹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母亲家也不例外。听母亲说,她从七、八岁开始就知道下地挖野菜,像男孩子一样上树撸榆钱,下河摸鱼虾,一是性格使然,再就是生活所迫。

母亲性格外向,言谈举止大方,干活也泼辣。十五岁开始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由于念过几年书,16岁那年,母亲被村里选拔当生产队长和民兵连长。那是母亲实现梦想的开始。以工分定收入的年代,母亲巾帼不让须眉,既能干,也肯吃苦受累,我问母亲,你一个女孩子家,别人听你指挥吗?母亲这样说:“生产队长就是带领社员下地干活的。想让大家听你的,就得带头干,尤其是脏活累活。”那个时候,村里最能干的小伙子一天能挣8分,母亲能挣一毛多。有一年春天,带领村民去清理河道,母亲带头跳入泥水中,脚被玻璃碴划破。大家劝她回家包扎一下,母亲不敢走,因为她是带队的,要守在工地。她从棉袄撕下一点棉絮烧成灰敷在伤口上,竟然奇迹般把血止住了。在那个年代,母亲的吃苦耐劳以及轻伤不下火线,得到村民们的尊重,也成为公社最勤劳、最能干、最积极向上的村干部。

母亲不仅能干,还是远近闻名的俊姑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0岁那年,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母亲心高,找对象要找个有文化的,母亲选择了父亲。那一年,父亲刚好大学毕业,成为众多追求者中的佼佼者。第二年正月,父亲用两瓶白酒和80元钱的财礼把母亲娶回家。父亲那时真是穷得叮当响,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两间小偏房作洞房,还是借住院里胡爷爷的。母亲爱慕父亲是大学生,父亲爱恋母亲吃苦耐劳的品德。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开启了他们新的生活。

父亲会绘画,也会刻字。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我们的相继出生,家里不够吃的。父亲就操起画笔与刻刀去了东北,靠给人绘画、刻章挣点钱补贴家用。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没有钱吃药打针,母亲就抱着我到处借,外债让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雪上加霜。实在借不到钱了,她就把父亲的画拿到集上买了,换到钱再给我治病。白天抱着我跑医院,晚上哄着彻夜啼哭的我,生活的压力与孩子的病痛把母亲折磨得形色憔悴,村里很多人都说我命毒,劝母亲把我舍了,母亲不干,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心头肉,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不会放弃。

那几年,是我家最苦最穷最囧的时期。房子小还是别人的。冬天冷,我和姐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取暖;夏天热,母亲成夜不停地为我们驱热赶蚊虫……记忆中,最难熬的是生活的窘迫,嘴馋是孩子的通病,尤其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娇惯,自己也娇惯自己。记得有一次家里炖茄子,我嫌没有肉,不吃。母亲竟然拿茄子把儿当鸡腿哄我,那顿饭,我竟然吃得有滋有味。在我记忆里,母亲无所不能,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还能把茄子炖出鸡肉味。日子再艰难,母亲也供应我们念书,母亲说,再穷也不能不念书,就是砸锅卖铁咱也要上学读书,把孩子培养成才。

也许是因为受母亲的教育,也许是因为遗传了父亲的基因,我从上小学到警校毕业,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到了警校我还是学校的文学社社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农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好。母亲要强,包产到户让母亲信心十足。她要让几亩责任田为她生金长银,她要盖属于自己的大瓦房。那时候收秋基本上还是人工,夏天母亲带着我们割麦子,轧麦子,翻场,她自己扬场。秋天她带着我们掰玉米,撬玉米秸。母亲一向乐观自信,不管是在地里汗如雨下还顶风冒雪,她都是笑容满面,从没有皱过眉头,从没有在我们面前唉声叹气。为了更好地过日子,母亲养殖家畜家禽,一天从早忙到黑。几年下来,我们家还上了所有的外债,还剩余几百元。

母亲给村干部要了宅基地,用剩余几百元钱买了砖。然后叫人拉土、脱坯,一座四角硬的瓦房拔地而起,尽管墙是土坯的,但那是我们自己的房子。搬家的那天,我和姐姐都高兴坏了,在属于自己的家里尽情说笑,母亲看着我们笑而不语,我发现母亲眼里有泪花闪烁。

随着父亲的工资的不断增长,我们家又买了挂钟、缝纫机、立橱和写字台,土炕也换成大木床,我们村最早有录音机、电视机的也是我们家。那个时候,也是我最荣耀的时候,我的小同学都愿意跟我玩,我也慷慨地把好吃的与他们分享。每到晚上,我家院子里就挤满了人,母亲也慷慨地把电视搬到院子里让大伙儿看节目、开眼界。我们家已步入富户的行列。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家里的房子也跟着升级。原来的土坯房翻盖成了卧砖包皮房,几年后又换成里外全砖墙。家里吃喝不愁了,母亲还时常接济别人,有上门讨饭的,都把人家迎上门送给衣物和吃的。每年交公粮,母亲最积极,她会挑选出最好的粮食,然后带我们连夜排队交公粮。

1996年,我上班了开始挣工资了,那时候300多元钱,能填补家用了。母亲给我买了一辆豪爵摩托车,7000多,是我们村第一辆摩托车,骑着它真拉风,还给我买了BP机,都是当时最时尚的。我骑着摩托车带着母亲走亲戚,带着父亲去赶集,周围都是艳羡的目光。我该结婚生子了,母亲又翻盖房,在原宅基地上盖起了六大间砖、水泥结构的“浑砖房”,还盖起了偏房,建起飞拱高峨的大院门,镶上了瓷砖,买了两个大铁门,门上还有瑞兽叼着铁环,宽宅大院,靓丽气派,父亲亲笔给我写了喜联。在父母的悉心操办下,我结婚了,然后有了儿子。对母亲来说,有了孙子,过日子的心气更足了,她依旧种麦子、种棉花,依旧勤俭持家,辛苦劳作。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满脸的皱纹里尽是岁月的年轮。

2005年,多年来的农业税不交了,还有粮食补贴,农民更好过了,年过6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还有100元的补贴,父母都很知足,我和姐姐都很孝顺,不时回家看父母,给他们钱花,他们从来不要,他们说国家政策好,他们不缺钱花。

父亲去世后,我和妻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住,都被她拒绝了。她说在城里生活不习惯,再就是城乡没有多大差别,老家一年四季什么蔬菜和水果都有,村村通公路出行方便,老年人乘公交都是半票;庄稼从种到收基本是机械化,麦子直接入囤,玉米秸秆直接入田,就连厕所也进行了彻底革命。人们不像以前那么累了,吃水用水基本不出门,农民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了。农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说,国家的政策好,更主要的是咱们区委各级领导贯彻执行的好。娘笑着,一个劲儿地点头。

2019年,母亲刚好70周岁,她说自己的梦想都实现了,儿女们都成才了。眼下她力所能及的就是保养好身体,让孩子专心致志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共同实现咱们的中国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明甫:放心
黑土地,黄土地
麦子、玉米、棉花
【创作大赛】纪念老家的一块地 || 王小林
聂延力:责任田(外一章)|散文
庄稼人 2020-6-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