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六章 脉学源流与伤寒脉学 第七节 危重脉象 胡春申 王洪涛

第六章 脉学源流与伤寒脉学

第七节 危重脉象

胡春申 王洪涛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和肆虐的瘟疫,民不聊生。曹操在《蒿里行》中曾说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说疫气》中,更描写了“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的惨状。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人死于暴病。张仲景在自序里也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证明,在当时大多的病人中,很多是危重症候为主。在《伤寒论》原文中,涉及误治与救逆的条文占一半以上,其中明文提及“误治”“不治”等有39条,约占全部条文1/10。金匮也有24条。因此,仲景所记录的危重病人脉象值得研究,他与后世医家所述的脉象是否相同值得探讨。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危重症候的脉象,对临床危重症候的防治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1、危重证候多见沉脉

沉脉主里证和阳虚,但在《伤寒论》的危重症候中,沉脉及其相兼脉最为多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以上四条出现的沉脉、沉微脉、沉紧脉均属重证脉象。61条,由于邪去正虚,或是邪热内郁,或是突然亡阳,条文指出脉沉微,则提示为亡阳,急用干姜附子汤大量顿服救治。92条,此条发热、头痛、身体疼痛,为太阳表证,依法可以解表,然太阳病应见浮脉,今见沉脉便须慎重,如有阳虚见证,轻者表里兼顾,重者急救其里。323条,此条提示少阴病即使有腹胀痛、不大便,口燥咽干等可下之证,如见沉而无力之脉,便不可误用攻下,必须先用温阳救逆之法。135条,结胸是一个症候,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此条的脉沉主里,脉紧主痛,示众里证危急。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丰之。'(357)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以上两条沉迟脉均属危候脉象。原文第357条,属寒热错杂,由于伤寒误治,痰热壅肺而致厥冷,“脉沉迟,手足厥逆,唾脓血,泄利不止”属阴阳离决的危侯。366条是戴阳证,是下元已竭,仅存的一点阳气而浮越于外的表象,此处见到沉迟脉,必然是大虚之候。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362)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8)

以上三条,第362条是无脉,即摸不到脉,主死。357条“大下后,寸脉沉而迟”,为难治。368条,先是“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即下利后摸不到脉,四肢冰凉。一昼夜后,又能够摸到脉了,手足也转温暖了,则有生的希望。如果仍然摸不到脉,则死亡了。晬时,即一昼夜。说明仲景当时,在摸不到脉以后,仍然坚持抢救一昼夜,使部分患者“脉还,手足温”而获得重生。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浮脉也可见危重证候,需要警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是太阳病的严重变证,一般脉象可见沉实、沉紧,今见脉浮大,可知非一般表证脉浮,而是邪盛正虚,病情危重,所以不能用攻下法,否则预后不良。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此条为表热里寒,由于阳明病误下或寒中于里,脾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不能腐熟水谷则下利清谷,而见脉迟。阴盛于内,阳浮于外,则外见假热而脉浮。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此条是下利而阳复太过证,寸脉反浮数,为阳复太过的表现,尺中自涩为阴不足,阴不足而阳热乘之,故便脓血。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此条“脉阴阳俱浮”,指寸关尺三部脉均是浮脉。仲景通过本条,提出了温病的概念,论述了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并指出了温病误治的几种情况:“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条在整个《伤寒论》中是很有特点的一条。尽管仲景提出了误下、误火后可能出现的危重症候,但仲景最终还是没有拿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这在《伤寒论》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本段条文,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出现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3、结代脉主重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白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

结脉为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瘾瘕积聚。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但结代脉常同时出现,主心气不足,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故有“结为病脉,代为危侯之说”。原文第177条说明病因是感受风寒而起,表邪尚未解除,又见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属少阴里虚,心失所养之故。178条描述了结代脉的特征、性质。结脉与代脉是相类脉,常同时出现,都是脉律不齐,有暂歇征象,二者均属阴脉,但各有特征,结脉指脉搏缓中一止,止后复来,代脉指脉在搏动中出现歇止,良久方至,不能自还,须下一次脉搏动而替代。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研究结代脉,应属室性心律失常的范畴,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若分而言之,结脉应多见于窦性心动过缓伴随早搏、窦性停搏、逸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代脉应多见于过早搏动呈联律者,如二联律,窦性停搏、窦房结传导阻滞、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总之,结脉与代脉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上的心律失常,并伴随心动悸的出现,而心动悸则是各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通过以上对《伤寒论》危重脉象的分析,说明早在《伤寒论》时代,中医对于危重病证的脉证并治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用于临床。

病案:

1、月经期中阴盛亡阳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基层行医之时,友人妻高XX,女,27岁。就诊日期:1974年2月11日。

患者月经期中,冒雨涉水,浑身湿透。回家后即感骨节寒疼,经断,夜间忽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呼之不应。家人急邀诊治。见其口唇青紫,四肢厥逆,脉微细欲绝。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黯。针时一度苏醒呼痛,但不久仍昏睡不醒。当时正在学习《医宗金鑑·订正仲景全书》,诊为阴寒太盛,蒙蔽心神,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急当温经散寒挽扶阳气。遂以大剂四逆汤:

炮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

水煎,嘱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

灌服1次后,四肢微微转温,家人呼之略有反应。患者家属大喜,欲把余药全部灌服。我立即阻止,告知每半小时灌服1次,是采取“重剂缓服”之法,使药力绵绵,阳气得以续生。而如果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照前服法,服到第三次后,患者清醒,四肢已温,脉回缓滑。

病案2、炙甘草汤治疗胸痹

钱某某,男,51岁,农民工。患者因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困难,同时兼搞建筑、酿酒、养鱼等业,操劳过度,于三个月前出现阵发性胸前区闷痛、气短乏力。症见面色无华,精神疲惫,胸闷作痛,虚烦多汗,心悸失眠,舌淡红,苔薄黄,舌底轻度瘀血,脉结代(心电图:频发室早)。治宜益气通阳,补血养阴,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15g,西洋参6g,大枣15g,生地黄15g,麦冬15g,阿胶15g,

火麻仁10g,桂枝6g,生姜10g。

6剂,日1剂。

一周后复诊,胸前区闷痛消失,精神转好,余症减轻,脉缓滑,无结代(心电图:窦性心律。未见室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脉
初学把脉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中医脉象学
一品方脉 [http://2275088179.qzone.qq.com]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