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炙甘草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
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1、甘草四两(12g),炙    2、生姜三两(9g),切    3、桂枝三两,去皮(9g)    4、人参二两(6g)      5、生地黄一斤(50g)     6、阿胶二两(6g)     7、麦门冬半升(10g),去心    8、麻仁半升(10g)       9、大枣三十枚(10枚),擘
[用法]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炙甘草汤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君药生地黄滋阴养血,重用,《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臣药炙甘草、人参、大枣、阿胶、麦冬、麻仁,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
佐药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使药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清酒煎服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炙甘草汤与生脉散之异同:
相同点:补肺气,养肺阴,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
相异点: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
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不及炙甘草汤,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运用]
1.辨证要点  炙甘草汤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
偏于心气不足,重用炙甘草、人参;
偏于阴血虚重用生地、麦门冬;
心阳偏虚,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
阴虚而内热较盛,易人参为南沙参,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3.现代运用  炙甘草汤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方剂之补益剂之补血之归脾汤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下午 08:36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    1、~7、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3g)    8、人参一钱 (6g)   9、木香五分(1.5g)   10、甘草炙,三分(1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    归脾汤证因恩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血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归脾汤配伍特点:一、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归脾汤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已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
归脾汤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已《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之同异:
相同点: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
相异点: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运用]
1.辨证要点  归脾汤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偏热,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归脾汤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2.方论选录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临床报道]
用归脾汤加减辅助治疗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获较好疗效。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除放化疗外,辅以归脾汤加减,从放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后2周停用。结果:骨髓抑制情况在Ⅲ、Ⅳ度,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归脾汤能显著减轻放化疗对骨髓功能的抑制;放化疗组CD3、CD4、NK细胞数目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归脾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小,说明归脾汤有显著保护或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李卫河,等。归脾汤对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6):68]
[实验研究]
归脾汤对三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发现:该方对急性应激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无效;对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出量等没有明显影响。作者认为该方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胃的分泌、运动等功能恢复正常,发挥了抑制溃疡形成的作用。[张仲一,等。归脾汤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  1995;12(4):28]
方剂之补益剂之补血之当归补血汤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下午 08:28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1、黄芪一两(30g)    2、当归酒洗,二钱(6g)
[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解]     当归补血汤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君药黄芪重用,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运用]
1.辨证要点  当归补血汤为补气生血之基础方,也是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时除肌热、口渴喜热饮、面赤外,以脉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妇女经期,或产后感冒发热头痛,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以疏风解表;
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而又余毒未尽者,加银花、甘草以清热解毒;
血虚气弱出血不止,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以固涩止血。
3.现代运用  当归补血汤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4.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证忌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
’,是之谓尔。”
[临床报道]
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获得较好疗效。
治疗组80例,用当归补血汤加味;对照组40例,用消心痛。两组均用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 2g,静脉点滴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观察期间心绞痛发作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47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
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8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为43.8%;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3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王波.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天津中医 2000;17(3):4)
[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
方法:黄芪、当归以5:1的比例按传统方法煎3次,混合后浓缩成100%的当归补血汤。以昆明小鼠作实验动物,观察当归补血汤大、小剂量及环磷酰胺组的白细胞的影响。
结果:大剂量组用药前后相比(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P<0.05)。说明当归补血汤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拮抗由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低下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状态。[包牧莹,等.当归补血汤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及模型选择。辽宁中医杂志  1998;25(3):138]
方剂之补益剂之补血之四物汤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下午 08:18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      1、当归去芦,酒浸炒(9g)      2、川芎(6g)      3、白芍(9g)      4、熟干地黄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干,12g)各等分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15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热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补血调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      四物汤乃补血调经主方,是从《金匮要略》中的芎归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四物汤治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冲任虚损所致。
血虚与心、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面部、唇舌、爪甲等失于濡养,故色淡无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虚,肝血不足,加之血行不畅,则月经不调,可见月经量少、色淡、或前或后,甚或经闭不行等症;血虚则血脉无以充盈,血行不畅易致血瘀,可见脐腹疼痛,甚或瘕块硬结;脉细涩或细弦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之象。
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
君药熟地甘温味厚质润,人肝、肾经,长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
臣药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要药。
佐药白芍、川芎,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
四药配伍,补血调血。
四物汤配伍特点是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四物汤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治外伤瘀血作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妇人诸疾。
[运用]
1.辨证要点  四物汤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气虚,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妊娠胎漏,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3.现代运用  四物汤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以及过敏性紫癜等属营血虚滞者。
4.使用注意  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则非所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的4个补血方,四物汤、归脾丸、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应该怎么辩证使用?
气与血的关系
【补血“四方”】关注健康,持续分享,喜欢...
《归经论》论黄芪之归经
补气养血妙方,让你面若桃花
w补益2生脉饮-炙甘草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