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 第三章 按摩的专业知识+第四章 15种按摩手法的施术要领和作用

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

第三章 按摩的专业知识(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536人已访问

第一节 脏腑经脉初步知识

传统医学中按摩掌以医疗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
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四诊、辨证等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为深入学习、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为物质基础的。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而六腑则是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所以,心、肝、脾、肺、肾被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腑j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  
  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
  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
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
  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

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
  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第二节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

十四经各有循行的路线,每经又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统称经穴,经穴总共有361个。
  各经的起止穴如下: 
  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个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个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19个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个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足少阴肾经,左右各27个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个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个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67个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起于瞳子甥,止于足窍阴穴。
  任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4个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
  督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8个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

第三节 按摩的专业知识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

[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效能]祛风,明目。
  [主治]面瘫,头痛,眼睛疾患等。

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
  [效能]止痛,明目。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O.1寸处。
  [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

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

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脾胃,助消化,除水湿。
  [主治]胃病,神经性呕吐,肠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效能]调补肾气,强腰脊,平耳眼。
  [主治]肾病,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哮喘,耳鸣,耳聋,脱发,腰肌劳损等症。

华陀夹脊

[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17个穴。
  [效能]调理气机,调理内脏机能。
  [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经衰弱,五脏六腑机能失常等。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

曲池

[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
  [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上肢关节疼,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

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
  [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五官斜,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

尺泽

[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
  [效能]泻肺热,降逆气。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内关

[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
  [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

劳宫

[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时,中指尖处。
[效能]清心,泄热。
[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

五、下肢部常用穴位

环跳

[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效能]利腰腿,通经络。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麻木等。

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
  [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调经络。
  [主治]肝胃不和,恶心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关节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阳陵泉

[位置]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
  [主治]肝胆疾病,高血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症。

委中

[位置]胭窝横纹之中点。
  [效能]泄热清肺,利腰通络。 
  [主治]急性胃炎,呕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偏瘫,腰痛,牛皮癣等症。

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
  [效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

第四节 按摩的主要部位

一、头面部

 1.常用经穴百会、神庭、头维、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太阳、印堂、听宫、听会、颧髎、巨髎、迎香、颊车、地仓、人中、上下关、络却、脑空、翳风。
  2.作用疏散风邪,开窍止痛,镇静安神,明目益聪。
  3.适应症适用于头痛头晕、目胀鼻塞、耳聋耳鸣、牙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同时能消除头面部疲劳,长期按摩能延缓衰老,保持头发的光泽。

二、胸腹部

 1.常用经穴璇玑、华盖、膻中、俞府、中府、上中下三脘、幽门、气海、章门、关元、中极、天枢、归来。
  2.作用理气宽胸,调和脏腑,散寒止痛。
  3.适应症适用于胸腹诸痛、胸闷气短、咳喘、腹胀、便秘、月经不调及相关脏腑的不适症。长期做腹部按摩,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

三、颈 部

 1.常用经穴风府、风池、天柱、天鼎、缺盆、阿是穴。
  2.作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温经通络,消肿散瘀。
  3.适应症适用于颈椎病、落枕、颈项强痛等症。

四、腰背部

1.常用经穴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中枢、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命门、阳关、膀胱俞、八髑。
  2.作用 疏风散寒,行气止痛,温补脾肾,通经活络。
  3.适应症 适用于腰背疲劳、疼痛及相关脏腑不适症,如咳喘、胸痛、胃痛等症。

五、上肢部

 1.常用经穴 肩井、肩贞、肩髃、抬肩、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列缺、合谷、神门、劳宫。
2.作用 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温经通脉,理气止痛。
  3.适应症 适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及相关脏腑不适症。顺经脉走向按摩可增强上肢力量和各关节灵活性;逆经脉走向按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经的过度疲劳。

六、下肢部

 1.常用经穴 居髎、环跳、承扶、殷门、风市、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委阳、委中、承筋、承山、足三里、条口、三阴交、悬钟、跗阳、金门、昆仑、太溪。
  2.作用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调和阴阳,滑利关节。
  3.适应症 适用于下肢疼痛或麻木,下肢伸屈不利,如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等



第四章 15种按摩手法的施术要领和作用(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404人已访问

第一节 推法

一、平推法

定义:术者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孤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如图4—1)。
  (2)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如图4—2)。
(3)拳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如图4—3)。

(4)肘平推法 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如图4—4)。2.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
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如图4—5)。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 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如图4—6)。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 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如图4—7)。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如图4—8)。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调经镇痛,消瘀散结,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清理头目,开胸利膈。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旎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9)。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10)。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作用 调理肠 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第二节 拿法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 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头颈、肩及四肢(如图4一11)。
  2.三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旅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五指拿法(如图4—12)。
  4.掌拿法 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 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第三节 按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置于经穴或其他部位,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叫按法。
  按法与压法在操作上极相似,压法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分别较按法长和大。
  一、手法操作
  1.指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押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称为屈指按法(如图4—13)。
 2.掌按法 术者腕背屈,以掌极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旋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借助体重增加力度(如图4—14)。
  3.肘按法 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按法(如图4—15)。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三、作 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正复,调和气血。

第四节 点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端点法 术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桡侧面,用拇 指端点压施术部位。向下点压时拇指指腹紧贴食指中节桡侧,以免因用力而扭伤拇指间关节(如图4—16)。
  2.屈拇指点法 术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节的外侧缘,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部的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
3.屈食指点法 术者屈曲食指,与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施术部位,术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如图4—17)。
  4.肘尖点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和肥胖者。肘尖点法为强力点法(如图4-18)。

二、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术中切忌暴力旋术。

三、作 用

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消肿止痛,点穴开筋,补泻经气,解除痉挛,祛散风寒。

第五节 拨法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拨法 术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开扶持体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关节,向左右拨动施术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为轻手法。以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食指桡侧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摆动屈伸,带动。拇指拨动肌肉肌腱部位。此法为重手法(如图4-19)
2.单指拨法 以食指微屈曲,拇指与中指抵于食指端关节处加强力量,进行指拨穴位。或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节,加强中指拨动力量,进行指拨穴位。
  3.多指拨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同时拨动旆术部位。此法多用于腹部。
  4.弹拨法 术者多以食指指端着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节间,着力将食指插入肌筋间隙或起止点,由轻到重,由慢而快,轻巧灵活的弹拨,如弹琴弦。
  5.肘拨法 对于肌肉发达、丰富者,术者指拨力度不够时,可以肘尖置于旎术部位,来回左右拨动。此法多用于腰、臂及大腿部。

二、手法要领

拨时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轻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三、作 用

解痉止痛,疏理肌筋,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解除粘连。

第六节 摩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手指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行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1.指摩法 术者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直线或环旋摩动的手法,称指摩法(如图4—20)。此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旋术部位,以掌心和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奏地环转摩动,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脐周围摩(如图4—21)。

二、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钟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三、作 用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疏散风寒,活血散瘀。

第七节 揉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指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轻柔缓和的内旋、外旋,转动、带动肩部皮下组织的手法,叫揉法。
揉法与摩法有相似之处,摩法着力轻,不带动肌肤,揉法则着力较重,操作时带动局部肌肤筋脉。
   1.指揉法 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犬范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如图4—22);以食指、 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法(如图2—23);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操作,称三指揉法(如图4—24)。
   2.掌揉法 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称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蚶图4—25);以全掌着力于旋术部位,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如图4—26)。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和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 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第八节 搓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搓法是两手对揉动作,操作时双手挟住肢体,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同时做上、下方向往返移动。

 1.拇指搓法 以手拇指于施术部位,对称用力,交叉搓揉,术时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如图4—27)。

2.掌搓法 术者双手分别合抱肩部前后,相对用 力,一前一后,相对揉搓,边搓边下移到腕部,再自腕部搓移到腋下(如图4—28)。掌搓法亦可以双手平放腰骶部两侧腰肌上,做用力方向相反的上、下斜行的往返搓动。

二、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搓法是按摩的辅助手法,常在按摩结束前使用。

三、作 用

疏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祛瘀散寒,解痉止痛。

第九节 理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双手拇指或一手拇指、中指、食指沿受术者肢体经络循行部位,或指、趾腱等处施以挟持捋理的方法,称理法,又称缕法、握法。
  1.理指(趾)法术者食指、中指屈曲如钩状,两手指挟住受术者一指(趾)自其根部向指尖方向进行,捋顺,另一手固定肢体,施术时一松一紧循序移动,松紧适当,可将指背腹两面一次捋理(见图4—29)。
 2.理肢法 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手部,一手循臂三阴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随换手再循手三阳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可双手相对同时操作。肢六经同上施术即可(如图4—30)。

二、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办,速度宜快。

三、作 用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理顺筋脉。

第十节 抖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术者手握肢体远端做摇转导引,使整个肢体呈波浪起伏抖动,或以掌正置于旋术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转抖动及往返的操作,均称抖法。
  1.上肢抖法 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侧前方。术者以两手拇、食、中指握受术肢前臂远端。无名指、小指及鱼际部位握手腕部,掌心向下,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然后做连续的上下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肩部(如图4—31)。再以一手握受术者同侧手,引臂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做左右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肩部(如图4—32)。
  2.下肢抖动法 下肢抖动法可分为仰卧位及俯卧位的抖动。仰卧位抖动法:以两手握双踝部,抬离床面30厘米,作上下方向的连续抖动,使腿及腰部放松(如图4—33)。或者受术者两腿伸直,平放床上,术者双手握两足的前脚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转抖动,以带动股四头肌向两侧抖动(如图4—34)。或者受术者仰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术者以双手扶定膝关节两侧,以左右方向推拉膝部来抖动大腿、小腿后群肌肉。两侧分别进行。俯卧位抖动下肢有两种方法:即术者以一手握踝,屈膝关节90度,另一手掌贴附于大腿或小腿后面肌肉部位,做左、右方向的摇抖(如图4—35)。另一法即受术者俯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术者一手掌置踝关节及小腿远端的前侧固定不动,另一手虎口对准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动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动,带动小腿三头肌 向左右方向抖动,两腿分别进行。
  3.腰部抖法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两手握双踝,先进行拔伸牵引1分钟左右,摆动两下肢,待肌肉放松后,做突然的上下抖颤数次以抖动腰部(如图4—36)。

二、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

钟31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抖动法为上、下肢结束手法。

三、作 用

调和气血,顺理筋脉,疏经通络,滑利关节,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第十一节 颤法

一、手法操作及要领

定义: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腕部作急剧而细微的撮动,称为颤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平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温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此法常与振法合用。颤法根据术者在旋颤时发力的不同分为以力施颤法及以气施颤法。又根据着力的大小分为单掌贴实颤法、虚掌颤法、叠掌颤法等(如图4—37)。

二、作 用

理气活血,消除郁闷,除积导滞,解除粘连,松弛肌筋,开导放松。

三、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应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动,施力为颤,以内动劲或以气施术者,须练动,须意念,须熟记。

第十二节 拍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处微屈曲,用手腕部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的手法,称拍法。
  术者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自然屈曲成空拳,用腕关节摆动作起落,反复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手法可分为:
  1.四指拍打法 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平放拍打部位,使皮肤微红为度(如图4—38)。
  2.指背拍打法 术者五指自然屈曲,用腕部屈伸撮动带动手指,以指背拍打施术部位(如图4-39)。
  3.虚掌拍打法 术者五指并拢呈空掌状,在体表进行拍打(如图4—40)。
  4.五指撒拍法 术者五指撒开,伸直,用小指外侧前端,顺肢体或肌筋的方向,于施术部位进行拍打的方法(如图4—41)。二、手法要领

1.手法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拍拉声音清脆,而无疼痛感。 
  2.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三、作 用

调和气血,营养经络,发散邪气,解痉止痛,消除疲劳。

第十三节 叩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轻击为叩,是一种辅助手法。
  术者两手半握拳呈空拳,以腕部屈伸带动手部,用掌根及指端着力,双手交替叩击施术部位,或以两手空拳的小指及小鱼际的尺侧叩击施术部位。或者以双手掌相合,掌心相对,五指略分开,用手部的指及掌的尺侧叩击施术部位(如图4-42)。

二、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叩击时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三、作 用

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舒松筋脉,营养肌肤,安神定智,消除疲劳。

第十四节 击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击有叩击、击打之意。即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手法,称击法。击法是叩击类手法中用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拳击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拳,在臂力带动下,以空拳着力于施术部位,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或者以反拳(拳背)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贯力缓慢而轻松地击打,双手交替进行。用于肌肉丰满的臀部及腹外侧(如图4—43)。
  2.掌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分开,微屈,腕关节伸直或背伸,以掌根或小鱼际部位着力在施术部位,进行击打。用于腰、背部及四肢(如图4—44)。
  3.侧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位击打施术部位。主要用于项背部、腰臀及四肢(如图4—45)。
  4.指尖击法 术者两手指微屈曲,腕关节放松,运用腕关节做大(或小)幅度的屈伸,以指端重力(或轻轻)击打施术部位(如图4—46)。
  5.棒击法 术者以桑枝棒、按摩棒或磁疗棒等工具,用棒体平击施术部位。

二、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用力大小应视部位,肌肉是否丰满,体质强弱而定。年老体弱者及儿童禁用此法。有精神病及心脏病者慎用此法。
  拳击法:腕关节要挺住,不能屈伸。利用肘关节屈伸力量,使整个拳平稳地接触施术部位,用力稳重,拳击3~5次即可。 
  掌击法:施术时腕及拳用力挺住,不可屈伸,以上臂力量进行击打。击打肌肉丰满处,不可击打骨骼突出部位。
  侧击法:术时要求轻快而有节奏。侧击法着力应视施术部位不同,肌肉丰满程度,体质强弱而决定用力的大小。
  指尖击法:动作要轻巧、灵活、自如,着力均匀而有节奏。依据受术者胖瘦决定用力大小。
  棒击法:属强刺激手法。特别要控制击打的力量及方向,棒的方向应与击打部位的肌肉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应与脊柱垂直,用力由轻到重,适可而止。击打3~5次即可,棒与身体接触面要大,应以棒体的大部分,平稳击打施术部位,不能用棒尖。在肺区或肾区慎用击法。

三、作 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健身益智,安神醒脑,消除疲劳。

第十五节 啄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手指自然屈曲,以腕屈伸撮动带动指端着力,垂直于施术部位体表,呈鸡啄米状的手法称啄法。
  术者五指微屈曲呈爪状或聚拢呈梅花状,以指端力,用腕部上下自然屈伸的摆动,带动指端啄击施术部位,形如鸡啄米状。以双手交替进行啄击(如图4—47)。

二、手法要领

1.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
  2.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三、作 用

安神醒脑,疏通气血,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轻啄法起抑制神经作用,重啄法起兴奋神经作用。
  此法主要用于头部、胸部、背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儿推拿(xin)
自我推拿养生好处多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推法
沾点才气
按摩全套--视频在家教你做
推拿手法 胸椎正骨整脊手法 科理筋手法 科脱位复位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