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北海|岑参的西域诗及历史功绩



摘要

      本文认为岑参西域诗不能称边塞诗·其诗的特点是纪实,确证了轮台城的位置,填补了唐代西域历史、地理、民族、战争的实情。并和封常清一起维护了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功绩。

关键词:岑参 封常清 轮台城 丝绸之路

一、岑参西域诗的学术价值

岑参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特别是他的西域诗,是千古不朽杰作,许多人把他的西域诗称为“边塞诗”,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唐代西域所属疆土,远比汉朝所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为止的疆土还要大得多。唐史明确记载公元640年唐朝即在高昌设立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并于648年移于龟兹,不仅统辖了天山南北地区,而且由于大量都督府州的设立,自于阗以西经帕米尔、锡尔河、阿母河之间及与波斯毗连的广大地区均为唐土。北越阿尔泰山西至里海的广大草原区域,唐朝设立昆陵、濛池二都护府治理。而岑参两次去西域主要是在龟兹(今库车)和轮台(今乌鲁木齐),这里不是唐朝的边塞,其位置在亚洲的中枢,唐境的堂奥,离边境还有好几千里,甚至万里之远,而岑参所写的西域诗也主要是反映龟兹以东的风物和民族;即使以他诗作中所及最远的伊塞克湖(即热海),那里离唐代西境也还有好几千里,也不能称为唐代的边塞。所以把岑参西域诗说成“边塞诗”,是扭曲了唐朝的历史,大大缩小了唐朝在西部的疆域。

岑参(715~769年),河南南阳人。父亲早逝,年少孤贫。但聪颖苦读,称誉乡里。20 岁时即到长安献书阙下,渴望进阶仕途,数受冷落,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才中了进士,先后任过率府兵曹参军,右威卫录事参军等小官。天宝八载(749年)他满怀报国和安边热忱,随同高仙芝前往西域,直到天宝十三载(754年)才为封常清所识拔,同为唐代统一西域、巩固西陲的伟业立下不朽功绩。是年岑参第二次使西域,爱国热情一发而不可抑止。实际上他在第一次去西域时所写《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已充分表述了他所追求的是“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而在第二次使西域之前所写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中更说:“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岑参才能全力献身于大唐的统一事业,所以他不怕艰苦,着意描述了西域的山水、沙漠、戈壁、狂风、冰雪,写实记事,抒情言志。

岑参西域诗歌的首要特色是写实。有人认为岑参诗“并非纪实”。这就贬低了岑参诗的科学价值,写实是岑参西域诗最大特色之一,不妨稍举例为证。

当岑参进入西域后,首先走的是天山南路伊吾、高昌道,即从今哈密直达吐鲁番盆地的通道,其走法是从哈密南境大南湖沿莫贺延碛、沙尔湖、七克台达蒲昌城(今鄯善县城)。为此,他写了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经火山》诗:“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公元8世纪上半叶,大南湖至沙尔湖间,地下有一条煤炭带自燃。新疆煤炭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吕昭双实地调查后告诉笔者说,鄯善县东沙尔湖至哈密大南湖以西地下蕴藏着一条煤炭带,从唐朝开始,那里的煤炭在地下自燃,直烧到清朝才熄灭。唐代岑参经过那里时,地下煤炭正在自燃,所以他称之为火山。鄯善县以东31公里处的七克台,恰在火山西端。今七克台镇南2公里左右处有唐朝的赤亭守捉城遗迹,因为这里是当时从伊吾进入吐鲁番盆地最重要的关口。当岑参沿着火山,穿过莫贺延碛到达赤亭关口时,写道:“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弧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赤亭位于鄯善县东七克台之南一条丘陵之上,形势险要,赤亭守捉堡塞迄今依然耸立于小山之上。我三次徘徊在赤亭之上,城堡周围山丘之间,但见红色的冈峦起伏,所在亭燧称赤确实是名副其实。而岑参在诗中更形象地描述了其战略地位,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说:“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这里清楚地表明了以赤亭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是著名的古战场。岑参还在诗中突出地概述了唐在西域的军事设施。除设有都护府外,各地还有一个连着一个的军事守捉城;在每个军队驻防据点周围是 “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只要一方有警,就可得到上下支援,有着严密防范措施。单在赤亭地区就有沿着天山南龍和库鲁克塔格山北麓迤逦西达中亚的两条平行烽燧线,这些遗迹显示了大唐气魄。岑参的诗歌,更为我们留下了大唐经营西域的不朽业绩。

   岑参从莫贺延碛经过赤亭、交河,沿着天山南麓西向龟兹。在他第一次作为高仙芝的幕僚首先到了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即今库车、沙雅、新和的一片绿洲,因而他所经一路的自然风光,常是寥寥数笔就写得出神入化。“银山碛囗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碛西馆》)。“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过碛》)。

岑参在西域时住得最长的地方是在轮台城,“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首秋轮台》)。他所写西域诗歌中最多的也是有关轮台的。这个轮台城不在天山以南,而是在天山以北。《新唐书·焉耆传》记开元七年(719年)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以后,即以“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可知唐轮台在天山以北。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唐轮台城究竟在天山以北何处?有乌拉泊、昌吉、米泉、黑沟之说。表面看,好像各执其理,其实只要细读岑参各种轮台诗,就可确证乌拉泊古城就是唐轮台城。

岑参在《首秋轮台》诗中肯定指出唐轮台城位于“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这里的阴山即指天山,可知轮台城位于天山北麓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边,当然米泉、黑沟古城也同处博格达冰岭旁。可是岑参又进一步指出“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迥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说明从唐轮台城的东门出去,不远就是天山前山的丘陵地带,所以几个转弯就见不到客人了。这在米泉、黑沟、昌吉等古城决无此地形。特别是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中所说“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指明骑一匹骏马从唐轮台城出发,薄暮就可到交河城。因为从唐轮台城到交河城为156公里,秋季乌鲁木齐白昼长11小时,好马一小时可行14、15公里左右,所以一天完全到达;如果到米泉或昌吉古城,还得增加40、50公里,这样在一天之内就难于到达。

现在乌拉泊古城位于今乌鲁木齐市南郊10公里左右,处于天山中柴窝堡盆地的边沿。盆地为南北天山之间的一大谷地,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谷地东端为达坂城,西端为乌拉泊古城,适处于进入准噶尔盆地的出口处,乌鲁木齐河流经其西侧。古城在东经87°35’20”,,北纬43°38'40”之间,恰好坐落在乌拉泊湖畔的一片绿洲上,海拔1100米。古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约450米,南北约550米,城周长约200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约6~8厘米,城墙基宽约7米左右,城垣轮廓大致保存完好,残高4~8米。四个城角还各存角楼遗迹,每面城墙中部开一城门,均系瓮城门。城墙上均有密集的马面,在城内偏北部还有两个小子城。显然是适应军事需要而建筑的重要军事城塞,所以唐朝专有静塞军驻守;同时又位处天山北麓丝绸之路要道上,古城还起到了保护和繁荣丝绸之路的重任,所以又是北道丝绸道上的一个重要商城。

这座唐轮台城只有岑参最清楚不过了,因为他不仅在此住了3年,并且是不平凡的 3年。他以伊西、北庭节度判官身份住在轮台,身负重任,既要协助封常清指挥军事,又要为维护统一,安定西域,加强民族团结日夜操劳。所以他对轮台城及北庭、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龟兹绿洲的通道及自然情景最为熟悉。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里由于轮台城东北紧邻终年积雪不化、高达5445米的博格达峰,那里千古以来就是个雪海、冰海,在几十公里外,就可看到耀眼的博格达冰峰雪岭,由吐鲁番盆地通过柴窝堡盆地,轮台城的白水涧道即在其侧,也就是史称的丝绸之路北道。岑参把这条丝绸大道别称之为“走马川“,可知“走马川行雪海边”十分形象,在这里一到冬季,整个柴窝堡盆地是雪海;即使在夏季,博格达宽大的山体也是雪海。而轮台城旁的乌鲁木齐河,一入枯水季节就无水,河床躺满各种大小碎石,大者状如斗,则成诗中所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景观。当地下雪后即刮东风,风沙很大,几乎整个冬天难于存雪。秋冬之交的头几场风多为黄沙风,漫天阴黄,沙石满地走。既飞白雪,又滚黄沙,是这片戈壁的特点。乌拉泊的夜风更是加紧地吼。风天,全天只有早晨10时左右和晚6时左右风力较弱一些。“风夜吼”所述实为纪实,据现代气象测定,达坂城以北至乌拉泊古城间的风囗经常出现大风,特别是在三个泉,30年一遇的特大风为55米/秒,而百年一遇的特大风速达60米/秒,大风竟能吹翻铁路货车,1971年元月9日一次大风就吹翻货车10节。因而吹着碎石滚动是常见现象·而岑参诗所说“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全是写实,因胡天八月是指阴历八月,即现在的阳历九月,乌鲁木齐在九月下雪是常有的事。同时由于古城环水,空气中湿度较高,尽管这里风多风大,但也有不少风和日丽的时候,俗称“下树挂”的天气,那时天气和煦,空气水分较大,团团绒绒的霜花挂满树头,“梨花开”和“湿罗幕”十分逼真。

尽管唐轮台城周围风很大,可是在轮台城以北,即走出柴窝堡盆地进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乌鲁木齐城区,风力就小得多了,唐代静塞军就驻守和垦殖在这里,“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帅西征》)。由此可知乌鲁木齐城市在唐朝初年即已形成,决不是在清朝才有城市。 

二、岑参投身守卫西域的历史功绩

岑参的西域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同时还对盛唐时期治理西域取得的功绩有了令人振奋的确凿记载。自从岑参跟随封常清第二次来到西域后,荷蒙拔擢,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经常为封帅出谋划策,并能驰骋于高山草原、荒漠戈壁,推进了大唐在西域的事业,所以他在诗中自白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见岑参既是参谋,又是将军,然后才是诗人,因此在他笔下所写出来的有关西域战争的诗歌,才道出了战争的实质。

当高仙芝为唐代安西副都护时,虽然征讨大小勃律地区的吐蕃势力时取得了胜利,但因其性贪,没有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所以战争不断,塔拉斯一战遭到大败。诚如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诗中所说:“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啼。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随着这种局势的发展,吐蕃势力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龍一线有所发展,因而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封常清被提升为安西副大都护,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后,特别重视团结西域各族。首先对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一带的民族关系作了妥善处理,取得了不战而胜的辉煌功绩,而后对盘踞在且末地区播仙镇的吐蕃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边将于政策上的某些失误,引起不满,掀动干戈,封常清决定亲率军队前往镇慑,结果没有经过战斗,就安定了伊犁河、楚河一带各族民心。从而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中盛赞封常清的功绩说:“胡地首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术稀;欲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岑参把封常清用兵如神的战略,未经战斗,就使“降虏来如归”,评说其功绩在汉代霍去病之上。

封常清从小在西域长大,对西域各族人民有深厚感情。

正是由于封常清和岑参重视民族关系,注重团结工作,才能统帅西域各族之师,直扑长期被吐蕃贵族盘踞的播仙镇聚歼敌军,沉重打击了塔里木盆地南道的吐蕃势力。岑参在《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中说:“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如果没有深入人心的民族团结工作所培育成的西域各族人民心向大唐的深情,在远距离征战中,很难取得如此伟大的战绩。唐代史书上并未记载这次战役,岑参的诗填补了这段重要史事。

岑参的西域诗篇充分反映了经过封常清的大力平叛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在西域各民族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天宝十四载(755年)中原发生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后,封常清即被调往中原平叛,安西及北庭都护府的机构虽未撤销,但也仅率少数兵力守边。不久,陇右一带为吐蕃侵占,于是西域通往中原的路已全被切断,西域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安西、北庭,万里孤悬,中原阻绝,南有吐蕃,西有大食,北有游牧各部,纷纷扰攘,安西、北庭境内,蕃、汉杂处,粮断饷绝,军疲民贫,首尾难于相顾。就在这种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势下,将士们竟然坚守西域长达30年之久!《资治通鉴·卷203》指出:“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逻戍,万里相望'。安史之乱后,中原戍卒来源已断绝,只好征集本地少数民族人民充当。在今新和县属通古斯巴什古城内,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记载曾在那里发现“罗文罗'(织品)残片及大历十四年(779年)“白苏毕梨领屯米状'等文物多件。这里的白苏毕梨当为龟兹人的屯田戍卒,同时还出土了汉人屯田戍卒间的借米粮契。说明自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与中原间声闻隔绝,这时内陆汉人戍卒已难至西域,只能征募龟兹人为屯田戍卒。这些文书正说明了这种艰难支撑危局的实情。同时说明西域各族人民心向唐朝的坚贞情谊。如果没有民族间的真诚团结,在兵饷全部断绝的情况下,是征不到少数民族战士的。可知西域历史是唐代西域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心愿缔造的历史。

在安西、北庭境内有许多醒目的烽燧,耸立在大漠、戈壁、丘陵间,成为守卫西域的重要军事设施。在唐代的这些烽燧中,近代考古不仅在那里出土了建中通宝钱,同时还出土了芨芨绳头、麻绳头、麻鞋帮缘、麻杆、麻毡、麻毯,麻绳头是用许多索子一样的麻线编织而成。这些都是安史之乱后,西域唐代戍卒的手工作品。所见麻杆的麻产于当地,麻鞋即是饷源匮乏的烽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制作而成。结合各地的建中钱币看,可知安史之乱后,道路被隔绝的困境中,西域各族将士及各烽燧守卒,英勇守卫在大漠荒野之中,警戒着吐蕃军队及其他敌人的侵扰。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坚守西域30 多年,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那些残留于今的烽燧遗址及其各种出土物,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郭昕于建中二年(781年)秋7月被唐政府由四镇节度留后擢升为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副大使后,领导了西域军民抗击吐蕃贵族的斗争。一般史书都把安西都护府的陷落写为贞元六年(790年)北庭陷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被回纥大相颉干迦斯所杀之时。可是根据考古发掘及龟兹石窟壁画所见,贞元六年之说不确。黄文弼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所载,在拜城克孜尔石窟所获文书有 “贞元七年〈791年)西行牛二十一头”及 “囗囗节度押芽特进太常卿',而在克孜尔千佛洞内更有“贞元十年(794年)的题记”。足见8世纪90年代龟兹地区仍在唐朝军民手中。在名将郭昕的指挥下,北联回纥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同吐蕃贵族展开了浴血奋战。据《回鹘毗加可汗圣文神武碑》中说:“北庭半收半围之次,天可汗(指保义可汗一引者)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囗囗,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 ……天可汗躬总师旅,大败贼,奔逐至真珠河'(罗振玉《和林金石录》)。按,真珠河即今那林河;保义可汗在位时间为808~821年。观上述碑文,在保义可汗进攻龟兹的吐蕃军时,所以很快就把吐蕃占领军击溃,至少表明吐蕃军队在龟兹还立足未稳,或者说郭昕统率的唐军仍未退出龟兹境,因而在回纥军队进攻龟兹时,与唐军相配合,很快赢得了胜利。如由常衮为德宗皇帝起草的《喻安西、北庭诸将制》中所说的:“战事致命,出于万死,赖天之灵,以战则克,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感以怀,张我右掖,棱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每念战守之士,十年不得解甲,白首戎阵,忠蒡未报,心之恻怛,难忘终身。要当候大旆所指,穷荒荡定。悬爵位以相待,倾府库之所有,以答西州贤士大夫忘身报国之诚”(《唐大诏令集》)。实际上,保卫西域的各族战士,何止是十年不解甲,他们是30年不得解甲!为后代子孙树立了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光辉榜样,为维护统一立下了不朽功绩,如日月一样永照史册。

这永照人间的历史奇迹,是如何得来的呢?首先归功盛唐时期位于世界前列的发达经济和灿烂文化、,为西域各族人民所向慕。同时又有一条比较开明、为各族人民乐于接受的宽和的民族政策。但是要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却非易事。在东汉,班超团结好了西域各族人民,就无往而不胜,可是继任的都护任尚,没有重视这个根本的工作,就立刻发生战乱。同样,在唐代高仙芝负责安西军政时,西域祸乱迭起,从而继高仙芝主政西域的封常清及其助手岑参就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不仅平定了各种战乱,并且做到了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经济文化发展,在整个西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安史之乱后,唐代西域军民数十年艰苦奋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可知,为什么在岑参西域诗中没有一句赞高仙芝的话,而对封常清的历史功绩却备加赞扬,不是岑参对封常清的偏爱,而是岑参对一个在西域作出卓越功绩的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封常清在西域的功勋,堪称维护统一、民族团结的模范,其影响所及就产生了唐军孤守西域 30多年的奇迹,这些功绩当然也有岑参的一份。从而可知,岑参不仅是杰出的爱国者和西域诗的泰斗更主要的是以他的智谋和封常清一起保卫了西域这片辽阔的疆土。岑参的诗是不朽的,他守卫西域的功绩也是不朽的,可与日月同辉。

原文载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4卷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岑参那么爱用“轮台”,它到底在哪儿?
跟着岑参去西域(19):北庭(吉木萨尔)
一路向西:岑参诗中对西域的探索发现
长安要是没有国际化,唐诗就少了一半滋味
真边塞诗人:走得最远的大唐行吟者
唐玄宗失西域:高仙芝战败改写中亚河中地区历史(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