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误解达两千年,只可取文学价值不可取实用主义

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来说老子是值得尊敬的,为什么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见到名人解读老子之言,比如鲁迅、林语堂、南怀瑾、于丹、曾仕强、白岩松等,而且讲国学必然提到或联想到老子。然而这些人所解读的老子《道德经》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内部打转,始终无法突破它的束缚。所以自己也去网上搜了各种关于《道德经》的解注,始终带着遗憾。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发出来。其一是觉得敢于批判才会有进步,其二,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发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经》局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传世通行本《道德经》作为例子分析,《道德经》局限性在哪,不可取之处又在哪。本文是理性探讨,绝非胡言乱语来骂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参考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逻辑分析:道是可以去说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道”是天地间运行规则,是生存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是全部都包括。天地规则是什么连科学时代我们都没有弄清楚,用一个未知的道来说,有何意义呢?

万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万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种体现吗!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增加,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一些事物去命名,记载以及流传。无论是非常名还是非恒名都无法改变这种文明化进程。

这句话背后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没法用普通的名字来用。可是无论是非一般的道还是非一般的名,对推动文明化进程并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碍作用!因为没有探索本质,只部分现象注定会是阻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参考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逻辑分析:用天“天道”的运行方式推理出“人道”根本不可取。首先天地运行的规则是怎样的,别说是老子那个时期,就是当今科学发达的时代科学家们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则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探索出部分定律定理等。用未知的“天道”能推理出“人道”来吗?

说天地对待万物是一视同仁,逻辑上似乎是如此,可是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会计算的,正因为物质会计算地球才诞生生命,从而繁衍万物。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则,人只是万物中的小小一个分支,人类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比如人的原始动物性就是群居的,始终会有王的出现,有王就会有特权的出现。就像狼群里会有狼王,狮群里会有狮王,猴群里会有猴王。这是原始动物性的特有属性,靠个人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参考译文:极致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逻辑分析:水有其自身的规律个属性,拿人来比作水根本不成立。水只争下流吗,那么上游的水从哪儿来呢?水有它自身的循环系统,水蒸发后就升到上空,然后通过降雨降落地面,所以它绝不是只争下流。水是利万物而不争的吗,实际上水是化合物,自然界的水全部是混合物,水是争夺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才形成水,水不是单质,水若是利万物而不争那么氧气呢?

水具有流动性,挥发性,易溶性,弱电解性等。老子对水的了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是说了水的部分特点,水既不是只争下流,也不是只滋润万物。水能下流也能上升,水能滋润万物也能淹死万物。所以拿人来比作水来阐明深刻哲理很荒谬!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参考译文:把握着宇宙原始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逻辑分析:宇宙原始之道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并不清楚,天文学家哈勃提出宇宙爆炸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并无有力证据。量子力学研究,薛定谔猫态,于是有人提出平行世界理论,说我们都生活在平行世界里,即有另外一个地球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存在,然而也无有力证据。也许以后还会有人提出另外一个宇宙起源论,但是宇宙之道我至今都没弄清楚,怎样来驾驭现今的世界呢?

不过老子这种思考的方式正是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

参考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逻辑分析:为什么抛弃智慧丢弃仁义对人民有好处,使人民复孝慈呢?因为老子看到了人类文明化以后,人类变得更加没有德,更加爆烈,战争越来越多,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提出这一思想。可是老子为啥只考虑坏的一面,不考虑好的一面呢?人类文明化以后,耕作方式越来越先进,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精神物质也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老子为啥不分析呢?单纯拿不好的一面因此叫人弃智弃义,怎么有说服力?

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本身就是一种用智的方式,而且是选择性的用智,一般的老百姓很难做到。人类的智慧是人类自然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为的去放弃怎么可能做得到?

弃智弃义与用智用义同样都属于使用大脑思维的方式,为什么弃智弃义就是好的,而用智用义就是坏的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参考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逻辑分析:“道”常常什么也不做,所以什么事情都做成了,世界万物都自然有序的运行。实际上根据熵增定律,万物都是从有序向着无序演化,总混乱程度会不断增加。生物界要想存活下去就会不断对抗熵增,不断进化,增强适应能力,增加属性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能量,能更持久性的繁衍下去,不被自然淘汰。所以万物绝不是无为的!

这里的无为不论是说什么都不做,还是指选择性的作为,或者无为指一种境界,显然和自然界生存方式是不符合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

参考译文: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逻辑分析:老子这里再次运用到了水,水的柔弱性,所以老子持辩证思维,柔弱是可以胜刚强。实际上刚强得看是怎么理解,如果刚强理解成力量、能量的话,太阳的能量足够强吧,太阳的温度能高达几千万摄氏度,别说是水,地球上的一切都能瞬间融化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参考译文: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逻辑分析:第八十章,这一整段老子是说人类要退回文明化以前,不使用各种器具,不迁徙,自然不会打仗,人民会过的很快乐,乡与乡之间,鸡犬相闻,却不往来!这些都不符合人的天性,违背了人类的繁衍特征。所以他说的这些都不可能实现!

上面说了人是具有群居的属性,所以一定会有于其他人来往的可能,不然就会被自然淘汰灭绝!

总结

老子是思考一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以及他提供了很多实施的方法,可惜《道德经》思想中有许多违背自然特性,违背人类本性的东西,因此《道德经》注定不会被世人所接纳和使用。只会存在于个别人相信和去尝试,而且是领悟力强智慧高深的人去尝试,绝不会是大多数人认同和去做到!

不过老子的文学价值和思考方式是非常值得赞同的,我们在读老子《道德经》的时候应该把它当做文学去研究,决不能当做实用学去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为什么老子认为水“几于道”?】“水善利...
【智慧】老子经典名言,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