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迎胜教授:中古时代旧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

编者按这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刘迎胜教授的论文《十三——十六世纪中国与东亚以外地区交往的外交语言问题》结尾部分(收入氏著《华言与蕃音——中古时代后期东西交流的语言桥梁》),提纲挈领般地叙述了11—15世纪旧世界急剧变化的面貌,并指出正是这种变化使得波斯语成为了13—16世纪中国与东亚以外地区交往的外交语言,也成为了中古时代旧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现照录如下以飨学林。


中古时代旧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

11至15世纪是旧世界急剧变化的时代。

在东亚,起初是辽、金先后与宋南北对峙,其后蒙古军先后灭金灭宋。而后,元又为明所取代。

在中亚东部,来自漠北的回鹘人在天山东段立足,称臣于辽朝;辽亡后回鹘人继续称臣于西辽。在中亚西部,中心在今阿富汗的古儿王朝(Ghurids)、操突厥语民族所建立的哈剌汗朝(Qarakhanids)和塞勒柱帝国(Saljuqs)称雄并立,而其中的哈剌汗朝灭亡了信奉佛教的以于阗为中心的尉迟氏政权,强盛一时;辽亡之后逃离东亚的契丹人余部建立了西辽,统治中亚东西部近百年。居于咸海之南阿母河(āmū Daryā,即今阿姆河)与忽阐河(即今锡尔河,Sīr Daryā)下游的花剌子模(Khwārezm)原先臣服与塞勒柱突厥,继则归附西辽。西辽末年花剌子模强大起来,背叛西辽,企图与同时兴起的成吉思汗争雄今欧亚草原地区。元中期,元帝国的统治逐渐限于汉地及蒙古本土,中亚先是窝阔台与察合台两汗国分治,而后统一于察合台汗国。元末,察合台分为东西两部,其东部仍由察合台后裔统治,称东察合台汗国,其西部则为蒙古巴鲁剌思部贵族帖木儿所统治,称帖木儿帝国。

在西亚,称霸一时的东大食帝国威风不再,其统治者哈里发的政令仅及报达城(Baghdād)周围,伊斯兰世界陷于分裂境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远逾中亚,深入波斯,灭花剌子模与灭亡东大食国。拜占廷王朝被迫囿于小亚半岛一隅。在苫国(今叙利亚)蒙古军与马木路克(Mamuluk)王朝形成对峙。在西亚的蒙古各势力统一于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旭烈兀旗帜之下,建立伊利汗国。伊利汗国以波斯为中心,西迁的蒙古人迅速伊斯兰化。在元帝国的西亚封国中,以伊利汗国与元廷的关系最为密切。14世纪30年代不赛因(Abū Sa’ īd)汗之后,伊利汗国大权旁落于蒙古札剌亦儿贵族之手。帖木儿兴起后,伊利汗国为其所并。

在东欧各地,封建主互相制约,没有强大的政权。操突厥语部落在太和岭(今高加索)以北地区立足已久,其最重要的草原势力是游牧于亦的勒河(Itil,今伏尔加河)及其以东地区的钦察人与康里人。这一地区先后为蒙古军占领。在西欧,封建主组织的十字军为争夺“圣地”(今巴勒斯坦)与近东的伊斯兰势力长期相互攻杀。在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的领导下,建立钦察汗国。迁居亦的勒汗草原的蒙古人很快突厥化。帖木儿兴起后,钦察汗国与帖木儿相互攻战,曾大败于帖木儿。

从文化上看,当时的欧亚大陆自东向西并存着三、四个大文化圈:即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圈与东地中海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圈。而其中的伊斯兰文化圈又可概分这东西两大部分,其西部阿拉伯语占统治地位,其东部自10世纪起即以波斯语为第一文学语言。东亚与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除汉文化与印度文化外,还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之间有着交往的要求,而语言则是文明交往的媒介。从遗留至今的文献看,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与拉丁文在当时的欧亚大陆上,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着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的角色。横跨欧亚疆域空前的蒙元帝国,东起今太平洋之滨,西达东地中海,南接伊斯兰世界,西及基督教诸国。它的存在使这几个文化圈之间的联系之便利与密切超越以往。这种联系的一个重要例证是,伊斯兰文化圈的第二学术语言(东部伊斯兰世界的第一学术语言)波斯语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扎根繁衍。由于中国在汉文化圈和东亚的重要地位,波斯语的影响力便扩及东亚和东南亚。质言之,借助蒙元帝国的势力和中国的影响,波斯语大大地扩展了其在东方的影响。

在蒙元时代,波斯文曾经既是蒙元王朝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回回人内部的共同交际语,同时又是当时欧亚大陆上各国各民族间主要的外交语言之一。元亡后,波斯语在中国的官方语言的地位不复存在,但其作为外交语言和与回族汉语共存的回族共同语的地位仍然保持了一段时期。前述明成祖致沙哈鲁国王的国书的波斯文本和锡兰山碑足以证明,明初时无论沿陆路出使西域,还是沿海路下西洋的明朝使臣,均以波斯语作为外交语言,而掌握这种外交语言的是蒙元时代入华的回回人的后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本书介绍

刘迎胜先生的《华言与蕃音(中古时代后期东西交流的语言桥梁)》包含20篇文章,是作者20多年来在内陆亚洲史、中外关系史、古代语言文字典籍等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汇集。内容主要涉及到唐代以后至清朝初年波斯语等语言在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教授与传承、古代中国波斯语教材研究、“小经”文字研究、古代中国对中亚西亚地区联系中的语言问题、中国古代双语字典的编纂及对几部古代语言学研究著作如《米诺哈志》等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作者侧重于从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着手来探讨古代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史。


本书目录

  • 唐苏谅妻马氏汉、巴列维文墓志再研究

  • 唐元时代中国的伊朗语文与波斯语文教育

  • 宋元至清初我国外语教学史研究

  • 中国官办波斯语教学教材源流研究

  • 古代中原与内陆亚洲地区交往中的翻译和语言学习问题

  • 《回回馆课集字诗》回回文研究

  • 波斯语在东亚的黄金年月的开启及终结

  • 关于我国部分穆斯林民族中通行的“小经”文字的几个问题

  •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

  • 关于“回族汉语”

  • 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

  • 回族与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民族文字形成史初探

  • 从回回字到“小经”文字

  • 有关元代回回人语言问题

  • 社会底层的汉一伊斯兰文明对话

  • 对回族语言演进史的简要回顾

  • 有关《简明小儿锦一汉文一波斯/阿拉伯文辞源研究词典》的编纂问题

  • 中古亚洲大陆民族双语字典编纂传统

  • 从《双语辞典学导论》谈起

  • 中古时代后期东、西亚民族交往的三座语言桥梁

  • 《华夷译语》与《国王字典》的会聚点

  • 十三一十六世纪中国与东亚以外地区交往的外交语言问题

  • 《米诺哈志》的作者及其波斯文动词分类原则初探

  • 《回回药方》与中国穆斯林医药学

  • 寻访东干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
读书笔记:魔幻的“回回文字”——回族“小经”
明朝外交语言为什么不是汉语,而是波斯语和蒙古语?
贵由汗致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信(1246年)| 回回国子学
“索得盖”、“海迪叶”“乜贴”的区别和来历
100个关键词讲述的极简蒙古史 86·木速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